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18611600000011

第11章 后果之殇——倦怠的身心在痛苦中煎熬(2)

多少人都在这样生活着。就像一首歌中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如今这个“空空行囊”不是我们的箱子,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我们昔日充满内心的对于生活与事业的无限的憧憬、斑斓的梦想、美好的期许,早就变成了灰色的雾霾,空空荡荡,却又透不进阳光。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是多少人如今的生活状态。对于工作没有热情,只是单纯为了挣够生活的花销;然而对于生活也同样没有丝毫的兴趣,看到别人运动、健身、减肥,变得健康又苗条,自己虽然也羡慕,却连一点改进生活的动力都没有。

如果真的有人来问:“你为什么不做些改变?”回答大概会是:“太忙了”或是“太累了”。可是我们真的有那么忙、那么累吗?

如果仔细掐一下时间,睡觉7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上下班路上2个小时,还剩足足7个小时可以用来给家人筹备一桌丰盛的晚饭,用来跑步、运动,改善自己的身材和健康状况,用来学习、充电,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力,用来读书、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放松紧张的精神。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毫无改变,还是除了疲劳一无所获呢?

也许我们缺乏的就是一点点上进心,一点点促使我们做出改变的动力。

相传,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将自己的专著《道德经》留在了当地的府衙之中。

有一天,一个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到府中问他:“先生,我听说你博学多才,因此,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一番!”

老子同意了老翁的要求,于是,老翁问道:“今年我105岁,大家都叫我老寿星。可是说实话,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游手好闲地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很有作为,他们都开垦了百亩沃田,但是到头来却还没有一席之地,建了几所房屋到最终却没有容身之地。而我虽然一生不稼不穑,却还能有五谷吃;虽然没有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能避风挡雨的房舍之中。”

说着,老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我现在是不是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最终却换来一个早逝命运呢?”

老翁想,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难倒老子了。谁知,老子却微微一笑,对老翁说道:“老先生,麻烦您帮我找来一块砖头与石头。”片刻,砖头和石头就被呈了上来。老子说道:“如果现在让你从中选择一个,您是要砖头还是石头?”

老翁听罢哈哈大笑起来,最终指着砖头说:“我当然是择取砖头了。”老子也跟着笑着,问道:“你为什么选择砖头呢?”

老翁却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因为石头没棱又没角,取它何用呢?”

老子又转过身来问围观的其他的人:“你们是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砖头,砖头!”大家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这时,老子却心平气和地说:“那我再问问你,是石头的寿命长呢,还是砖头的寿命长呢?”

众人都不假思索地说:“肯定是石头!”

这个时候,老子才慢慢说道:“你也知道石头寿命长,可是为什么不选择寿命短的砖头?它们的区别,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命虽短,于人于天都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

老子如此的一番话,说得老翁顿时大窘,异常佩服老子对人生的理解。

人生短暂,若如石头般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就算寿命再长,到临终时除了叹息,还能留给自己什么?人需要给自己一点动力、一点上进心,并不是要逼迫自己做出什么惊天伟业来,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每天早上起床,找一个“闹铃吵醒了我”之外的理由。

很多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是害怕上进会让自己更加辛苦,但是目前得过且过的生活真的让人快乐吗?恐怕不会。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知道了,那些总是带着笑容、总是洋溢着喜悦的人,大多是对于生活所有追求的人。这种追求不一定是物质的丰富或事业的成功,也可能是身体的健康、家人的快乐。为了这些追求,他们认真地侍弄着自己的生活: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运动、认真地规划每一天的食谱来保证营养均衡、把握短暂的休息时间陪家人外出走走或是准备一个小小的惊喜……就是这些细微的小事,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幸福。

累,是的。在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环境下,没有人能真正活得轻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疲劳。然而那些能保持住上进之心的人是在生活的跑道上带着享受的心情奔驰,而那些得过且过的人却只是步履蹒跚地拉着一辆破车。

“把这一车的螺丝钉都旋出来!”这是工头给刚刚做旋车工的萨尔分派的任务。萨尔不停地旋着钉子,他感觉自己的一生都要消磨在这件琐事上了。他抱怨道:“唉,做什么工作不好,为何偏偏来旋钉子呢?就算我这会儿把这堆螺丝钉都旋完了,待会儿还会有另一车堆在原来的地方,我还得像现在这样不停地旋啊旋!天呐,想想就觉得可怕!”听到萨尔的抱怨,在旁边的旋车上从事着同样工作的维特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萨尔表示同情。他理解萨尔的心情,因为他也厌烦这份工作。

萨尔的心里顿时涌起了很多感慨:“不喜欢做又怎么样呢?难道我去告诉工头,让我做这种简单的体力活就是大材小用,我要做更好的工作?”他能够想象得到,工头听到这番话后那轻蔑的表情。“或者,我干脆辞职算了,去找一份新工作?可是,现在找工作不容易,这份体力活也是费了很大劲才找到的。绝对不能轻易地辞职!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肯定有的!只要肯动脑子去想。”

想到这一点,萨尔琢磨出了一个好办法,能够让这个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把工作当成游戏。萨尔对他的同伴说:“维特,我们来进行比赛吧!你在你的旋机上磨钉子,把外面那层粗糙的东西磨下来,然后我们再把它们旋成一定的尺寸。我们看看,谁做得更快。如果你磨钉子磨烦了,那我们就换着做。”

