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第2版)
18580100000044

第44章 夬卦乾下兑上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者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悦),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本卦阳爻有五,象征君子势盛。上六阴爻阴位,象征小人奸巧位居众君子之上,然毕竟势单,很快便将为盛阳所清除掉。君子、小人,水火不容,必须果断决裂,因而卦名“”即取“决断”之义。

:拉弓时戴在大拇指上的护套,弦由此弹离。

这一卦阳盛,象征君子势力强大,仅有少数小人有待驱除。不过,小人诡计多端,仍然会有危险,不可掉以轻心。所以,首先应当告知自己领地的人,先获得支持,不可立即动用武力,这样进行才会有利。亦即,本身应先有万全准备,然后才可以发动攻击。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卦初九以阳刚处乾体之下,用壮于初,急于前进,去上除君侧之奸臣,但贸然前往,且无上应,必败无疑。卦辞以“壮于前趾”取象,说明初九果决有余,审慎不足。象传说“不胜而往,咎也”,就是指明这一点的。

这一爻启示我们做事一定要“慎始”,尤其是像除奸这样的政治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所以行事更要预先考虑周密,万不可恃强而躁动。否则非但不能实现斗争目的,连老本也得搭进去。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二的行动体现了卦辞“孚号。有厉”的精神。九二不仅自己时刻警惕,还发出呼号,使众人戒备,这就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高度警戒的状态,所以奸佞小人虽有诡计,甚至夜间举兵来袭,也不足忧虑。

这一爻强调小心谨慎行事,做到有备而无患。

九三:壮于九页,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三以刚居刚,处乾体之上,刚亢外露、嫉恶如仇,而恰巧与上六这个阴柔小人相应,必然是怒火中烧,急欲除之。但这样做不符合卦辞“不利即戎”的精神,必有凶险。故爻辞以“壮于九页”取象,说明九三把对奸臣深恶痛绝的义愤表现在脸上,给对方以警觉,会招来杀身之祸,即“有凶”。

这一爻是说,为了铲除奸佞,忍辱负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最终必将无咎。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次且”即趑趄,徘徊不能前进的意思。

九四阳爻阴位,又不在中位,象征心中迟疑,就像屁股上的皮肤剥落了一般坐立不安,以致进进退退,迟滞不前。又,上卦“兑”是羊,牵羊的要诀是跟在后面,让羊自由自在地走,如果在前面拖拉,羊就不会前进。所以,要像牵羊一般,不可争先,跟随其他阳爻前进,才不会发生后悔的后果。不过,在决心决断小人的时刻,无论如何容易冲动,虽然听到这样的忠告,恐怕也不会相信。

象传说:所以迟滞不前,因为九四的地位不当。所以不听忠告,因为愚蠢,将听到的当作耳边风。

这一爻,说明决断小人,既不可迟疑,也不可冲动。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苋陆”是一种柔脆多汁不容易干的草。

九五在这一卦五个阳爻的最上方,是这一卦的主爻,也是决断小人的主角。然而,与上六的小人接近,态度暧昧就像苋陆一般潮湿。但九五阳爻阳位,在上卦中央的君位,刚毅中正,有将上六决断的决心;又不失中庸之道,不会冲动偏激,所以不会有灾难。

象传进一步解释:九五接近上六的小人,最理想的手段是以感化的方式使其改过迁善。以力量将其决断,虽然没有违背中庸的原则,但毕竟没有将中庸的道理光大。

这一爻,说明决断小人须把握中庸原则。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上六阴爻,是要被决断的小人,在被穷追不舍的情形下,就是大声呼号也不会有人理会,最后难逃凶险。象传说:小人就是高居在君子的头上,最后也不能长久。

这一爻说明小人迟早会被决断。

理智稳健果决除奸

夬卦在益卦之后,序卦传中说:“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夬卦主要讲了怎样清除小人的原则,这对于每个人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小人窃居高位,难以铲除,所以夬卦指明既要果决除奸,又要讲究策略,并通过卦爻辞阐明了具体的做法。夬卦中的小人主要是政治上的,并且处在统治集团内部,是奸臣一类的人物。

因此,以夬卦的原则方法作为领导者在这方面的行事指导思想,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邪恶小人的势力一旦威胁到正义的事业,必然已成气候。因此,务必小心应对。在没做好准备之前,领导者万不可轻举妄动,以防打草惊蛇,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劣势。而在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之后,则一定要果断坚决地行动,快刀斩乱麻,一举成功。康熙皇帝稳妥除掉鳌拜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康熙亲政后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罔上的行动,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是很容易的,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渐渐形成了。

康熙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人家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跟这群孩子一样,淘气得可以,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鳌拜装病试探皇帝的事发生之后,鳌拜按理该入宫答谢,并且向皇帝汇报这几日发生的事。康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好捉拿鳌拜这件至关紧要的大事。

康熙对卫士们说:“你们是效忠我,还是效忠鳌拜?”这些侍卫平日早被灌输了憎恨鳌拜的思想,便齐声回答:“我们只效忠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实在是太过分了。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可做的?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

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的计划告诉了卫士们。这批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鳌拜进宫的时间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皇帝的住处,只见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鳌拜并未加以留意。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跟这位满人里的“巴图鲁”大臣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自己的辫子。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方才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鳌拜很快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拿了鳌拜,康熙立刻召集大臣,把鳌拜交给他们审理。大臣们也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桩桩列举他的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倒没有赞成大臣们的意见,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鳌拜被判终身监禁。而他那些死党则被一网打尽,处死了一批,另一批判了刑。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深得夬卦之深意,在捉拿鳌拜时理智稳健;之后又“扬于王庭,孚号”。让整个除奸行动既显得正大光明,又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领导者的魄力。

今天的政治斗争,或许没有这么复杂和直接,但作为领导者,在实施自己的政策措施时,很多时候也难免会遇到落后力量的阻挠,乃至居心不良的小人作梗,因此,夬卦所揭示的那种领导思想,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