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18580000000022

第22章 情态第四(4)

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选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多次讨论战守,又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遂有湘潭大捷。1860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勤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推辞;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渡过了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而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却贻笑天下。其他如采纳容闳的意见,设“制品之器”,派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与此相反,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招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大多数幕僚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对曾国藩提出尖锐批评,态度坚决,但曾国藩一意孤行,杀害无辜百姓以取悦洋人。其结果,“责问之书日数至”,全国一片声讨声,“汉奸”、“卖国贼”的称号代替了“钟鼎世勋”,京师湖南同乡,将会馆中所悬曾国藩的“官爵匾额”砸毁在地,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声望一日消失干净。曾国藩晚年对未听幕僚劝阻颇为后悔,“深用自疚”,“引为惭愧”。他在给曾国荃和曾国潢的信中说:“天津之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讽刺”,“心绪不免悒悒”。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有人评论说:曾国藩“以儒臣督师,芟夷蕴崇,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因由公之英文钜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众思广众益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明白“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才能成才。敢于承认“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做人还是谦虚一点为好,有点自知之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识人者而言更应如此。古人说:“知人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景也。其察言不失也,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这就是说,知人必先自知,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对方。人和人之间的相知,如比目鱼须相并而行,如光生而影见,不可或缺其中任何一方面。圣人察言,绝无失误,正如磁石吸引针,舌头吸炙骨。

有一句古谚语说得好,“你的知识并不重要,你是怎样的人才重要”。这就需要人努力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自我省察、修炼自我,再现自我的良好形象。

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识人者,自知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在者明。”只知彼,不知己,虽称得上是智者,但还算不上是明白人。识人者不但要尽可能了解他人,更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只有知己,方能知人。

【原典】

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细处论取舍

【译释】

观人要在大处分明清浊,小处观其行止,最后得出结论就可加以取舍。

心理学家莱恩德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人们日常做出的各种习惯行为,实际反映了客观情况与他们的性格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变化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形成一些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小动作。因为这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很难一下子就能改正过来。改正不过来,就随身携带,这就为我们通过这些小动作去观察、了解、认识一个人提供了方便。

两脚自然直立或并拢,把双手背在背后,这是一种充分表现出自信心理的姿态。

两手习惯插在衣服口袋里,并不时地伸出手来然后又插进去,两脚自然站立,此类型人的性格大多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任何事情想得都要比做得多,但由于想得过多,瞻前顾后,行动起来常常畏首畏尾,反而不能大刀阔斧,因此,最后的结果反倒大多数不会让自己太满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的人大多缺少灵活性,为了避免风险,多用一些老套的方法去解决某些问题。这样的人害怕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挫折、打击和困难面前,他们往往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而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在很多时候,除用语言之外,人们还习惯于用“点头”和“摇头”来表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常常习惯于做这样动作的人,虽然很会表现自己,却也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因为这种表示有些时候会被人误以为是敷衍。一般而言,常常摇头或点头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识都是很强的。一旦打算做某一件事情,就会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时忘记了某件事情,冥思苦想老半天也没有头绪,但在突然的一个瞬间想起来了,许多人都会拍一下脑袋,叫一声“想起来了”。还有,对于某一个问题陷入困境当中,一时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突然之间有了灵感,也会做拍脑袋的动作。另外,就是做错了某一件事后,有所醒悟,对此表示十分后悔,也多会这样做。虽然同样是拍打脑袋,但部位却有不同,有的是拍打后脑勺,有的是拍打前额。拍打后脑勺多是处于思考状态,这种动作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自己,以想到更好的应对办法,而拍打前额,则多表示事情不管是好还是坏,至少已经有了一个结果。

有些人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手上做的常常会很不一致,比如,对于某一件东西,其实他是非常想得到的,但当他人给予他时,他却拒绝。此类型的人大多数比较圆滑和世故,且能十分老练而又聪明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到迫不得已时,是不会轻易地得罪别人的,即使得罪了,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弥补,使之有挽回的余地。

常常触摸自己头发的人,其个性大多数是非常鲜明而又突出的,他们是非善恶总是分得相当清楚,且不肯有一点点的马虎和迁就。他们具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喜欢标新立异,去做一些比较刺激、别人不敢做的冒险的事情。有此习惯的人会不时地取笑和捉弄他人一番。应该承认,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不是特别高,但并不是绝对。

习惯用腿或脚尖使整个腿部颤动,有时还用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样的人多很懂得自我欣赏,有一些自恋情结。但他们比较封闭和保守,在与人交往中会有所保留,并且不太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与人交谈时,几乎总是伴随着一些手势或动作,以对所说的话起解释、强调和说明、补充的作用,如摊开两手、拍打手心等。一般来讲,有此习惯的人,自信心都很强,具有果断的决策力,凡事说做就做,有一股雷厉风行的洒脱劲儿,很有气势。他们大部分属于比较外向型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极力想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核心人物。

很多时候,习惯做摊开双手的动作,意在表示很为难、很无奈,它似乎在告诉别人“我也无能为力,没有好的办法,你让我如何是好啊”的意思,同时可能还伴有耸肩的姿势,这从某个侧面说明了这是一个比较真诚、坦率的人,当自己无能为力时,可以直言相告,而不是虚伪地去努力掩饰。

在与别人交谈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地解开外衣的纽扣,或者干脆把外衣脱掉,此动作表示这个人在很多时候是相当真诚和友善的,说明他对交谈、交往的对象并没有持太多虚伪的礼节,因为在一定的场合,这样的动作极有可能会被误以为是对对方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而他没有过多地注重这些,显然是并没有把对方当外人。至于那些一会儿把纽扣扣上,一会儿又解开的人,给人的感觉似乎就不太舒服。而这样的人又大多意志较不坚定,做事犹犹豫豫,迟疑不决,缺少果断的作风。

双手叉腰大多数是在十分气愤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动作,这种人的性格中多含有比较执着的一面,凡事追求完整和清楚,而不会在没有完全解决或弄清楚的时候就半途放弃。有时也可以是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含有一定要看个结果的心理。

当一个人用手摸后颈时,多是出现了悔恨、懊恼或是害羞的心理情绪,这种人多是比较内向的性格,遇到某些事情时,常会以一些动作来掩饰自己的情绪。

【原典】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情态种种之——弱态

【译释】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柔弱之态、狂放之态、疏懒之态和周旋之态。小鸟依人,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

从成才角度看,以上四种,各有所长,弱态之人,不媚俗迎众;狂态之人,不哗众取宠;疏懒态的出于真性情,周旋态的举止圆滑中不失中正刚健,都可以有所作为,而被历史铭记。

情态以动为主,因此在鉴别人物时,情态只是考察的内容之一,犹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有缺陷,整体尚好,大体不坏;局部虽佳,整体已坏,则难当用。犹如一株大树,枝丫坏死,而整株树仍有生命力,仍不失根深叶茂之美;如果大部坏死,虽余有一枝半丫的绿意,终失其整体的完美,叫人叹惜。

弱态之人性情以柔为主,温平和善,慈爱近人。从缺点上讲,流于优柔寡断,信心不足,少果敢独立之气,不能坚持个人意见,缺乏主心骨,言听计从惯了。如果有文人气质,又增加了一重多愁善感的女子之态,“细数窗前雨滴”,如果不彻底改变其信心不足的弱点,就只能跟在人后打下手,不能独当一面办事情。

他们的优点在于内心细腻、感受敏锐深刻细微,能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人心思周密,做事周全,叫人放心,在许多细节问题上会处理得非常巧妙,非常有创意,可惜豪气不足,不适合做独当一面的开创性工作。适合从事文学艺术和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