书城传记诸葛亮遗书
18572200000002

第2章 三顾茅庐:亲自导演,让自己成为英雄

你行,就来干;不行,就让开。故作姿态的“谦虚”,完全没有必要。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来直去,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我的成功不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要想让别人看重自己,必须放弃“薄薄的面子”,更新观念,大胆地推销自己。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时朝政腐败,农民起义群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和军事斗争。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多方面、多层次、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纷乱,我堂堂七尺男儿又怎能坐视不理?于是入世之心渐起。既决定入世,选择好的君主成了当务之急。我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我自不屑与其为伍;孙权只不过是新崛起的地方割据势力,既没有资格,也没有实力去统一天下;惟刘备,乃汉王朝的皇室后裔,待人豁达、宽厚,是我心中的第一人选,也是最佳人选。

但我身在局外,又怎能使刘备知道自己、器重自己?我只有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与此同时,我深知,要让别人器重,首先是要自己看重自己。对于时局,我有一个十二分的认识;对于机会,我尚有几分担心。要让“主公”看上自己、器重自己,并非易事。于是,“三顾茅庐”的构思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顾茅庐”,我让自己成为英雄,而成为英雄的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看重自己

在我看来信心与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我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你是诸葛孔明,假如别人可以做出种种神奇的事情来,为什么你不可以?”得到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我以此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将信念之旗高高举起。

回想起来,促使我有如此信念的人,应该是我的叔父诸葛玄,在我很小的时候,叔父给我讲了一个流传了许久的故事:

有位富翁只有一个女儿。一天,富翁昭告天下,声称要公开招聘一位女婿,中选者可以得到富翁所有的财产并可成为富翁的乘龙快婿。没过几天,几百名应征者聚集到了富翁家后花园的水池边。

富翁宣布:“谁先从这边游到对面,谁就有资格成为我的女婿,并继承我的全部财产。”富翁的话刚说完,应征者皆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因而挤在水池边准备跳下。但是,当众人细看水池之时,不禁愕然,池中却有几条张着大嘴的鳄鱼虎视眈眈地浮沉着。刹那间,大家冷静下来!谁也不敢跳下水池。

此时,有一位年轻人被站在后面的人往下一推,掉下水池,水池的设计很奇怪,三面高,一面低,年轻要想活命必须迅速地游到对岸。这位年轻人为了活命,一下子潜在能力的发挥促使他拼命往前游,结果连鳄鱼也没追上他。

当他爬上水池后急忙找寻刚刚推他下去的人时,旁边有人说:“你还计较谁推你下去干什么呢?你已成为富翁的女婿,并得到所有的财产了。”那位年轻人说:“不,我要感谢刚刚推我下水的人,没有他的一推,我还真不知道我的游泳速度这么快,并且得到财产与幸福,所以我要万分感谢他。”

叔父的故事,让年幼的我意识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蕴藏着非常巨大的潜能。但不幸的是,这些潜能我们自己并未深刻意识到。

人的潜在能力是一种对外界刺激极其敏锐的东西,一旦唤起之后,需要不断的注意与培育。就像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天赋需要注意与培育一样,否则它将逐渐消失。

如果谁有志向而不想去实现,则他的志向将不能保持一种锐利而固定的姿态,他的天赋将变得迟钝而失去能力。

有的人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信心百倍,可是一遇到逆境便萎靡不振,如霜打秋荷一般。须知:战胜自卑和怯懦,是对事业的最好祝福。在逆境中,不但需要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也需要有自信,更需要励精图治。

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永远是那些坚持自己见解的人,敢于想人之所不敢想的人,为人之所不敢为的人;永远是那些不怕孤独的人,勇敢而有创造力的人。至于那些沉迷于卑微信念的人,自然是老死窗下,饮恨殁世。普通的人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们没有发觉到自己沉睡着的“神圣潜能”,不能发挥潜能,从而失去了成为英雄豪杰的自信,而安然于普通平凡之中。

