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18611600000030

第30章 快乐之道——在正能量的包围下活着(3)

与此同时,你还可以给花花草草浇浇水,然后翻出笔记本,开始整理近期的记录信息。这时你发现,原来这段时间得到了这么多收获。累了,你还可以做些自己独创的烹饪,自得其乐。当灵感来袭,你还可以打开电脑,写一首小诗,这不正是生活的幸福吗?

享受独处,就是在自己熙熙攘攘的人生里留下了一抹精彩的留白,就是在繁花盛开的花园中辟出一条通幽的曲径。人生注定有孤独的时刻,既然如此,何不平和了心态,捧一杯清茶,在自己内心的花园中邂逅绝美的春色?

摆脱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未雨绸缪”,“生于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我们似乎也相信一定要对生活、对未来保持忧虑,才能守住平安。如果你也这样想,其实你就误解这些先人的智慧了。“生于忧患”也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也罢,是在教育我们不要过于贪图安乐,如果把这些道理简单地理解为时刻忧虑,那么就等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说君子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也许对于忙碌、疲倦的现代人来说,捧一杯茶,焚一缕香,细细品读君子之道已是太过奢侈的事情。可是如君子般坦荡荡地面对生活,还是如小人般忧虑、消极,却会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和未来。

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一句“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在网上热传。我们都越来习惯忧虑,越来越习惯用消极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和预判我们的生活,这几乎已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因为这种消极的思维,我们越来越害怕变化,越来越缺乏行动力了,让自己在恐惧和消沉的泥淖里越陷越深。结果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心力交瘁,身心都疲惫不堪。

这样的忧虑对我们绝对没有好处,适度地保持警惕可以让我们准备好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然而所谓过犹不及,习惯于消极的思维只能让我们丧失行动力,别说未来的危机,只怕连眼前的事情都难以集中精力去解决。而当未来真正需要我们去忧愁的时候,提早的忧愁,除了早早耗尽我们的热情和精力之外,恐怕没有其他任何帮助。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寺庙中清扫落叶。在冷飕飕的清晨起床扫落叶确实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尤其在每年的秋冬之际,只要一起风,树叶就会随风飞舞落下。小和尚每天早上起来,都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清扫落叶上,这令他头痛不已。

他其实一直都在想办法,想让自己轻松些。后来,一位老和尚告诉他说:“想省些力还不简单,只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将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后天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去花费那么多精力去打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就起了个大早,就使劲地用力猛摇树,他想这样就可以将今天与明天的落叶一起清扫干净了,所以,他一整天都极为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起来到院中一看,不禁又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又是铺满了落叶。最后,寺院的主持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傻孩子,不管你今天用多大的力气,明天的落叶还是照样会飘下来呀!”

“未来”是这样一个词,有时给人带来无尽的希望,人们想到它,就会觉得自己鼓起了勇气,充满了力量。人们常常这样鼓励自己:“未来会好的,未来一切都会好。”“未来”有时是人们虚幻的安慰,当人们遇到挫折、没有力量克服,自怨自艾时,都会用“未来会好的,未来一切都会好”来麻痹自己。

在不同场景下,人们赋予“未来”各种截然不同的内涵。而对那些习惯于消极思维的人来说,未来对他们而言,绝对不会有什么愉快的经历,他们会说:“未来就要到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明天怎么办?”

不论他们如何急躁,未来就像时钟,会按时到来。它所带来的烦恼也一点都不会减少。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消极地去思考和预估?如果未来的烦恼是一堆必然要落满庭院的叶子,我们消极地对待它,就会令它变少吗?显然不会,还不如达观地想想:“那只是一堆落叶,扫完就没事了,这就是我明天要做的事,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啊!”

