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8609800000015

第15章 不温不火,行善积德——淡泊人生悠然自得(1)

慢,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变得十分稀缺,因为人们似乎已经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包围,快、速、急成了生活的主题。但生活的智者谦和而温厚,懂得唯宽可以容人,温和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智者的生活。

1.存仁善之心,行仁慈之事

仁慈与和善,是世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

一位隐者在山间居住,有个樵夫不喜欢他,经常找他的麻烦,每次见面都用言语侮辱他。隐者从来不与樵夫发生争吵。邻居为隐者抱不平,说:“你总是忍着,他才敢越来越放肆!”

隐者说:“如果有人送给你一件礼物,恰好那件礼物你不喜欢,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你说,这件礼物最后属于谁?”邻居说:“当然属于那个送礼物的人了。”

隐者说:“所以,若我不接受他的谩骂,你说他在骂谁?这是他自己的损失,我倒觉得同情,这种脾气,让他在生活中添了多少烦恼啊!”

邻居会意。过了一段时间,山里的人果然都对无端谩骂他人的樵夫有所非议,而赞扬隐者不与人计较的豁达胸襟。樵夫因此也渐渐开始检讨自己,不再谩骂。

古时候,有些高士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只求在山中修得心中清静,这样的隐士历来被视作得道高人,为人敬仰。得道之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所以慈悲。就如故事中的这位隐士,明知樵夫辱骂自己,既不辩驳,也不抱怨,反而同情樵夫的境遇,这才是具有真正开阔的心胸。这位隐士是隐者,也有禅心。

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就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依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遭遇迁怒他人。慈悲为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很大的耐性,更需要广阔的包容性,有时候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收敛自己的感情。但是,慈悲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你的慈悲,总会让他人受益,受益者会被你的善心感化,帮助更多的人。不知不觉,人们开始为他人考虑,你一个人就能带来一个群体的和谐。

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助理在下班后找到导师,抱怨刚刚进入实验组的学生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不管他怎么教,他们还是经常搞错最简单的公式。为此他建议道:“为了实验着想,我建议把他们踢出实验组,他们实在太笨了!”

导师耐心地听他说完,对他说:“两年前,你是研一的学生,进入这个实验室,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当时你也经常搞错实验步骤,给别人添麻烦。有人也建议我不要用研一的新生,说太嫩,耽误事。要是当时我把你弄出去,现在谁当我的助手?”

听了导师的一番话,助理不禁脸红,他想到这几个学生都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这所学校,又被导师挑中才能进入实验组。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谁不害怕做不好事情?看来,自己应该宽容一点儿,经常鼓励他们,他们才会越做越好。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即使是天才,也有蹒跚学步、笨手笨脚的阶段。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当人们学习的时候,很希望有一个能够鼓励自己的教导者。故事中的助理曾经遇到帮助过自己的教导者,但他看待初学者时,却忘记了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细心和耐心应该被传递,而不应该断绝,当你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时,就该想到有一天,你要把这帮助转递给需要的人,这才是人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东西——善意。

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情,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个得到你帮助的人,还有你自己。因为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问题自然就多了一种视角,比从前更加全面。如果你能站在最多人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一窥事物全貌,巨细无遗。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会懂得为什么那些得道之人有更多的智慧,就是因为他们曾站在最多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对他人的慈心。

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真诚待人,用一颗友善的心去感知生活,传递温暖。

古时候有个地主,脾气急躁,为人苛刻。有一天他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疼得打滚儿,他大叫侍女:“小杏,快点拿蜡烛!快点,蜡烛!”

侍女小杏慌手慌脚地在黑暗里找蜡烛,没想到被桌子绊了一下,跌在地上,还打翻了桌子上的东西。地主骂道:“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每个月给你那么多工钱,你却什么事也做不好!让我这么半天摸着黑,连个蜡烛也找不到。”小杏反驳说:“您真不讲道理!这么黑乎乎一片,我摸着黑,什么也看不到,怎么能一下找到蜡烛啊!”

