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的流转
当命运的凄风苦雨吹袭,一株灿艳的花,便开始了在这无涯的世界里飘零。
七月,萧红来到了北平。
第一次叛逆的远走,对与萧红来说,心中更多的是激动和期待,她期待着在一个新的世界。
萧红突然间消失,家族中的人无一知道她的去向。远在湖南的同窗好友徐淑娟收到她寄来的照片,在照片中隐约看到了些萧红新动向。
照片中的萧红已经男式短发,身着西装,左手斜插裤兜,右手自然下垂,一副浪漫不羁的样子,非常精神。像是灵魂里注入了新的生命,重活过了一次。
看过照片之后,同窗自然是为她高兴,这新的形象,显示着新的生活已经开始造访她了。朋友之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远远地看着朋友幸福,自己的心情也会跟着灿烂起来。
透过照片,且去追寻这个女子倔强的妙影,之后的一幕幕,更加的动人心弦。
这时的萧红,二十岁,正值花季,馥郁芬芳的年纪,却是一颗叛逆花蕾,硬是冲破了漫天阴霾的笼罩,追寻光明。
从哈尔滨到北京的叛逆逃离,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足是一个疯狂的计划。违逆了家庭,更是对一个封建社会竖起了飘飘战旗。
其实,这一次逃离,萧红早已计划了很久,这计划要从前面叙起,毕业前夕的萧红,格外的沉郁。祖父的离世,家长意图取消学籍的恶行,日日紧逼的婚姻……种种困难鞭笞着她的心,她像是一个被困的囚徒,愁苦不欢,更无力挣扎。唯有在苦海里深堕、沉沦。
当一个个午夜梦回,泪眼迷蒙,她清楚地看到了内心里强烈的渴望。一次次痛楚中,她内心隐隐被策动,一个倔强的声音告诉她:要寻找光明,寻找自由。
这样的追寻,家里人是肯定是靠不得了,唯有从朋友之处寻得帮助。当她向挚友徐淑娟倾诉心中愁苦时,徐淑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逃婚,偷偷去北京,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那个梦想里的城市。
这一个建议提得让萧红心中微凛,因为好友恰恰是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渴望。她的眼眸乍现一抹神采,但是转而又寂灭。这条路的前方困难重重,许多现实问题夹住了她追梦的双翼,诸如,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等等。
两人开始想法子,最后,达成一个默契的共识:可以写稿子卖钱,养活自己。生活上清苦些,也远比在这里身心双重受罪的要好。并且那又是一个非常清高保持情节的行当。两人都为那天真的想法兴奋着。也就是在那时,萧红暗暗定下了逃婚的念头,这也是她对家庭报复的手段。命运最初的抗争,从意念开始。
这个逃婚大计,并非萧红她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不得不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帮助她在完成这个疯狂计划的人,正是她的远房表兄陆哲舜。
陆哲舜家在哈尔滨太平区,萧红入读女中时,他已是哈尔滨法政大学的学生了,因为住地较近,两人的来往逐渐频密起来。就这样,两个新青年,自然容易产生共鸣。当萧红说出了自己想要逃婚去北京的时候,他更是热血沸腾的,他怜惜她的命运,同时又十分激赏她敢于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的做法,并表示愿鼎力相助。
青春是怒放的花季,怎能容得的辣手摧花空折枝。陆哲舜为了帮助萧红逃婚成功,奔向那个崭新的世界,他下定决心,自己先行退学,去北平中国大学读书,随后设法让萧红也到北平。事情的发展比预想的顺利。这中间,定然有着不少戏剧性的情节,但是,似乎他们从一开始便保守着秘密,其中有些事情也就朦胧成了后世的猜疑。
