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
儒家说:“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但是学而知之还不够,必须经过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心领神会,融而通之。中国古代的投师求学,之后还要拜师学艺,“学徒制”在中国实施了两三千年,直到近代,从个人的投师学艺,到集体训练,最普遍的就是军人的操练、行军,能够训练有素,才能克敌制胜。另外,社会上也有一些专业训练,甚至一般的公司行号,都有最起码的职前训练。受过训练,才能投入职场,才能得心应手地展开工作。
其实,人从出生之后,在婴儿时期,父母就会训练他走路、说话。及长,训练他的礼仪应对,然后入校求学,进而到社会上工作,还是要不断地接受训练。可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训练之中成长、进步。人生应该训练的事项很多,包括:
一、体能训练。关于体能训练,人的潜在能力无限,通过体能训练,不但要把肉体的潜在能力,包括耐苦、耐寒、耐热、耐饥、耐久等耐力开发出来,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能接受“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的考验。中国“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人生不能只是全凭机智,还要不断实践乌龟的精神。一个人纵有狡兔的快速,如果在意志上因循怠惰,也不容易成功。
二、技能训练。在古代,中国北方的民族要学习骑马,南方的人士要学习行舟,一般青少年更要学射、学礼,尤其男人学工、学农,女人学厨艺、学刺绣等。总之,每个人都要学得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当今之世,一个人学习一、两项技能已经不够,技能应该愈多愈好。例如,学习开车,如果更能学习驾驶飞机,不是更有出路吗?学习记账,更兼长于计划,具备的才能愈多,愈有机会发展。现代人学习电脑,如果没有学习程式设计,也是容易被淘汰。总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学得的才艺愈多、愈精,就愈有前途。
三、心智训练。现代人,有的人从小生长环境闭塞,及至成长,心智未开,或者童年时怕羞,不肯主动,不敢在人前说话,不能适应群体生活,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更加自闭,这时就需要施以特殊的心智训练。现代人,有的尽管家境富裕,父母仍然从小就将子女送至他方,接受种种的刻苦训练,无非是希望让他的心智更成熟,更有条件融入社会。
四、丢丑训练。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有的人长于音乐,却苦于没有环境学习,有的具有绘画天分,可惜没有明师指导,致使内在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诚为可惜。现在的社会,有很多社团可以参与,也有很多明师志愿开班授业,甚至还有人发明种种训练,例如挫折的训练、冒险的训练、表达的训练等。尤其有一项“丢丑”训练,让你在人前丢人现丑,借以训练你敢于承担、敢于表现。“敢”是人生成就的重要力量,不怕丢丑的人,才敢于表现自己,才有机会发挥才能,也才有成功的机会。
其实,训练的项目还有很多,除了上述体能、心智的训练以外,五官的训练也很重要。我们的眼睛不但要会看,还要看得准、看得清、看得远,看到外表也要看到内部,看到人的面孔还要看到内心。耳朵不但会听,还要善听、谛听,能听出“言外之音”,才算会听。嘴巴不但会说,还要能说善言美语,所说的话都有智慧,让人听得皆大欢喜,听得有所启发,才是真正的“能说善道”。此外,身体上的其他各部功能,都要加强训练,才能善用。
思想训练
中国的教育,一直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只是死记名相,不去研究内涵、意义,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没有思想飞扬的教育,搞得现在的年轻人想象力愈来愈贫乏。当前补救之道,应该施以思想训练,要让他们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要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要提供给他们充分的学习机会,兹举事例如下:
一、一切事要有“一二三”的层次。要告诉年轻人,做任何事不是一厢情愿,不能只有一条道路,凡一切事,都应该有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经过研究以后,再来选择哪一案。
二、一切事要有“为什么”的问号。做任何事,必须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需要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什么?做了以后的结果又是如何?能思前顾后地把“为什么”想清楚,将来发生任何问题都能成竹在胸,都有应变、解决的办法。
三、一切事要有“怎么样”的结论。人不可能十项全能,当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全部了解,所以要旁征博引,尤其要征求别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参考别人对这件事的想法、建议,所谓“集思广益”,结合多人的智慧,不但能使事情做得圆满,自己也能从中学习、获益。