英雄豪杰之士与普通的人不同在于:他们有超人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勇敢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他们昂首阔步,永远向前,拼搏向上,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伟大的的奇迹。

善于表现自我,争取更多机会

我的自信使我以“英雄”自居,更使周围的人把我看成“英雄”,不经意间我已是声名在外。因此要问:是谁导演了“三顾茅庐”这出戏?当然是我诸葛孔明。我让自己成为“英雄”,使刘备对我刮目相看。除此之外还要透露一个秘密,我让自己成为“英雄”,还有重要的一点:善于表现自己。

世人爱把“含而不露”看做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至于自己,尽管你已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召来非议。人们喜欢恭顺谦让者,因此,“毛遂自荐”的故事,听起来总不是那么入耳。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味地做“谦谦君子”,却有可能成为一大缺点。竞争就是要“竞”要“争”,就是要敢于和别人去一比高下。

你行,就来干;不行,就让开。故作姿态的“谦虚”,完全没有必要。事实上,那些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来直去,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

错过了时机,精力就会衰退。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黄金时代,抓住机会,大胆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总是“藏而不露”,那就会贻误时机。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发现你时,也许早已错过了时机,你的知识和特长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

看我周围徐庶、庞统、崔州平等都是人才,真可谓人才济济,可供选择的人很多,我想你的周围大概也是如此吧!如果你总是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谁还愿意放着明摆的能人不用,而来花时间考察了解你呢?而且,既然存在着竞争,对于机会,别人就不会同你谦让,而会同你竞争。一旦你失去被选择的机会,别人就会捷足先登,而你只好自叹弗如了。

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机会的竞争,机会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一遇到机会,就应当紧紧地抓住它。当然,我并不提倡自我吹嘘,更不赞成弄虚作假,甚至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但也不欣赏那种故作姿态的过分谦虚。你只有实事求是地、勇敢地、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胆识和才能,机会才会来光顾你。

有人把勇于表现自己的胆识与才华同“出风头”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不对的。主动进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不是出风头,而是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负责。有些真知灼见,你不宣传,别人就不知晓;有些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创新见解,你不宣传,也就无法得到推广。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

由此可见,勇于表现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坏。恰恰相反,这正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品德。因此我认为,当“谦谦君子”是没有必要的,你就是自己的“伯乐”。

放弃“薄薄的面子”,大胆地推销自己

你做到了表现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巧妙地推荐自己。

巧妙地推荐自己,是变消极等待为积极争取,加快自我实现的不可忽视的手段。常言道:“勇猛的雄鹰,通常都把它们尖利的爪牙露在外面。”这其实就是积极地表现自我?精明的生意人,想把自己的商品待价而沽,总得先吸引顾客的注意,让他们知道商品的价值,这便是杰出的推销术。

就以我为例,在生活中我做到了自信,做到了表现自己,也做到了巧妙地推荐自己。那日,徐庶来我茅庐之中告知,他已向刘备推荐了我,希望我顺应时势,助刘备一臂之力,我故意装作很生气,其实我心中窃喜,心情难以平静,我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已经来临。但我深知自己尚无寸功骤忝高位,即使追随刘备也很难在短期之内得到重用;而且以我资历,即使得到重用也很难服众。于是我便故作推辞,而我心中已有打算。

我知刘备近期必来造访,于是就故意回避,让刘备两次不得相见,我之用意有二:一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得来不易,才知珍惜;二则,乘此机会我出外云游,了解最新局势,以备与刘备见面之时能有的放矢。

我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刘备三顾茅庐才与我见面,因此他对我恭敬有加,倍感珍惜,急迫之情溢于言表,那时我知自己的推荐已有一分胜算,接着我便拿出了自己的绝活——“隆中之对”,猛震了刘备,使他更看重我,大有不请我出山誓不罢休的架势。我见时机已经成熟,遂顺水推舟,答应出山助他一臂之力。

我的成功不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要想让别人看重自己,必须放弃“薄薄的面子”,更新观念,大胆地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