陆哲舜在北京为开始为萧红找好了旅馆,又回到哈尔滨来把她接走,后来经一番辗转两人把居宿地选在一个叫“二龙坑”的地方,距离各人的学校都很近,上下学方便。这样一个适中的地点的选择,也有些互相尊重的平等的意味。
二龙坑的居所是一所有八九间房子的小独院。环境也清雅得很,萧红和她表兄分住在里院北房的两头,一个人占用一间屋子,中间有廊子连着。
房前多出两株枣树,枝叶摇曳,愈发显得幽静。那种清雅,也正是萧红心中所向往。初到时,光阴姣好,恍如最初梦见,心中自是百般欢喜。再加上逃离的喜悦,她觉得自己仿佛是来到了天堂。
阳光彩舞,鸟语虫鸣,街院里倾诉着宁静,光阴里沉淀着心香。萧红沉浸之时也不忘给好友寄去一些书信,分享这份难得的愉悦。她在给好友的信中介绍到自己现今的住处,也说到自己现在在女师大负重读书。更颇有兴致地提起自己院子里熟透的枣儿。言语间可见,她心中难掩的喜悦,她还给好友寄去了《拓荒者》之类的杂志。
幸福和快乐,如同花香,幽幽飘远。不难想象,当好友收到她的信件时,会多么替她高兴。
陆哲舜在东北读书时的同学闻讯前来探访,从此,小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一群青春飞扬的学生,一个个心潮澎湃,恰同学少年,他们聚到一起无休无止地谈着理想、生活。时不时地心中花火激荡,时不时地欢声朗笑。那般光影,如高歌般激扬。
萧红每次总爱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很少说话,却不能不受这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她愿意静默地看着、听着,用心去感受着生命跃动鲜活的力量。 然而,即使是聆听,也有一种静美的样子。
所有来访者聚齐的时候并不多,一般总是三五个人能不约而同的碰面。每一次聚合都流连忘返,直到巷子里“值夜人”手中的梆子响起,才会猛地回过神儿来,便才起身同陆萧两人告别,踏着夜色清辉回去。后来,来的人渐渐少了,唯有一人却从未缺席,这人便是李洁吾,也是萧红熟识的朋友。
当时的萧红,给李洁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经无数次在回忆中描摹萧红这位旧友。
“她不轻易谈笑,不轻易谈自己,也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
她的面部表情总是很冷漠的,但又现出一点天真和稚气;
她的眉宇间,时常流露出东北姑娘所特有的那种刚烈、豪爽的气概,给人凛然不可侵犯的庄严感;
她有时候也笑,笑得那样爽朗,可是当别人的笑声还在抑制不住的时候,她却突然地支柱了的,在看你时,她的脑子似乎又被别的东西所占据而进入了沉思;她走路很快,说到哪里去,拔腿就走……”
从挚友李洁吾的回忆中,萧红当时的形象也渐次在人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在李洁吾的印象中,萧红是个独特的女子,不仅仅在于她的性格,还在于她的眼光,她对许多事的态度。
李洁吾回忆说,他曾经同萧红、陆哲舜三人一行同去看了《泣佳期》。
影片是一个富有才华而不名一文的画家和一个流落街头的姑娘相恋的故事。回来后,大家由电影谈到人生的实际问题。
观影过后,三个易感的年轻人,自然是感慨万千。各自展望着、设想着、感叹着。
李洁吾发感慨说:“我认为爱情不如友情,爱情的局限性太大,必须在两性间、青春期才能够发生。而友情,则没有性别与年龄的限制,因而是最牢固的。”
萧红马上说:“不对。友情不如伙伴可靠,伙伴走的是一条路,有共同的前进的方向,可以永不分离。”
李洁吾则说:“那路要是走到尽头了呢?”
萧红说:“世上的路是无尽头的。谁能把世上的路走尽?”
