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岁决定男孩的一生
18658900000016

第16章 有些话,千万不要对他说(1)

你知道吗?有些话,爸妈对宝宝是万万说不得的,像一些情绪式、打压式、对比式和悬赏式的语言,对孩子怒其不争,拿他与别人比来比去,动辄用成人化用语去刺激他,这对于解决问题、辅助宝宝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造成他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误导他的理解。即使在怒气发作、失去理智的时候,爸妈也应尽量克制自己的过激言语,尝试以合理的话语跟宝宝交流,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因为我们的宝宝只有3岁,他对我们是持一种仰望的态度,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伤害。父母要警惕这些挂在嘴边的“刀子”,以免它们割到孩子的心灵。

忌语一:“你不是我儿子!”

危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引起他的心理恐慌。

宝宝有时不听话,或者做错了事情,家长气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难听的话说出来。我们建议父母说气话之前,一定要先想想这些语言的后果是怎样的,比如这句“你不是我儿子!”“我怎么生了你这种孩子!”类似的意思在家长的气话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它对孩子的伤害性也最大。

有一段时间,朋朋在幼儿园特别不听话,老师布置的游戏不好好玩,还打别的小朋友。老师就经常告诉他的爸妈,但是屡教不改,朋朋还是照旧,欺负小朋友,跟老师搞对抗。

爸爸实在气极了,找了个机会,把朋朋打了一顿,连吼带骂地说:“真是没法管了,你简直不是我儿子,一点教养都没有,跟垃圾桶里捡来的一样!”

朋朋才3岁半,但他一下子就听懂了。以前爸妈再怎么训斥他,甚至打他,他都是一副皮厚肉糙的样子,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可听了这句话,朋朋吓呆了,吓傻了,嗷嗷地哭,豆大的眼泪不停地流,边哭边辩解:“爸爸,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你别赶我出去。”

这么小的孩子,他怎么能分清爸爸说的是真还是假呢,只知道爸爸不认他当儿子了,要赶他回垃圾桶了,要永远离开这个温暖的家,离开爸爸妈妈了。宝宝又处在一个很喜欢联想的阶段,他还会想到垃圾桶里面又脏又臭,虫子爬来爬去,是个地狱一般的地方,更会产生恐惧心理。

你想,对宝宝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吗?

孩子再没出息,再不争气,家长也万不可拿血缘关系来开玩笑,因为他确实会当真,会因畏惧而自卑。可以说,在亲子教育中,这是最愚蠢的一句话,对宝宝的伤害会一直留在他的潜意识里。如果你经常时不时地说上这么一句,恐怕更会在宝宝的心里留下阴影。

忌语二:“你挨了打,为什么不还手?”

危害:教唆似的批评,容易误导孩子的行为倾向。

家长说什么,宝宝就听什么。孩子不就是这么教出来的吗?亲子教育最怕的就是父母用成人的思维去刺激宝宝,因为孩子是不懂大人的幽默与玩笑的,他分不清哪句是气话,哪句是真话。他只会根据爸妈的情绪来进行判断,然后决定自己今后的行为。所以,家长教唆似的语言对宝宝会造成一连串的不利影响。

妈妈去幼儿园接天天,看见儿子红肿着眼睛出来了,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

天天说:“今天李小广欺负我了,他打我。”

妈妈又问:“快告诉我,他打了你,你是怎么做的?”

天天说:“我赶快告诉了老师,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李小广。妈妈,你说我做得对吗?”他用期待评价的眼神望着妈妈。

其实,这种时候是家长对宝宝进行肯定和引导的最佳机会。但这位妈妈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黑着脸训斥儿子:“你怎么不还手啊!下次他还欺负你!你真气死了我!”

晚上吃饭时,妈妈越想越生气,又把儿子说了一顿,还告诉儿子:“记住啊,以后别再这么窝囊,该出手时就出手。”你看这位家长,好汉歌的歌词都用上了,就这么教儿子。

结果天天把妈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没等李小广欺负自己,他就先去欺负李小广了。第二天早晨到了幼儿园,一看到李小广,天天就板着脸走过去,使劲一推,就把李小广推了个仰面朝天。

老师赶紧制止了他的挑衅行为,并问他:“天天啊,老师昨天不是已经批评李小广了吗,你为什么要记仇呢?这可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啊。”

天天认真地对老师说:“因为妈妈告诉我,挨了打就要还手,不然就是小软蛋,是窝囊废!”

老师哭笑不得,他跟天天的妈妈进行了电话沟通,跟她说,这样做只会有一个后果,就是让孩子以为拳头能解决一切,助长歪风邪气,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有的家长还经常把这句话用在自己身上,比如有一位爸爸打了调皮捣蛋的儿子一下,还横鼻子竖眼地对儿子吼:“还手啊,还手啊!怎么不还手?”这叫什么话呢?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怎么敢跟爸爸还手?完全给吓糊涂了,会让孩子天真的心灵以为自己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本来很小的事情,也会让他的内心留下很深的伤痕。

忌语三:“不要再胡闹了!”