人们习惯以消极的思维方式,对尚未产生结果的事情给出消极的预判,给心灵增加无形的压力,实际上,“明天的烦恼”真的会出现吗?美国作家布莱克伍德写过一篇名为《99%的烦恼其实不会发生》的文章,解答了这个问题。

《99%的烦恼其实不会发生》,写了作者布莱克伍德在“二战”期间的一段亲身经历。

对于四十多岁的布莱克伍德朱说,因为战争的到来,众多烦恼也一并而来。他所创办的商业学校,因为男孩子都入伍作战去了,而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他的儿子在军中服役,生死未卜;俄克拉荷马市征收土地建造机场,他的房子就位于这片土地上,而他能够得到的赔偿金却只有市价的十分之一;他的大女儿提前一年高中毕业,上大学需要一大笔费用,而这笔钱他还没有筹到。布莱克伍德正坐在办公室里为这些事烦恼,随手拿了一张便条写了下来,苦想对策,但都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最后,他只好将这张纸条放进了抽屉。

几个月过去了,布莱克伍德已经不记得自己写过这张便条。一年半之后的一天,他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又发现了这张列下了摧残了他许久的烦恼事。一边看,他一边又觉得十分有趣,因为那些烦恼和担忧没有一项真正发生过。

他担心商业学校无法办下去,可政府却拨款训练退役军人,他的学校很快就招满了学生;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在战争中受伤,可最后他毫发无损地回来了;他担心土地被征收去建机场,可后来因为住房附近发现了油田,他的房子没有被征收;他发现担心长女的教育经费凑不齐,可他找到了一份兼职稽查工作,解决了这个难题。

最后,布莱克伍德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99%的预期烦恼是不会发生的。人们为了不会发生的事饱受煎熬,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原来我们担心的事,只有1%会发生,另外99%,一辈子都不会见到影子,它却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心情。就算那1%的烦恼真的来了又如何?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个有理想的人又怎么会被区区1%击败?

既然知道了消极的思维方式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那么,怎么做才能摆脱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呢?

第一步,具象化我们的消极思维。

比如当我们总习惯性地觉得“我做不到”的时候,不妨想象出一个具体的画面:我摔倒在赛场的跑道上。这个想象要尽量具体,并且有明显的角色代入感。

第二步,具象化有针对性的积极思维。

针对上一个消极思维图像,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接过金牌和奖杯,所有人都在为我们欢呼。我们的朋友们围在我们身边不敢置信地对我们喊:“你太棒了!你做到了!你成功了!”这个想象的画面一样要具体和有代入感。

第三步,关联两个思维图像。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在跑道上摔倒的时候,其他对手早已被我们甩开了很长的距离,而我们这一跤正好摔过终点线。就在我们摔倒的同时,周围开始响起巨大的掌声和欢呼声。而这掌声和欢呼声同之后的领奖画面中的声音融为一体。

一旦你把整个场景都想好了,就再快速地演练几遍。不断重复整个场景,直到你可以在两秒之内把它从头到尾想完,1秒之内就更好了。它必须迅速闪现,比你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要快得多。

当我们熟悉和完全掌握了这种自我训练方式之后,我们仍然要不断进行练习。改变长期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长期的、反复地这样训练和自我暗示,我们的大脑就会逐渐接受“我可以”“我能行”这个新的思维角度,并依此来替换原先消极的思维。

消极思维除了忧虑以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东西。既然如此,就别让自己沉溺在消极的情绪里,通过自我训练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阳光照亮我们人生的前路。

肯定自己:你就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那个人

从我们出生起,我们就不断被排位次:根据出生的顺序,有老大、老二、老三……上学后,根据成绩,有第一、第二、第三……工作后,根据地位,有老板、主管、员工……我们总是作为每一个位置上的一员而存在着,我们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认知自己,却绝少将自己看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从我们心灵深处来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康德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内心,并无须别人替自己做主!一个人内在的自主权是不受任何人的影响的,一旦你要别人顺从你的价值或信念,或者顺从别人的观念,你便削弱了这些价值与信念在你生活中的力量。如果你还需要得到别人赞同才能够快乐地生活,表示你已经遗忘了自己内在的自主权。所以,要做自己的主人,就要尽量靠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而无须掺杂别人的任何意念或要求。

