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8578100000066

第66章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可而止

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交友的艺术》

【精彩导读】

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的确不假。但是,谁爱喝苦药呢?小孩常把吃苦药当成虐待,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视为人身攻击。所以,进“忠言”的结果有时是“好心没好报”,对方非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意。

孔子也曾告诫弟子子贡在与朋友相处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是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你应该劝告他,但如果他听不进你的劝告,你就不要再劝告了,因为你劝告的次数过多,他反而会与你慢慢疏远,甚至可能和你变成冤家。可见,适可而止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条交友之道。对于孔子的这个观点,南怀瑾十分认同,为此他举了曾国藩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湖南才子王湘绮是曾国藩的幕友,当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出败象的时候,王湘绮想请假回家,曾国藩起初并不同意。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事去找他。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地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何必勉强呢?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可是半个时辰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在看书,在想心事,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

可见,我们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我们要尊重朋友的选择,即便他的选择是错的,但如果规劝后无效,则顺其自然,以免伤害朋友间的感情。

【亲子诵读】

《论语·里仁》节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解析: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节选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解析: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进行生硬的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而生硬地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就像救治病人却反倒给他喝毒药,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故事链接】

张咏巧劝寇准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恰巧可以一聚。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已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点出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言讫而别。

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谏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说霍光不学无术,就是暗指自己学问不足啊,便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却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寇准读了《霍光传》,明白了张咏的用意,感到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