地主夫人听了后对地主说:“小杏说得没错,天黑蜡烛不好找,如果都能看见,要蜡烛做什么?你还是改一改这副急脾气吧。”

古代君子讲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宽容的心胸对待自己,以严苛的标准要求他人,认为自己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他人的过失简直不可饶恕。就像故事中的这个地主,对他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人达不到便要大发雷霆,难怪脾气越来越急躁,连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出言指正。

人与人的相处充满了矛盾,因为思维个性的不同,在很多事情上很难达成一致。想要和谐相处,就要学会如何为他人着想,特别是在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时候,要多多考虑他人的处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总是责怪他人不用心、不细心,你不是他人,怎么能对他人的行为下定论呢?何况他人如果是在帮助你,你最应该做的是感激,而不是指责和呵斥。只有能够尊重他人的奉献,人与人的相处才会有意义。

一座山上有两个寺庙,东禅寺的方丈脾气暴躁,和尚们也一个比一个彪悍,经常争吵,每天生活在戾气之中;西禅寺的方丈慈悲仁善,每个和尚也都笑容满面,生活很和睦。

东禅寺的方丈认为应该改改寺里的风气,就去西禅寺取经,他问西禅寺方丈:“你寺里的气氛为什么这么好?”西禅寺方丈说:“在东禅寺,如果有人做错事,你会怎么处置?”

“要严厉地责罚,只有这样,他下次才不致再犯错。我们寺里的人都会高声训斥做错事的人。”东禅寺方丈回答。西禅寺方丈说:“请看看我们寺里是怎么做的。”

正说着,一个小和尚拿着一封书信跑了过来,他跑得太急,跌了一跤,这时一个和尚跑了过来扶起他说:“对不住,对不住,刚刚扫地水洒得多了,地滑,让你滑倒了!”摔倒的小和尚说:“不,是我的错,我自己太不小心了。”说完,师兄弟亲亲热热地去了禅房。

看到这一幕,东禅寺的方丈说:“原来这就是保持和气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和气?首先,自己不要太过急躁,动不动就使性子发脾气;其次,要多多体谅别人的难处,明白每个人处境不同,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最后,要多反思自己的错误,也许错误不在别人身上,是自己要求太高,或者考虑不周。就像故事里的和尚们,多多检讨自己,自然一团和气,不嗔不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的是彼此的体贴与关怀,特别是在有分歧的时候更要互相谅解,不然就算是朋友也会变成仇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检讨自己的过失,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也不要轻易责怪别人,这样才能让别人感到愉快,更愿意与你多多接触。与人相处时,不要太急躁,遇事多多体谅他人,才能保证自身心平气和,处世顺心如意。

3.口出善言,温暖人心

祸从口出,伤人之语,三思再言。

一位老诗人正在一所大学为学生们演讲。老诗人年事已高,声音有些颤抖,他所讲的那个理论也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早已过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听众们用心倾听着,不时报以掌声,这时却有一个学生大声说:“你讲的东西早就过时了!这样的诗歌放到现代根本没人会去看,更记不住。这些东西也只有老古董才会去读几行!”

现场的气氛冷了下来,老诗人的双唇颤抖,好不容易才把演讲稿读完。听众们都对那个学生投以冷冷的目光。演讲完毕,老诗人伤心地乘车离去,据说回家后一直很沮丧。那个学生听说这件事后,很后悔自己的失言,他想向老人道歉,又深知道歉也于事无补,只能盼望这位老诗人可以早日想开些。后来,老人通过别人知道了他的后悔,托人转告他说:“不要在意这件事,我已经不去想它了,你也忘了它吧。今后说话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无缘无故地伤害别人。因为你眼中的错误,可能是别人一辈子的坚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故事中年轻学生的一句话,让年老的诗人伤心不已。学生只是年少无知,不大会顾及别人的心情,老人最后虽然原谅了他,但内心的伤口其实并不能愈合。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毁掉他人的心情、他人的自信,甚至他人的生活,所以说话之前要多多考虑,不要口无遮拦,伤害他人的感情。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时要顾及别人的心情。一句话对你而言,也许不包含判断,不包含爱憎,仅仅是一句话而已,但在别人看来,那可能是一句让他心里觉得别扭的讽刺,也可能是恰好踩到他痛处的挖苦,有时候还可能成为他评价你的依据。人与人交流靠的是语言,不重视语言,话拿来便说,丝毫不考虑后果,实属不智。

