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财务管理(应用型本科)
18661900000022

第22章 长期投资(3)

A、B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均大于1,说明其收益超过成本,即投资报酬率超过预定的贴现率。C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小于1,说明其报酬率没有达到预定的贴现率。

在资金很有限的条件下,因PIB>PIA,所以B方案应是首选方案。

现值指数法有如下特点:现值指数法考虑了时间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盈亏程度。现值指数可以看成是1元初始投资可望获得的现值净收益,是个相对数,它反映了投资的效率。而净现值法是绝对数指标,反映了投资的效益。

(3)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Internal Reward Rate),也称为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e,缩写为IRR),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虽然考虑了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报酬率是多少。

内含报酬率是根据方案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充分考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概念易于理解,容易被人接受。

5.3.4运用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应注意的事项

设计上述项目评价指标的目的,在于直接为投资项目的可行与否提供决策。

但是上述指标在设计时遵循了不同的假设条件,自身具有不同的特征,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中运用以上指标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单一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运用的指标

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作为决策对象时,即只需要对该项目是否可行进行判断,运用上述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时,应该注意:

(1)一般情况下,净现值、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都能得出一样的结论,因此,运用任何一种指标均可。

(2)从经验上看,净现值、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等贴现评价方法的结论优于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非贴现评价方法结论。即:

①当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认定项目可行,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也认定项目可行,则该投资项目可行。

②当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认定项目可行,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认定项目不可行,则该投资项目可行。

③当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认定项目不可行,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认定项目可行,则基本认定该投资项目不可行。

2.在对多个互斥投资项目均可行的前提下,对投资项目的优劣的决策判断

所谓多个互斥的投资方案实质在决策时候面对的是多个互相排斥、不能同时并存的投资项目,这种不能同时并存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保证多个项目展开。因此,互斥项目的评价过程就是在每一个入选方案已经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利用具体的决策指标如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对项目优劣进行排序,从而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这里又常常包括两种情况:

(1)在所有项目的初始投资额和项目期限相同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净现值法,还是内含报酬率法,对项目优劣的排序结论都是一致的,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决策。

(2)更多情况下,多个投资项目会出现初始投资额不同每年现金流量也不同的情况,此时,采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结论,此时我们的原则是以净现值法的评价结论为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的情况呢?我们用下面例子进行说明。

所以我们说,在不同评价指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以净现值评价结论为主。

同样可以分析出,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出现矛盾的原因在于初始投资额不同,前者采用减法,后者采用除法。但是基于企业追求最大财富的原因,净现值大者优先。因此,也是以净现值法结论为主。

3.多个项目均可行且可同时展开两个以上项目的决策

(1)在资金总量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分别计算每一个项目的净现值,按照净现值大小排序,确定项目的优先次序。

(2)在资金总量受到限制时,则必须在计算每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基础上,运用排列组合的方式,确定不同的投资项目的组合,寻找净现值和最大的组合项目,原则就是在保证充分利用资金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较高的净现值总量。这里可能要求运用到一定的运筹法等数学方法。

5.4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运用

在实践中,长期投资决策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将前面讲过的基本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5.4.1固定资产是否更新决策

固定资产更新是用新资产替代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资产。对企业来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过时的旧设备往往需要过多的维修费用来维持设备保持正常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很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这显然是很危险的信号。但是对旧设备进行更新,意味着企业需要进行新的长期投资支出。那么,到底是否应该选择对旧设备进行更新呢?对此,应该选用科学方法进行判断。

1.在新旧设备未来可使用年限相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比较净现值来进行决策

【实例5.4.1】

某公司有一台4年前购入的设备,购置成本100000元,估计仍然可以使用6年。假定该设备已提折旧40000元(直线法),账面余额60000元,期末无残值。使用这台设备公司可取得年销售收入200000元,每年付现成本为150000元。

现在该公司技术部门了解到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兴替代设备,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于是提议更新设备。已知新设备售价220000元,估计可使用6年,期末残值为40000元,若购入新设备,旧设备可折价30000元,年销售收入提高到250000元,每年还可节约付现成本10000元,若该公司资金成本率为12%,所得税率为40%。要求对设备是否应该更新进行决策。