随即,三人语歇,默然。
剪短的碎语,却透着掩不尽的苍凉。她却不知,未来的路,将会崎岖坎坷。
就这样,萧红和他的伙伴们,一朝又一朝地度过的了那段悠然的日子。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漫漫岁月里,扬洒的青春。那时她们还有梦,那时还不懂真正的愁苦滋味。
2. 孤寒冰心
寒暑暗转,转眼间时至霜降。随后,一场大雪洋洋洒洒覆盖了整个北京城。像一场清雅的盛宴,冰凉又透着圣洁。
这样好的景致,萧红自然不会放置不理,一大早,她便兴奋地站在屋檐下赏雪,感受着那纯纯的冰凉,而陆哲舜则是站在墙上用一根竹竿敲打着树梢上残存的枣子。每当有枣子掉落下来,萧红就会兴奋地拍手叫好。随后萧红用小砂锅轻轻地收一些墙上干净的积雪,放在炉子煮枣。
李洁吾随后来访,几人围绕在路子周围,沉浸在枣子的香气中。萧红用火箸轻轻地敲着火炉,很开心地说道:“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雪泥的红枣啊!”
那样静美时光,深深地雕刻在了萧红的记忆中,当时情境,永生难忘。
过了一小会儿,枣子煮好了,三个人便高兴地品尝。当时,李洁吾顺口提醒萧红和陆哲舜要小心煤气中毒,严重了会要人性命的。当时萧红和陆哲舜都没有太过注意,陆哲舜更是满不在乎地说:“我不信那一套。”
可在这之后,萧红却真的煤气中毒了。
那一天,大家正在闲谈之时,萧红却突然晕倒了。李洁吾迅速反应过来萧红是中了煤气的毒。随即由李洁吾指挥,大伙忙乎了还一阵,才把萧红弄醒。
这个小风波过后,大家都谈论到了死亡。
萧红则说:“我不愿意死,一想到一个人睡在坟墓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多么寂寞啊!”这是她第一次谈到关于死亡的问题。言语间,透着强烈地对生命的热望。然而,人世间的颇多无奈,却她后来的日子里,渐渐寒苦了她的心。
有关萧红出走的信息,不用很久,便为张陆两家知晓。张家自知理亏,无法从汪家要人,而人是陆家人带走的,很自然的却是要从陆家要人的。陆家自觉心底虚,又惧于张家声势,所以,便极力配合着起张家,联手制裁萧红和陆哲舜两人。张家决计对萧红实行经济制裁,这也是在他们来看最有效力的做法。如此一来,便对两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十一月份中旬的时候,除了寄信命她赶快回家成婚之外,不但钱,连一件取暖的衣服也不寄。
陆家的行动稍稍迟缓,在短时间内,两个人的生活费用,尚可靠陆哲舜家寄来的钱勉强维持。等到学期将尽,陆家也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两人放寒假返回东北,就给寄路费;否则,今后什么也不寄!
萧红和陆哲舜往昔清幽的生活,在这样的寒冬腊月里渐渐冷却,冻结在记忆里,成了再不复返的难忘岁月。
没有了经济来源,什么自由、理想、感情……都成了掌心的落雪,不过是一个徒劳的空相。所有理想的景象都便得空乏起来。
那以后,陆哲舜开始消沉起来,那些激昂的神采都成了浮沉,淹没在过往里。眉宇间紧锁着漠然和消沉,他开始抽烟酗酒,整个人都散发着阴郁的气息。
陆哲舜心中在想些什么,萧红不得而知,但是敏感的萧红已经感受到他颓丧的情绪,两人的关系也渐渐冷了下来。萧红的心中沉淀下的,是深深地幻灭。她忽而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和子君的末路。经济的依附使他们无法摆脱来自家庭的舒服,独立走自己理想的人生之路。然而,她和他,正仿佛是走在这故事里,重蹈覆辙。有那么一瞬间,她觉得鲁迅先生犹如神明,能够预知无数人的宿命。
逐渐,来自气候和人生的寒冷,无情地侵蚀着她。她的自由体验只有饥饿和穷困的苦恼。她过早地承担了这样的苦恼,也承受了太多悲凉。
寒风呼啸,为北京城讲述着一个个凄清的故事。萧红,一抹寒风里的艳色,在寒冷中瑟索。倔强地前行,为了追寻生命里一个花香鸟鸣,情温人暖的春天。
据萧红的朋友高原的忆述,她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小长桌、一只小凳,连一本书也没有,一点也不像是学生宿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