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8578100000046

第46章 包容一点,得理也要饶人

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回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

【精彩导读】

生活中,人们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常常只记得“理直气壮”这个成语。它是说人在占理的情况下,可以气势强一些;特别是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后,若“理”在自己手中,自然要理直气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正,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人们也应遵从古人教诲——“有理不在声高”,要知道,即使是最深刻、最有见地的言论,如果表达时态度粗暴、行为傲慢,吵吵嚷嚷地说出来,在旁观者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更何况当事者?

圣严法师曾劝诫人们说:“你是有那些身份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份的事。”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形象,做到内外兼修,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欢喜、平和、包容的人,那你就要教他以宽容慈悲之心待人。

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得理不饶人,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路上被路人撞到就会很生气,就算对方是无意中冲撞到他而且也诚恳地道歉了也不行,好像他就专注在自己“被撞”的事情上,要花很长时间劝解才行。

其实,孩子有这样得理不饶人的行为,与家长的行为方式有直接关系,家长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行事原则,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有类似事情发生时采用阳性强化法来处理。所谓的阳性强化法就是当孩子对事情的发生不介意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孩子认同和表扬;当孩子一直唠叨着叙述不满和气愤时,家长就远离孩子而减少关注和强化,使其在生气的过程中没有获益,再在事后引导孩子注意换位思考,慢慢减少这种行为,变得更加宽容。

【亲子诵读】

《庄子·杂篇·天下》节选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解析:

以无形无为的道为精微,以有形有为的物为粗鄙,因为有所积蓄而易生不满足之心,恬淡地独自与神明共处,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关尹、老聃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主张建立在常无与常有的基础上,以太一为核心,以柔弱谦下为外表,以空虚不毁伤万物为实质。关尹说:“自己不存私意,有形之物各自彰显。动如流水,静如平镜,反应如回响。恍恍惚惚如无有,寂静如清虚。相同则和谐,有得则有失。未曾争先而常常随顺别人。”老聃说:“知道雄强,持守雌柔,愿成为天下的沟壑;知道明亮,持守暗昧,愿成为天下的山谷。”人人都争先,独自甘愿居后,说承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务实,独自甘愿守虚,不使敛藏所以处处显得有余,多如高山堆积。他立身行事,从容不迫,无为而嘲笑机巧;人人都求福,独自甘愿委曲求全,说姑且免于受罪。以深藏为根本,以俭约为纲纪,说坚硬的易于毁坏,锐利的易于挫折。常常宽容待物,从不侵削别人,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关尹、老聃啊!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

【故事链接】

李文靖公大度容人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是北宋时有名的政治家。在他当宰相时,有一位很狂的书生叩马献上书状,指出他的缺点。书生来势汹汹,丝毫不给李文靖公留任何的情面,真是书生意气,让人难以招架。

李文靖公接过书生的书状,谦虚地道谢:“等我回家后,再详细阅览!”说罢,他收好书状,准备离去。谁知书生依然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怒气冲冲,责骂李文靖公说:“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咎辞职让位给别人,妨害贤能之士的仕途,你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李文靖公再次恭敬地说:“我屡次求请辞退,无奈皇上没有允许,所以我不敢走!”

这时,李文靖公的几个随从过来,拉着书生的衣袖,想把他赶走。但是李文靖公制止了,他让书生继续骂。这位书生看到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只好收敛自己的言行,转身离开了。

李文靖公跟这位书生谈话的时候,始终没有发脾气。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惩罚一下那个狂妄的书生,以儆效尤。他笑着说:“古时候有人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虽然这个年轻人很狂,但有时候狂妄的人说的话可能也有某些可取的地方。我为什么要责怪他呢?如果我责怪他,处罚他,那以后谁还敢在我面前说真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