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8578100000004

第4章 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其光”

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其光”。就算现在已经近视了,如果晓得用光,眼睛看东西时,用意念把物象拉回来,近视就会减轻。

——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精彩导读】

老子所说的“用其光,复归其明”,本意是要人们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光明。而在南怀瑾看来,这话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众所周知,近视眼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多是因为孩子们不会“用其光”。现在的电灯灯光都太过强烈,孩子老在这种强烈的灯光下读书,两个眼睛鼓起来像电灯泡一样盯在书本上,眼睛就容易读坏了,成为高度近视。在电灯未发明之前,人们最开始是点清油灯,后来点煤油,叫洋油灯,人们在这样小小的油灯灯光下读书,眼睛并没看坏,是因为会“用其光”。

南怀瑾所说的“用其光”,就是看书不要盯着书看,要把书放到前面,用眼睛把书的字拉回,在脑子里面反应过来。就好像把自己看成一个录影机,最后把书一合,这句话在哪一页第几行,那个印象就已留在脑中了。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其光”。

许多孩子因为眼睛近视了,看起书来就特别吃力,总是把眼睛鼓得好大,像个探照灯一样外射,这样眼睛就会愈来愈坏。因为瞪着眼睛,把眼神投到银幕上去盯着看,受到物理的电波光波的刺激,把眼神经都破坏了,脑子也不灵光了,思想也不灵光了,反应也笨。正确的做法是像看电影一样,眼睛半开半闭,让电影的画面影像进来,看完了也就晓得了;充其量,爱哭的跟着电影哭一场,可笑的就笑一笑,过去就算了。

当然,对于近视的孩子,如果晓得用光,眼睛看东西时,尽量少像探照灯一样直射出去,而是用意念把物象拉回来,把一切光芒的影像吸收到自己的眼神经里去,他的视力、脑力、聪明、智慧会慢慢恢复过来,这样才会“复归其明”。

【亲子诵读】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解析: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作“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作万世不绝的“常道”。

【故事链接】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他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家附近有个大户人家,藏书颇丰。一天,匡衡出现在这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书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他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来,走过去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于是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这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后来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