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8578100000017

第17章 背着父母时,也要言行一致

“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南怀瑾《论语别裁·老鼠生儿的孝道》

【精彩导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段话是在说:父亲在世时,做子女的对家中事务没有决定权,所以只能观察他的志向,看他能否继承父亲的抱负;父亲过世之后,家中事务的决定权已转移到子女手中,因此就可以直接观察他的行为,看他能否持续父亲的事业。如果能持续三年都不违背父亲的规范,那就可以称为孝子了。

不过,南怀瑾认为这样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有很大的问题:假使父母行为不端,比如以抢劫、窃盗为生,儿子对父亲的行为很反感,自己并不想当强盗、小偷,可是为了孝道,他岂不是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呀?这说得通吗?当然说不通了。

在南怀瑾看来,孔子的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是“意志”之意,它包括思想、态度。做子女的都有这样的经验:父亲、母亲等长辈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做子女的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做子女的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即便父母死了,于3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3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做法,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亲子诵读】

《论语·为政》节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析: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子张》节选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解析: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故事链接】

孔子批评宰我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是第一个对普通人公开办学、讲课的人。他召集了各个行业的人来自己的身边学习,常常是一边谈论问题一边传授道理。在他和弟子之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孔子:“父母去世了,子女要给他们守教3年(古代的礼制),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君子如果3年不行礼,礼仪恐怕会被废弃;3年不奏乐,乐曲恐怕会失传,我看表达对过世父母的思念,一年就够了吧。”

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3年,你便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能心安。”

孔子气得脸色发白,说:“你要觉得那样做心安,你就去做吧!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守孝期间,心里念念不忘的都是父母,吃美味也不觉得爽口,听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所以才不那样做。你既然心安理得,就去那样做好了。”

宰我退出去后,孔子说:“宰我说了些什么话!小孩子生下来后,3年之后才能不需要父母的怀抱慢慢长大。所以子女要为父母守孝3年,宰我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