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迁怒”的现象,明明是自己在外边受了气,根本不关亲人的事,但是这口恶气不出心里就不会痛快,于是对着家里人乱发火。如果我们能慢慢修炼自己不迁怒于人,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转变,个人修养也会得到提高。当然这是不迁怒的质变过程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当皇帝的能受气》
【精彩导读】
《论语·雍也》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问孔子,你学生中哪一个能真正继承你的学问?最好学的是谁?孔子说,只有颜回。南老解释说孔子认为继承学问道统的是颜回,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却有师道的风范,而冉雍则有君道之才。颜回足为人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呢?“不迁怒,不贰过”,但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了。“未闻好学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不迁怒”,这个很难做到,需要极高的修养。
迁怒是人之常情,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将脾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人们大多数时候都会犯这样的过错。最先倒霉的往往是家人,因为人们认为家人比较“好欺负”,即使家人会出言反驳,也不回伤害自己。南怀瑾抚额长叹,直言迁怒完全不是好事。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总喜欢迁怒,每当受了委屈时,要么向更弱者发怒,要么摔碟子碗或损坏玩具,更严重的甚至会拿自己的身体出气,搞得大人们很苦恼。这时,父母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迁怒于孩子的行为。
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认识到对孩子发火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孩子还可能学会以简单发泄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他的大脑里的高级判断的区域是部分瘫痪的。当你大发脾气时,孩子会感到很恐惧,或者他也很愤怒,无论处于哪种状态下,他记住的是那个情绪,不是真正你希望他知道的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责骂孩子比平心静气教育他效果差很多。
【亲子诵读】
《国语·周语》节选
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
解析:
周厉王出奔彘之乱,宣王在召公的家里,国人包围了它。召公说:“往日我多次劝谏厉王,厉王不听从,因此遭受这个祸难。今天杀害太子,厉王他会以为我怨恨他而泄怒啊。那侍奉国君的遇险而不怨恨,怨恨但不泄怒,何况服侍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宣王(死)。宣王长大后(召公扶持他)继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