狮子是一个讲究领导艺术的森林之王,它从不让自己的臣民难堪,即使提出批评,也会选择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法。

一天,山下的农民跑来告状,说山里的猴子偷走了田里的玉米,狮子表示它会处理这件事。它让人叫来猴子,对猴子说:“去年一年,因为我的领导失误,森林里发生了很多事,我没能带着大家得到更多的粮食,导致你们一家吃不饱饭,只好去山下拿一些玉米给家里的老人填饱肚子……”

猴子没想到国王如此体贴下情,它感动地说:“的确是我们不对,不应该去偷农夫的玉米。今年我们会更勤恳一点儿,不再让这种事发生。”最后,猴子怀着愧疚走出王宫。一次“批评”,让动物们对国王更加心悦诚服。

批评人最需要技巧,否则就是不被人欢迎的指手画脚,还常常招来他人的抵触心理。故事中的狮子首先检讨自己,然后再说别人的不是,用自己的虚心换来他人的认同,这就是会说话的表现。会说话的人把交谈当作一种艺术,注重的是沟通的效果。

耐心与平等是友好沟通的基础,不论是夸奖别人还是批评别人,切记不要说“过”。想要夸奖一个人,用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会让被夸奖人得到信心和鼓励,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这样的夸奖人人需要、人人喜欢。但如果总是夸奖,夸过了头,就成了让人警惕厌烦的奉承。

一个有德行的人要留心自己的言语,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的语言符合自己的品德,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产生,一定要把它当成维护人与人关系的工具,而不是伤害他人感情的利刃。

4.以平和之心,纳福成长

平静待事、温和对人,安详的内心给人以力量。

古时候,有个男人心胸狭隘,经常和邻居发生口角,今天嫌东家的篱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骂西家的鸡吃了自己院子里的小米。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吵不出个所以然,男人决定到附近的寺庙找一位禅师评理。

禅师听完了这个男人的话,对他说:“我今天刚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庙找禅师,禅师不在,弟子说:“师父出去了,让我告诉你明天再来。”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直到第五天,男人终于见到了禅师。禅师说:“你有什么事要对我说?”男人想要数落邻居的不是,突然觉得那么小的事情,过了好几天还要说个没完,显得自己太没气量,于是说:“没什么事,就是来问候您一下。”

禅师说:“这就对了,仔细想想,世间能有什么大事?平和一点儿,没什么事值得你大动干戈。”

心胸狭隘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窄的,处处都有气,事事都急躁。而为故事中那个男人评理的禅师却不急不躁,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

平和的心有禅性,故脾性不急躁,有了怨气能够自行疏解,不与人因琐事起纷争。就像广袤的土地,不论敲击还是播种,都能一视同仁,保持自己的坚实和深厚。仔细想想,世间又有多少事真的值得自己生气?保持心平气和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平和的心有定性,故行事不激进,凡事都能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冲动而打乱了计划,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像潺潺流动的河流,总能到达入海口,又何必激荡澎湃?细水长流既能达成目标,又有悠闲自在的情致。

一个老锁匠一生制锁、修锁、开锁无数,年纪大了,他想找个弟子继承他的店铺,继续打他的招牌。在几个手艺高超的弟子中,老锁匠不知该选哪一个。

老锁匠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将3个柜子都上了3重锁,对3个手艺最好的弟子说:“我想要从你们之中选一个当我的继承人,你们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完锁,让我满意,我就将我的店铺传给他。”

3个弟子很兴奋,飞快地打开3重门锁,速度几乎一样。对这个结果,老锁匠不感到意外,他问了另一个问题:“说说看,你们在柜子里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一块金子。”一个弟子说。

“我看到了一块宝石。”另一个弟子说。

第三个弟子瞠目结舌,呆呆地说:“我只想着开锁,没有注意里边有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