在本例中,我们需要在新设备和旧设备中间作一个选择,我们可以分别计算两个设备的净现值作比较,选择较大者进行决策。当然,出于简便考虑,我们也可以直接计算两个方案的净现金流量的差额来比较两个方案的净现值(NPV)的差额进行决策。

2.在新旧设备使用年限不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比较新旧设备年平均成本来进行决策

在上面例子中,我们假设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新设备的可使用年限与旧设备的剩余使用年限相等,我们采用差量净现值法进行决策。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两种方案下的新旧设备使用年限不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净现值显然不合理,因为新旧设备的未来的现金流入即产出并不相同。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新旧设备的年度现金流出(成本),选择成本较小的方案。

由于没有适当的现金流入,计算净现值或者内含报酬率均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年成本较低的方案是好方案。这里的年成本指的是投资方案导致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我们称之为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成本。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计算新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如果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额和使用年限的比值。如果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1)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旧设备年平均成本=(600+700×6-200)/6=767(元)

新设备年平均成本=(2400+400×10-300)/10=610(元)

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小于旧设备年平均成本,所以选择新设备,更新旧设备。

(2)如果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有三种计算方式

①计算现金流出的总现值,然后分摊给每一年。

旧设备年平均成本

=[600+700(P/A,15%,6)-200(P/S,15%,6)]/(P/A,15%,6)

=[600+700×3.784-200×0.432]/3.784=836(元)

新设备年平均成本

=[2400+400(P/A,15%,10)-300(P/S,15%,10)]/(P/A,15%,10)

=[2400+400×5.019-300×0.247]/5.019=863(元)

新设备年平均成本大于旧设备年平均成本,因此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

②由于各年已经有相等的运行成本,只要将原始投资额和残值摊销到每年,然后求和,也可以得到每年平均的现金流出量。

年平均成本=投资摊消+运行成本-残值摊销

旧设备年平均成本

=600/(P/A,15%,6)+700-200/(S/A,15%,6)=836(元)

新设备年平均成本

=2400/(P/A,15%,10)+400-300/(S/A,15%,10)=863(元)

③将残值在原来投资额中扣除,视同每年承担相应的利息,然后与净投资额摊销及年运行成本总计,求出每年的平均成本。

旧设备年平均成本

=(600-200)/(P/A,15%,6)+200×15%+700=836(元)

新设备年平均成本

=(2400-300)/(P/A,15%,10)+300×15%+400=863(元)

使用设备年平均成本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年平均成本法就是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的方案,而不是一个更换设备的特定方案。即从局外人的角度来考察:一个方案是用600元购买旧设备,可使用6年;另外一个方案是用2400元购买新设备,可使用10年。在此基础上比较年平均成本谁高谁低,并作出选择。

第二,年平均成本法的假设前提是将来设备更换时,可以按照原来的年平均成本找到可替代的设备。例如旧设备6年后报废时,仍然可以找到使用年平均成本为836元的替代设备。如果有证据表示,6年后可替换设备年平均成本会高于当前的更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863元),则需要把6年后的更新成本纳入分析范围,合并计算当前使用旧设备以及6年后更新设备的综合平均成本,然后与当前更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比较。这会成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5.4.2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的判断

通过前面固定资产年平均成本概念,我们很容易发现,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运行费比较低,以后随着设备逐渐陈旧,性能变差,维护费用、修理费用和能源消耗会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固定资产价值逐渐减少,资产占用的资金应计利息也会逐渐减少。随着时间的递延,运行成本和持有成本呈反方向变化,两者之和呈马鞍型,这样必然存在一个最经济的使用年限。

5.4.3合理投资期的决策

从开始投资至投资结束投入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投资期。集中施工力量、交叉作业、加班加点可以缩短工期,可以使投资项目提前竣工,较早投入生产,早产生现金流入,但采取上述措施往往需要增加投资额。究竟是否应该缩短投资期,应进行认真分析,以判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