危害:约束孩子的天性,容易给宝宝造成一种拘束的感觉。

宝宝的情绪一旦失去控制,或者玩得太投入,他的“胡作非为”就会令头痛的父母无所适从,烦不胜烦。如果家长恰好正有事情要做,需要安静,爸爸妈妈就容易头脑发热,直接与宝宝“交锋”,脸红脖子粗的,强行让孩子停下来,有的父母一冲动也容易动手打孩子。

有一次阳阳从幼儿园放假在家,爸爸妈妈变着法地想着新玩法,周六带他去儿童游乐园,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出了门。可是到了游乐园,阳阳像放风一样地要求父母玩这个玩那个,不如愿就开始满地打滚。妈妈起初还很有耐心,劝止阳阳,但最后终于气急了,吼道:“胡闹什么?老实点不行吗!”这下阳阳更是放声大哭,妈妈既生气又尴尬。

这么去训斥孩子,一点效果没有,只会起到反作用。从宝宝几个月开始,他就已经理解人的各种面部表情。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他强制约束,孩子会感觉不知所措,有一种受到拘束的强烈的感觉,因此对父母的教育意图产生误解。时间长了,容易焦虑不安,终日提心吊胆,结果却往往离父母的要求更远。尤其说了这句,再不听话,父母就容易动手打孩子,给他树立一个坏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挨了父母打,到外面他就打比他小的孩子了。

当宝宝胡闹时,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无论孩子怎样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失去控制,或想玩这玩那,干扰家长的情绪,父母都不要对着宝宝吼叫,首先要保持平静的表情面对孩子,严肃地看着他的眼睛,传达你的坚持态度,以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跟他交流、沟通。当父母也觉得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则最好采取冷处理,不理睬他的要求,或者把孩子单独放到一间房子里,由他去玩,去疯,去反省,让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待一会。

宝宝就是这样的,他胡作非为,出风头,是想让人注意自己。这时一看没人注意了,他慢慢就会安静下来。

忌语四:“你怎么这么淘气?”

危害:孩子淘气不是错,天性怎么可以否定和抹杀?易让宝宝变得怯步不前,不敢表现。

两三岁的宝宝正处在最淘气的阶段,常常会在一些场合给父母出一些难题,而且总是以家长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你反应不及,没有处理的预案。因此,很多父母往往就是直接“扼杀”,像上面那样,以反诘式的发问去教训孩子。

比如,“你怎么这么淘气?”“真是没法管你了,你这是干吗啊?”这样的话,既充满家长的无奈,又会让问题越来越糟。

周日,妈妈带多多去大卖场,妈妈一边挑选商品,一边还得不断快速地从多多的手中抢下那些险些被他蹂躏的面包和酸奶,嘴里不停地说着上述之类的话,怪多多的淘气,一个劲地数落他。

总算购完东西排队结账了,在旁的多多却突然不耐烦起来,开始大发脾气,闹得周围的人都看着她俩。妈妈更加着急,她觉得对儿子简直没什么办法了,一气之下,揪着多多的衣领就出了商场。回到家,自然又是一阵疾风暴雨。

妈妈应该反省自己的方式,孩子淘气是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男孩,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搞怪的念头,总想引人注目,做点“不平凡”的事情。有时,你越急,越说他淘气,他反而越会变本加厉,让你看看他有多淘气。甚至,他还会很有成就感呢!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立即跟着不耐烦和发脾气,这样反而会把事态扩大,而是应试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跟他说些有意思的话,譬如看到白菜,就说个白菜的儿歌;看到手纸,就编个唐老鸭和手纸的故事。如果孩子的情绪仍然没有稳定,再迅速带他离开大卖场,改变一下环境,到一个新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开。

还有的宝宝,该睡觉时不肯睡,又是唱歌又是扔玩具,还要跟妈妈玩捉迷藏,把父母折腾得筋疲力尽。此时,家长千万不要说气话,而是冷静合理地去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提前1小时上床睡觉,避免他每晚睡前都这么淘气一番,不妨采取这样的办法:给他吃一点水果和小零食,然后带他去洗澡,换好舒服的睡衣,之后是刷牙,再放上一小段轻柔的音乐,每天都应按部就班地完成这套“程序”。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鼓励他,直到孩子能够自己把这套“例行公事”化为生活规律。家长要记住,孩子越困就越不愿意睡觉,越不愿意睡觉就会越淘气,越折腾。让孩子睡觉,切记一定要在他筋疲力尽之前。睡前过度的淘气是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和身体发育的。

忌语五:“长大了没有大出息!”