可是很多人却放弃了成为自己心灵主宰的机会。他们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而对自己大加指责,他们怀疑和否认自己的价值,他们虽然看似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却把自己的心灵变成了畏畏缩缩的奴隶。

一天,斯蒂芬找了一家垃圾搬运服务公司,委托他们在今后帮助自己倒垃圾。双方谈得很顺利,最后在愉快的气氛中签约。不过,该公司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消费者将自己的地址记在垃圾箱上。

斯蒂芬认为,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买了一罐喷雾油漆,在一个棕色橡胶箱上,喷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把垃圾箱放在自己汽车的后面,开到路的尽头,把垃圾箱放在适当的地方。

当这一切结束后,斯蒂芬开车回到了家里。正在停车时,突然发现,一些白油漆粘在了座椅的后面。斯蒂芬有些不高兴,于是努力想去掉这些油漆,但这时它已牢牢地粘上了,无论如何使劲也无法将它们擦除。

接下来的几天,斯蒂芬总会注意到这一片油漆,心里非常别扭,总抱怨当时为什么那么笨。每当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还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你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要是早点擦除的话,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可是,因为你的不小心,你毁了汽车座位,这一切只能由你自己承担!”

这件事困扰了斯蒂芬很多天。每天,他都会将自己责备一番。后来有一天,他陪一位朋友到当地的五金商店去买一些涂料。在一个架子上他发现了一个写着“消除错误”的小罐子—— 一种可去掉油漆和其他难去除的污渍的去除剂。

这种涂料让斯蒂芬兴奋异常,于是急忙买了一罐。回到家后,他赶紧按照说明,清洗着那些困扰他的污痕。令他高兴的是,污痕立刻就不见了。

看着崭新的汽车,斯蒂芬突然意识到:其实那件事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任何罪过都是可宽恕的,任何过失都不应该总是耿耿于怀。否则,自己永远都会怪罪自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每个人都会出现小闪失,这一点连最伟大的人都不能例外。尽管这些小闪失会造成一定影响,然而,它并不是罪过,并不需要对自己那么刻薄。对于生活中的小失误,我们应该学着原谅自己,下回注意即可。就如莎士比亚所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豁达些吧,不要把自己的失误一直放在心上。

为什么我们总会对别人表现出宽容,却不懂得仁慈地对待自己?犯错是每个人的必然,是每个人的权利。除了上帝之外,谁能无过?所以,犯了错,不代表自己就该承受如下地狱般的折磨。否则,我们只能在失落的情绪中越陷越深,将生活搅得一团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这种错误的存在,在错误中学习,以确保未来不会发生同样的憾事,从而继续前进。

还有些人总是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绪里,他们总是怀着自怜的心态,做事情犹犹豫豫、战战兢兢,却不懂得这种心态把自己逼到了人生的死角。的确,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确实值得同情,例如得了不治之症,失去了所爱的人,失去了工作,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受害者,那么这就非常不提倡。因为总是怀着自怜的心态,久而久之,竟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社会、父母等其他人。怀有自怜心态的人最显著的特点是:总是谈自己碰到的问题,或一直想自己的困扰,时时想赢得别人的同情,并且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没有人比我的命更苦了”,这是自怜一族的口头禅。

黄文芳结婚后总与丈夫出现矛盾,因此心里很难受。很多次,她在朋友面前提及自杀的念头。当然,朋友也会百般劝慰,不过效果却总是不大。

有一天,黄文芳一个人逛街,突然碰到了一个朋友。朋友见她神情恍惚,一问才知道她又与丈夫吵了一架。看着朋友,黄文芳说:“生活真没意思,人干吗要活着?”

朋友原以为黄文芳还会抱怨一番,谁知,她却说:“再见了!”

看着她步履蹒跚的背影,朋友意识到:要出大事了!于是,他急忙追了上去:“你是打算自杀吧?如你真想自杀的话,我完全理解你。”

黄文芳看着他没有说话。朋友继续说:“不过,我有一个请求,相信你会答应。”

黄文芳停下了脚步,说:“什么请求?你说吧。”

“我希望你能答应你给我,可以一个月以后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