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18580000000005

第5章 神骨第一(4)

王充是反对所谓“圣人之言皆无非”的学者,他有很多“非礼”的言论。孔子答弟子子贡关于识别贤佞的问题时,认为全乡的人都夸奖或憎恶并不能肯定其人的好坏,只有乡里的好人称赞、坏人毁谤才能辨别。王充对此提出质疑:孔子又怎能知道称赞的人是好人,毁谤的人是坏人呢?也许是称赞的人是坏人,毁谤的人是好人。显然,如果是这样,按照孔子的逻辑,辨别贤愚则适得其反,把好人视为坏人,坏人视为好人了。所以,王充认为孔子所说的话仍使人迷惑,不能辨别好人、坏人。

那么,王充辨别贤佞的办法是什么?即他前面所说的以实践效果来检验其言行。

从总体而言,小人、奸人就是那些做人、做事不走正道,采取邪恶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因此,他们的言行有一定的特点。

造谣生事者,他们的造谣生事都别有目的,并不是以此为乐。

挑拨离间,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去挑拨同事之间的感情,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好从中取利。

阿谀奉承,这种人虽不一定是小人,但这种人很容易得上司所宠,而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则很有杀伤力。

阳奉阴违,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办事风格,因此他对你也可能表里不一。

趋炎附势,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

落井下石,你如果不小心掉进井里,他们会往井里扔几块石头。

推卸责任,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事实上,小人的特点并不止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和“小人”相处要讲究以下几个原则:

保持距离。千万不要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好了,但也不要太过于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接着你就该倒霉了。

不得罪。一般而言,小人比“君子”更敏感,也比较自卑,因此,千万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那只会害了你自己!

小心说话。说些“今天天气不错”的话就可以了,假如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他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有必要时整你的资料。

吃些小亏。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到你,假如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

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经常成群结伙,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黏住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并不是说做到了以上几点,你与小人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但至少你可以把小人对自己的伤害降至最低。

【原典】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通过动静两种状态全面考察

【译释】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动与静是一组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哲学中,动与静是互相对立的动态术语,是在事物的变化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带有辩证性的方法。

动与静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和科学性。这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一个特点。静态判断,必然会有失偏颇,走到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立场,不利于全面、正确地观察事物。动静结合,则能提高评判的正确性。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贤的一些判断,往往是静态判断,如“六府高强,一生富足”;另一些往往是动态判断,如“气浊神枯,必是贫穷之汉”;而如“两目无神,纵鼻梁高而命亦促”,则是二者的结合。

另外,人的行为举止、情态姿容,亦有动与静之别,上述两种判断,有时就是对比做出的。前面已经说过,“动”与“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容易在运动中流露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静”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其后的两“动”之中,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变化中,它仍呈动态。所以通过“动”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通过“静”也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他深知,绝不能片面地衡量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动”、“静”结合,辨证地去看,效果会更好。

在封建时代,人才的选拔、任用很讲究出身、资历。曾国藩就打破资格限制,把具有真才实学而品德好的人破格提拔,让其担当重任。湘军中一些重要战将就是由他破格提拔上来的。每到一地,曾国藩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惟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中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在直隶总督任内,为广加延访,以改当地土风,曾国藩除专拟《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广为散布外,还将人才“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曾国藩兴办洋务的得力干将薛福成,就是通过这种不拘一格的求贤方式进入曾氏幕府的。

曾国藩深知,所谓人才,都各有各的脾性特征,在衡量他们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不拘一格,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片面地看人只能让优秀的人才和自己擦肩而过。这一点很值得后世用人者深思。

多角度透视,就是遇到某些常见的现象后,不要仅用一种思维而停留在常规的层面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问题。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时,他想,为何苹果会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去呢?他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发现了地球的吸引力。

知人、识人者在认识别人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别人,也要从现实的角度衡量别人;既要善于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要善于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从品德、才干、行为的角度去考察别人,也要从气质、喜好的角度去衡量别人;既要考察别人的个体素质,也要考察别人在群体与组织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做到这些,才能判断和识别其真实的能力。

多态势透视,也就是说把考察对象放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考察之后,还要放在动态中加以研究。比如,汽车是在静止状态下制造出来的,而后必须进行动态的检查,还要跑磨合路程,以便在“动”中发现问题。有些人考察别人常常只注意“静态”,而忽视其发展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度,因而具有盲目性。换言之,多态势透视也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识别他人。