维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两个人开始了工作比赛。这个办法果真奏效,他们感觉工作起来并不像以前那么烦闷了,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不久之后,工头便给他们调换了一个较好的工作。最终,萨尔成了鲍耳文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心态上的一点点改变,让原本枯燥痛苦的工作完全变了样子,也彻底改变了萨尔的人生。对于我们所厌倦的生活,其实也只需要这么一点点改变,就可以让我们笼罩着阴霾的心情晴朗起来。

让自己有一点上进心吧,不是为了追求成功或富贵,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人生幸福的道路上,点起一盏明灯。

社交恐惧,对人际交往毫无信心

就在不久前,网上流传的一段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小时候,如果在我回家以后有朋友找我出去玩,我马上穿好衣服冲出家门;现在如果回家以后有朋友找我出去,我会觉得已经回家了,再出门太麻烦而拒绝朋友的邀约。”

这段话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回应,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形早已成为了现代都市人最普遍的生活状态。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愿意投注在人际交往上的热情和精力越来越少,对于和陌生人的交往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负担和恐惧。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样的呢?小时候有那么多的朋友、小伙伴,每天放学总是呼朋引伴地一大群人打球、踢毽子、捉迷藏,刚刚认识的人也总能很快打成一片,再也舍不得分开,即使偶尔吵架甚至打架,也能很快地和好。

可是如今,我们身边有了很多彼此彬彬有礼的熟人,我们相互尊敬却从不亲近;在这个大城市里,我们明明觉得孤单,却害怕和别人展开一段友情;我们明明渴望温暖、渴望爱情,可是遇到喜欢的女孩,却不敢去做进一步的接触。

我们在怕什么呢?我们自己也许也说不清楚。也许是长期的疲劳和麻木让我们失去了对于友情的信任与热情;也许是现代都市冷冰冰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对于真情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也许是昔日感情上受过的伤痛让我们难以再主动迈出一步,向他人敞开心扉……总之,我们虽然渴望着爱与温暖,却又恐惧着感情上的投入和付出。

聪聪今年l8岁了,可是仍然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下学,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个笨孩子。聪聪思维敏捷,对建筑艺术特别感兴趣,整天画图、摆弄模型,但是所有的活动都是独自完成,从不与人交流。他就这样整天待在家里,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

心理医生试图与聪聪进行沟通,可是他仿佛没有看到医生似的,只管径自坐在沙发上,翘着两脚,忙着摆弄模型,连头也不抬。过了一会儿,他又丢下模型,开始画图,还跑到屋子外边用力敲窗户,似乎医生根本不存在。

最后,在医生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但是沟通并不顺利。他大声对医生说: “我要把你的衣服扒下来。”聪聪抬起眼睛望一眼,等着医生的反应。他好像并不觉得这样用词有什么不妥。但是这句话若是放在一般孩子上,就是没礼貌极了。但幸亏对方是心理医生,医生知道他只是希望自己脱下外套。

聪聪是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产生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闭症通常在患者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由于健康的成人不会产生继发性的自闭症,几乎所有自闭症成人都是幼年发病的。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即便不是自闭症患者,也好像整天将自己装在玻璃瓶子里一样,封闭自我,对外面的大千世界不闻不问。与其说他们不愿与人沟通,不如说是恐惧与人沟通。他们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等。

可是他们喜欢孤独吗?并不是的,孤独也在折磨着他们的心。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孤独对人体影响的实验。心理学家请应试者单独居住在一间完全与他人隔绝的小屋里,小屋里一应俱全,完全达到“坐享其成,睡享其福”的生活。一开始,被试者感觉坐享其成很舒服,可是没过多久,他便拼命敲打墙壁,要求重回“人间”。他的表情也不像一开始那么安详、快乐了,而是呈现出痴呆、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大大降低,对他人保持距离,畏首畏尾等表现。

实验表明,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的可能,处于孤独境地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接着,研究人员对大量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七成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的人际关系不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家庭不和睦、夫妻关系紧张。由此,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再强调,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不得病。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健康的新概念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康状态。社会交往不仅是个人社会化及个性发展机制中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人们保持个人健康、生命延续的基本需要之一。正是交往,让人们得以彼此交流感情,排遣孤寂,也正是交往使人增添积极乐观的情绪,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

既然他们也需要与人交往,那么,是什么样的情绪阻碍了他们迈出这一步呢?换句话说,社交恐惧的表现有哪些呢?

焦虑情绪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他们时常伴随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比如常感觉自己大祸临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即“濒死感”。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经常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大部分还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身体不适

社交恐惧症如果不加以调节的话,还会导致躯体的不适感。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恐惧和焦虑。

精神不安

社交恐惧症患者经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走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可是患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伴随着这种精神症状,患者将更加自闭,更加恐惧与人交往。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与他人交往合作,自我封闭只会孤立自己。调适自闭心理,可尝试多与人交往,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患得患失,应自觉地把自己置于集体中,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寻求温暖和友谊。只要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那么原先折磨自己的对于交往的恐惧以及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就都不翼而飞了。

自我厌恶,全盘否定自己人生的价值

现在,请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你希望成为其他人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恐怕有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