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18611600000013

第13章 后果之殇——倦怠的身心在痛苦中煎熬(4)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完全不怯懦或畏惧,哪怕是偶尔的懦弱胆小、畏缩不前,也是一种恐惧的表现形式。但如果你不加以节制,甚至放纵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一种疾病,让你过于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甚至在你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时,就已经含有恐惧的意味了,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悲观失望、自信心下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导致失败。

绿萍是一个喜欢安静的单身女孩。几年前,她家附近开始昼夜施工,建造电子商业城。一到了晚上,嘈杂的施工声音就格外刺耳,这让绿萍心慌意乱、心跳加速,甚至整夜难以入睡。时间长了,就是在白天听到敲打声,她也会感到心烦意乱。

一天雷雨交加,伴随着施工地传来的一声巨响,绿萍被吓了一跳。透过七层楼上的窗户,她看到下面一幢二层旧楼房将要倾倒,许多人正在冒雨搬木料进行修葺、支撑。突然间,绿萍感到自己家的房子也在晃动,心想:这下完了,楼要倒了!她感动非常恐惧,竟然慌张地躲到了床底下,直到外面停止了下雨。

从那以后,每逢雷雨,她就会极度恐惧,躲到角落里。有时候,她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恐惧是不应该的,但就是无法控制。

对此,专家认为,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反应。恐惧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毛病。然而,恐惧的心理若不加以调节和克服,就容易像案例中的绿萍一样备受折磨,甚至演变为恐惧症。

要想克服恐惧,就必须学会客观地看待恐惧。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比如,当我们独自走在黑夜里,恐惧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当我们潜入近海,就担心会不会遭到鲨鱼的攻击;当我们遭受挫折时,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效应;当我们求职面试、公开演讲,以及当众推销,甚至结婚生子、亲友告别人世时,都会遭受恐惧的折磨……

恐惧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究竟为何常常感到恐惧呢?很多人以为恐惧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这种观点在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恐惧。要知道,大多数的恐惧源自我们的内心。

有一个流浪汉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暗,眼看夜幕即将笼罩整片森林,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逼近。流浪汉心里明白,黑夜下的森林是多么危险,稍不小心,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除此之外,还有潜伏在黑暗角落里的饥饿野兽,他甚至能想象到它们正虎视眈眈地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恐惧像一场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侵袭着他。万籁俱寂,每走一步,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生死的跨越。

就在这时,远方漆暗的夜空中,亮起了几颗微弱的星光,它们若隐若现,一闪一烁,似乎为他带来了一线光明。就在这微弱的星光下,流浪汉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位同路人。流浪汉欢呼雀跃,急忙赶上前去,探寻走出森林的路。这位陌生人十分友善,立刻愉快地与他结伴而行。

就这样,他们互相搀扶着、摸索着前进,可没过多久,他发现这位陌生人其实与他一样迷茫。失望之余,流浪汉决定离开这位迷茫的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不久之后,他又碰到第二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说他拥有走出森林的地图。于是,他决定跟随这个新的向导,可不久之后,他终于发现这个陌生人是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为了掩盖恐惧而自我欺骗的手段而已。

流浪汉又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迷茫、恐惧如影随形。就当他感到绝望的时候,无意中将手插入了自己的口袋里,竟发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恐惧来源于内心,也消失于内心,流浪汉若有所悟,原来一路的恐惧只不过是自己吓自己,解除恐惧的魔咒竟然就在自己的身上。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比如驯兽师。在生性残暴、危险的狮子面前,任何人的恐惧都是一样的,因此大多数人无法做驯狮员,可这个职业并不是没有人做。那么成功成为驯狮员的人面临与他人同样的恐惧,究竟是怎样克服恐惧的呢?如果他们没有异于常人的生理构造,那就是具有强大的内心,是心理因素让他们克服了恐惧。

又如警察、探险家、搏击运动员等,这些人表示,虽然他们经常暴露在危险恐怖的环境中,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害怕。相反,他们承认自己的恐惧,但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会把恐惧当成一种怯懦,而是当成一笔财富,利用恐惧来锻炼自己的勇气,从而战胜恐惧,赢得成功。

这就说明,人人都会感到恐惧,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有效驾驭和控制恐惧的人,才能把恐惧变成有用的武器。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心理秘诀,同样能够摆脱恐惧。那么,我们到底怎样驱除恐惧心理呢?

1.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很多时候,恐惧往往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造成的。很多令人恐惧的东西往往都是“杯弓蛇影”,不足为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认知视野。当我们认识到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并能确立正确的目标判断时,就能提高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恐惧便不容易乘虚而入。

2.敢于直面恐惧源

面对令我们难以忍受的恐惧对象,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然而逃避并不能很好地战胜恐惧。这时,就要求我们勇敢地去面对恐惧,反复地接受恐惧的刺激,接触恐惧的目标,强迫自己逐渐适应这种刺激,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恐惧。比如你害怕老鼠,不妨将老鼠的照片贴到显而易见的地方,强迫自己去注视它。等你将这一习惯顺利地保持下去后,再试着用简易的工具去戳照片上的老鼠,直到用手触摸而不再畏缩为止。这样,等你下次见到真正的老鼠时,便会很容易接受它,不受它的影响。

3.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并不是逃避,而类似一种瞬间转移术,当你真正感到恐惧的时候,会发现恐惧已经消失。比如,有的人恐惧打针,你可以在给他打针的时候,说一些让他关心的话题或让他看一件其他的东西,总之你的目的就是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从而放松对打针的注意。等他感动疼痛或回到打针的问题上时,打针的过程已经结束,他也便恐惧不起来了。