世界万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发展、变化中,人也不例外。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人的思想、知识、品德、才能也会跟着不断改变;所以,要知人,必须在发展中观察人,在变化中识人,尤其要看到人们的发展前途,善于从发展变化中看清别人。

古语说,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也就是说,人是在不断改变的,假如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识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识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人才一般具有三种状态,即萌芽状态、含苞欲放状态与才华显露状态。知人者及时发现处于含苞欲放状态和才华显露状态的人才当然很好,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伯乐相马”,就像当马没有被人发现是千里马,甚至拴在槽头骨瘦如柴无人一顾的时候,能从马的筋骨等方面发现是千里马一样,能够发现处于萌芽状态,尚未被人认识甚至处于“低谷”中的人才。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就要注意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把人看扁、看死。要知道,一个人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长处会转化为短处,优点可以变为缺点;相反也是如此。比如,工作大胆泼辣是优点,但是,不顾主客观条件地一味大胆,就会变成盲目蛮干;谨小慎微是缺点,但只要注意不在小事上纠缠,这样谨慎一点,就会变为优点。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发生转化的客观条件也不尽相同,对此,不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有由量到质的基本估计。

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要考察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更要考察内在实质的深层次。这里有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

春秋时,秦穆公请相马专家伯乐推荐他的继承人,伯乐推荐了九方皋,秦穆公欣然接受了。在九方皋访求良马三个月后,果然找到了一匹理想中的良马。秦穆公问他是怎样的一匹马,他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等牵来马,秦穆公一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满意,把伯乐找来,说:“你介绍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不能分辨清,哪里还能相什么良马啊!”伯乐问明缘由之后,不禁大为赞叹:“九方皋能不照搬书上的条文,真比我高明千万倍啊!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东西,能抓住内在的实质,忽略表面的外形;只看他需要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伯乐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当然,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和公母这一表面上的东西都认不清,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那看马注意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是值得称道的。

在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

在考察人的时候,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要看到支流,更要看到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去衡量一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知人、识人的准确性。

【原典】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动、静状态下眼中所表现出的神情

【译释】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犹如春木抽出的新芽。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

前文已经说了,人的眼睛是不会撒谎的,眼中的神情就是人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眼神的变化,曾国藩总结为动、静,其实具体内容还有很多。

眼睛流露善意,心底必定慈悲;眼睛横竖,性情刚烈;眼珠暴突,性情凶恶;眼睛斜视不语,表明心怀妒忌不满。

瞄上一眼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怀疑你”的身体语言。

闭上眼睛后,再睁眼望一望,如此不断反复,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

首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为主动。

当你注意某个人只向一位异性看了一眼,就故意收回了视线而不再看,这是一种自控行为。

斜眼瞟人是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想被发觉,传达的是羞怯腼腆的信息。这种动作等于是在说:“我太害怕了,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想看你。”

眼光涣散常见于人很疲倦或做白日梦时,有些人常这样由室内望向窗外,以表示其内心中怀有某种梦想(例如坠入情网)。

睁大眼睛,是一种表示惊异的基本反应。

眯紧眼睛基本上是遭遇强光或威胁时的自卫反应,但也可能代表高傲、轻蔑的意思。做此表情的人可能愤世嫉俗,对周围的世事感到厌烦。

眼睛表面的闪亮,是因情绪激动促使泪腺分泌,产生润泽之故,但感受又未强到足以落泪的地步。这种现象常可从情侣、影迷、球迷、骄傲欣慰的父母亲以及获胜的运动员脸上看到;但也可能是表示哭泣以外的任何强烈的情绪激动,如厌烦、沮丧及生离死别等悲痛。

另外,通过一个人的眼睛观察人的性格,尤重眼神。需要别人帮忙或有事请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神,也许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眼神散乱,说明他毫无办法,向他请教也是没用。

眼神沉静,说明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成竹在胸。如果他不肯明确说出方法,这可能是因为事关机密或有其他隐情,不必多问,只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眼神呆滞,唇皮泛白,对方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分,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去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得小心一点。他那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鸣金收兵。

眼神流动异于平时,对方可能是心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轻举妄动,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要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