四、一切事要有“过去因”的了解。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先了解来龙去脉,懂得前因后果,明白各种因缘关系,才能全盘掌握,而不致状况百出。
五、一切事要有“未来果”的预知。做任何事,要先预测结果,就如农夫春天播种,也会盘算秋天能有多少收成。预测未来果,不仅是评估成效合不合乎成本,更要想到合不合法,也就是要有因果观念,不能只知道做,不知道结果。没有因果观念,正如一些贪赃枉法之辈,就是因为没有想到结果,于是作奸犯科的结果就是锒铛下狱。
六、一切事要有“分析说”的理解。任何一件事,未必全好,也不必然全坏,所以要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才能去芜存菁、汰沙留金。
七、一切事要有“综合讲”的统筹。做一件事,难免千头万绪,所以要有综合、统筹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各分支机构、各相关单位紧密联系、配合,也才不致乱无章法。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训练,就是凡做一件事,从制订方案、计划开始,就要想到接下来一连串进行的步骤、程序,以及该具备的条件,例如经费的筹措、各种因缘的培养、各相关单位的接洽联系,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利弊得失的评估等,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之后才能进行。因此,思想的启发,并非只从书本上的知识、学问就能获得,更要从实务经验中磨炼、累积,尤其要懂得处处用心,如此日久自然成。
笔
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所有书籍完全靠手抄,抄书就不能不使用“笔”!即使到了近代印刷出版业发达,日常生活中,仍少不得有用笔写字的机会。
笔,有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尤其中国的毛笔,自古通行于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几乎所有读书人、办公人员,都少不了运用毛笔的机会。零卖毛笔的商店,不只是一般的文具店,甚至有“笔庄”,专卖与笔有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一般文人爱笔,就如军人爱枪,厨师爱刀一样。小小一支“笔”,千万不可小看它,有的读书人靠着一支笔,上动公卿,下通庶人。甚至文人的一支笔,可以横扫千军,也能判人生死。
现代人,有的人靠笔会友,专门组成“笔会”,有的人靠摇笔杆写文章为生,就叫“笔耕”。如果欠人文稿、书法、绘画,就是欠人“笔债”。从古至今,也有不少人因为一支笔惹下“笔祸”,不但个人杀头,甚至满门抄斩,都是为了一支笔。
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价值连城;怀素大师的草书,龙飞凤舞,被尊为“天下第一”。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的书法,都如行云流水,进入圣人之境。
现在有人要办报纸,先要问:“你有几支笔吗?”想要办杂志,同样的也是:“你有几支笔吗?”文化事业需要“名笔如林”,文人更希望自己能拥有如下所说的一支好笔:
一、如椽大笔。根据《晋书·王珣传》记载:东晋文士王珣,从小才思敏捷,精于诗、赋、散文,二十岁就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一日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如椽一样的大笔。隔天醒来,他把梦境告诉家人,并且预言会有大手笔的事情要他去做。果然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驾崩,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所发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都交由他起草。因此后人就以“如椽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
二、春秋之笔。笔除了可以写公文、散文、小说、诗词歌赋以外,尤其写政论时评,真是春秋之笔。一笔之褒、一笔之贬,在古代都视为一字万金。如孔子作《春秋》,春秋之笔大大发挥了对人物臧否的评论之功。
三、生花妙笔。平常用刀斧锄头的农夫,你叫他写字,他说拿笔比拿斧头还要重,可见用笔之难。但也有的人一笔在手,天上地下,大块假我以文章,表情达意,快哉心情,真是“一枝生花笔,满怀镂雪思”。
四、倚马快笔。文人舞文弄墨,也非常讲究速度。有的人一天只能出产两三千字,有的人一天能写万言书。如李白《与韩荆州书》所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可见其为文之快速,真可称得上是一支快笔。
今日靠鬻文为生的人,不快也不行。如果平均一天能写五千字,一字一元,五千字五千元,每周总得有个休息假期,所以一个月下来,有名的文人大概有十万元的收入,比起经商的人,也是渺乎小哉。所以,过去社会以“士”为贵,但今日时代变迁,士农工商的地位,也不是往日可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