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由于我们往往羞于承认恐惧,或听之任之,就会导致各种恐惧加重或很快蔓延到其他方面,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事实上,我们最终并不是被恐惧的对象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恐惧。

在如今高压的生活之中,心存恐惧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的是正确地对待恐惧,战胜我们心里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洒脱而豪迈的人生。

长期的焦虑,招来了名叫“疾病”的恶魔

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症……这些十来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闻所未闻的词汇如今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而与这些词汇相伴的状态,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身上。

因为焦虑而夜不能寐,因为失眠而倍加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遥远的画面。事实上,2006年中国6城市调查报告指出,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内有过失眠的比例高达57%,其中53%症状超过一年。焦虑和失眠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化现象。

焦虑摧残着我们的心灵,而失眠又带来身体上的疲倦,身心的共同失衡,久而久之,自然招来了缠身的疾病。

乔治是一位石油商人。有一次,他的运货员偷偷地扣下了公司给客户的石油,并把它卖给了第三方。此人的行为正好被一个自称是政府的稽查员发现并掌握到有力证据,于是准备检举乔治的公司。不过,那名稽查员同时对他进行暗示,说只要进行贿赂,就会让他过关。

乔治本来觉得这事与公司是没有关系的,完全是倒卖石油的员工的问题。但当时法律规定:“公司应该为员工行为负责。”万一上了法庭,只怕媒体就会把这件事当成新闻事件来炒作,到时受损的还是公司的名声和生意。

在这种局面下,乔治焦虑极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究竟该选择给那些家伙钱,还是置之不理,在这样的压力下,他开始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最后竟生病住院了。就是在医院里,乔治也不得安宁,他时常问自己:“如果不贿赂那个家伙的话,最坏的后果将是什么呢?”然后又自己回答:“我会失去公司,我的事业会被毁掉。”

一天,他突然想道:“就算我会失业,事业被毁掉又怎么样,至少我不会被关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懂石油,可以去任何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他们肯定乐意雇用我。这样的结果也不坏。”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的焦虑开始减轻了,然后他试着打电话找一位律师帮他解决办法。当天晚上,乔治竟然睡了个好觉。第二天,乔治跟那位律师面谈了这件事情。几天之后,律师打电话告诉他,如果去见一下地方的检察官的话,就会得到一个好消息。于是,乔治去见了一下地方的检察官,并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检察长听完这段陈述完后,告诉他那个自称是政府稽查员的家伙其实是一个在案的通缉犯。这下,乔治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经过这件事,乔治认识到一个道理:压力和恐惧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后,每当他遇到某件事开始焦虑的时候,就会用那次的经验来帮助自己远离焦虑。

生活中,太多人都像乔治一样,为种种尚未发生的事情而焦虑着。这种焦虑不仅吞噬了他们的快乐,也蚕食着他们的健康。有些人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然而他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是来自于自己过多的忧虑,却因为发现了这些问题而又在原先的忧虑之上又多了一层焦虑,结果自然是越来越糟糕。

威廉·格纳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最多的就是因焦虑和忧愁而生病的人,他们不是为过去烦恼,就是为未来忧虑,长期闷闷不乐,毁坏了健康。为了能够更彻底地治疗这些人的病,威廉·格纳斯为他们开了一个极为简单有效的方子:他告诉这些病人,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只要尽力地过好生命的每一个刹那就可以了。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只要尽力地要使当下过得快乐就可以了,无须再为明天或后天的事情担忧。

一天,一位企业家在医院进行治疗。医生嘱咐他,以后必须多休息,尽量放松心情。但是这位企业家非常愤怒地抗议道:“我每天承担大量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一丁点儿的业务。医生,您知道吗?我每天都得提一个沉重的手提包回家,里面装的是满满的需要处理的文件,你让我怎么放松心情!”

医生惊讶地说:“你的工作那么多吗?为什么晚上还要批文件呢?”

企业家有些不耐烦地回答:“那些都是必须处理的急件。”

医生问:“难道你的公司只有你一个人?你的助手呢?”

医生的话,让企业家更加愤怒:“他们怎么可能做得了!只有我自己才能正确地批示呀!而且我还必须尽快处理完,否则公司就无法运营下去了。”

思索了片刻,医生说:“这样吧,现在我开—个处方给你,你不妨照着做。”说着,他在处方上写着什么,然后递给了企业家。

企业家拿起处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无论有多忙,每个星期必须抽半天时间到墓地一次,每次散步两小时。”

企业家非常怪异地问道:“去墓地?这是干什么?”

医生面露微笑,说:“因为,我希望你可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的墓碑。你不妨认真思考一下,那些躺在墓地里的人,他们生前也许与你一样,认为全世界的事都得扛在双肩,可现在他们全都永眠于黄土之中。你或许有一天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整个地球的转动还是永恒不断地进行着,你的公司依然还会运转。而其他在世的人们仍是如你一般继续工作。我建议你站在墓碑前好好地想一想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

听完医生的话,企业家不由愣住了。回到家后,他依照医生的指示,转移一部分职责,放慢生活的步调。他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急躁和焦虑,他的心已经得到平和,也可以说他比以前活得更好,当然事业也蒸蒸日上。现在,他每周都会和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爬山,朋友们都说他越来越年轻了。

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担忧也不能改善境遇。既然如此,何不调整心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做起吗?只有控制住自己的焦虑心理,才能打破因焦虑而失眠,因失眠而生病,因生病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我们的身体才能恢复健康,而我们的生活也才能重新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