危害:伤害孩子自尊,让他产生自卑感和对未来的恐惧感。

无论是宝宝还是青少年时期,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只能引导他的发展,却不能控制他的走向。有些父母并不在意这些,他们一味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旦达不到目标,就“恶语相向”,给孩子的自尊造成打击。

爸爸教宝宝玩积木游戏,试了好多次,宝宝都没把小房子搭建起来。每次眼看就要成功了,却轰然倒塌。爸爸生气地说:“就你这样,连个积木都玩不好,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一边待着去吧。”

说了这些还不够,爸爸还把积木给收起来,装进了小箱子。从这以后,宝宝再也不敢玩积木了,虽然那个小箱子就摆在客厅的向阳窗台上,伸手就能拿下来,他也只能怯怯地看两眼,没有胆量去取。

从爸爸说他没出息的那刻起,他的心里就像被下了一生的断语。他就觉得,原来我这么笨,长大了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自卑的种子,将来无论再遇到什么事,他都会缺乏做成做好的信心。遇到困难,也不敢找爸爸商量,向家长求助。

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吃了饭就和小伙伴一起玩,从早上到傍晚,弄得全身脏兮兮的,回到家跟变了个人似的,只能把身上洗一遍。不仅如此,爸妈安排的一些小任务,像拆玩具、填字格等益智游戏,他一点不感兴趣,从来不好好做。

时间长了,妈妈就急了,着实把孩子骂了一顿,说:“这么下去,你长大就等着去要饭吧,没出息的东西!”

这种话说个一两次还无所谓,有的家长是经常说,因为对孩子期望大,穿衣要讲究,说话要讲究,吃饭、学习更要讲究。孩子生活的一切,家长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逼着孩子按自己的规定来,一旦达不到期望,就数落加嘲讽,好一顿训斥。

能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吗?能让孩子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吗?

我们千万别说孩子笨,别说孩子没礼貌,更别说孩子没出息,这些过于直接的伤害性语言,只会泄愤,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因为如果孩子真是这样,那么只能证明我们家长没出息,没本事,因为父母才是引领孩子向前进步的最好的老师。

所以,想说孩子“没出息”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

忌语六:“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伤害:无限制地满足孩子,只会养成他的骄娇二气和自我中心主义。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十分宠爱,有的家长可以说不仅是疼爱,而是已经在溺爱孩子了。只想满足他的一时,完全不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不想想要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

可是,过分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变得比较自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采取了迎合、满足的态度,经常可以看到,每到节假日,有的家长就给孩子许愿:“快把作业做完,今天带你出去吃饭,想吃什么就给你买什么!”这种无限制的“口福”奖励在生活中很常见,使孩子的胃口越调越高,嘴巴也越吃越刁。

时间久了,孩子不仅挑食,还成了需要减肥的小胖子。

有一位妈妈领着儿子从幼儿园出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孩子对着妈妈就是一阵狂打,然后就是气哼哼地自己大步往前走。走了有五六步,回头把帽子一摘,扔到了妈妈的脚下。妈妈又笑嘻嘻地弯腰捡了起来,屁颠颠地跟在后面,也不生气。幼儿园的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没见过这样的家长。整个过程,这位妈妈满怀宽容、期望、容忍的心对待着自己的儿子,始终满脸含笑,竟然没有一点责备孩子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位妈妈平时就把儿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无原则、无限制地满足,要什么给什么,没有就去买,买不到也要想办法搞到。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为所欲为的小皇帝性格,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干,反正妈妈都能容忍,不会跟自己翻脸,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这就是纵容孩子带来的恶果。

爱孩子没错,但爱不等于什么都可以满足孩子。家长的过分溺爱不仅使孩子养成了过多的不良习惯,而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这样,就会纵容自己的孩子向坏的一面继续发展。等到他长大成人,再想改过来,为时已晚,吃亏的最终还是孩子自己,会让他在社会上付出代价。

忌语七:“不要和他玩,他是个坏孩子。”

危害:损害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潜力,会减弱他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

“不要和品德不好的小朋友一块玩呀!”

“不要和不听话的家伙说话!”

“不要和那些坏孩子走得太近呀!”

……

有些父母经常这样告诉爱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儿子,他们为儿子判断是非,为儿子指明哪些小朋友是可以一块玩的,哪些是要坚决与之划清界限的。简而言之,他们成了儿子交友的大法官,成了儿子的交往的标准,代替儿子思考、做主。

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教导”,就会在看人处事这方面,失去自己的主见,变得谨慎和保守,什么事情都要回家问父母。

有一个孩子叫嘉嘉,在幼儿园,几乎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儿,因为老师曾这样告诫其他小朋友:“嘉嘉是个坏孩子,你们如果不想变成他那样,就离他远一点儿,不要和他玩儿。”

为什么呢,因为嘉嘉曾经在幼儿园偷吃过东西,被老师发现了,不敢承认。一气之下,老师就宣布他是“坏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