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财务管理(应用型本科)
18661900000049

第49章 财务分析(5)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只发行一种股票,一般不存在扣除优先股股利的问题。自从现金流量表成为企业对外提供的标准化信息的一个部分之后,每股净现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指标。将每股净现金与每股收益相比较,也可以反映企业盈利的质量及企业可用于支配的现金数。如果每股收益较高,但每股现金较低,股东就无法期望取得较高的现金股利。并且,如果企业现金总量不足,还有可能导致经营风险。这要结合现金流量分析。

(2)市盈率(PriceEarningsRatio)

市盈率亦称价格与收益比率,指的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10.2.24)

续前例,甲公司普通股每股收益为0.60元,每股市价为6元,依上式计算:

甲公司市盈率=6÷0.60=10

该指标表示投资者从某种股票获得1元的利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一般地说,市盈率越高,说明企业获利的潜力越大,投资者愿意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市盈率过高,也说明该股票的投资风险很大。

在投资分析中,市盈率是用以判断股票是否有吸引力,测算股票发行价格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市盈率指标的应用,也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企业其他指标等,综合考虑。

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市价不会降至零,很高的市盈率往往不说明任何问题。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的影响,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影响,从而使得公司间比较受到限制。市盈率高低受市价的影响,市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投机炒作等,因此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通常,投资者要结合其他有关信息,才能运用市盈率指标判断股票的价值。

(3)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指股利总额与期末普通股股份总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10.2.25)

公式中的股利总额是指用于分配普通股现金股利的总额。

续前例,甲公司每股股利=1000÷2500=0.4(元/股)

每股股利是反映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得股利多少的指标。每股股利多少主要受企业盈利状况和股利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企业某一期间盈利较多,但企业为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而多留利润,则每股股利就少,反之则多。

(4)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收益)×100%(10.2.26)续前例,甲公司股利支付率=(0.40÷0.60)×100%=67%

股利支付率反映普通股股东从每股的全部盈余中得到多少股利。就单独的普通股股东来说,这一指标比每股收益更能直接体现当前收益,但股利支付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各公司自己的经营方针、市场变化情况等因素决定自己的股利政策。

(5)留存盈利比率

留存盈利也叫留存收益、保留盈余,是指税后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包括优先股利和普通股利)的余额。留存盈利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

留存盈利比率=(净利润-全部股利)÷净利润×100%(10.2.27)续前例,甲公司留存盈利比率=(1500-1000)÷1500×100%=33%留存盈利比率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当期净利润中有多大的比例留存在企业用于发展,它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理财方针。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从内部积累资金以扩大经营规模,经股东大会同意可以采用较高的留存盈利比率。如果企业不需要资金或者可以用其他方式筹资,为满足股东取得现金股利的要求,可降低留存盈利的比率。显然,提高留存盈利比率必然降低股利支付率。

(6)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期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度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也称为每股账面价值或每股权益。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数(10.2.28)

这里的“年度末股东权益”是指扣除优先股权益后的余额。

续前例,甲公司每股净资产=7300÷2500=2.92(元/股)

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企业账面股东权益的价值。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在投资人看来,该指标与每股市价的差额是企业的一种潜力。股票市价高于账面价值越多,越是表明投资者认为这个企业有希望、有潜力。

10.3现金流量分析

10.3.1现金流量分析的意义

近代理财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传统会计既不提供历史的现金流量信息,也不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人的信息需要。为改变这种局面,1987年美国率先规定现金流量表为必须编制的报表,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994年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现金流量表准则》生效。1998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生效。

现金流量分析,是在现金流量表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其方法体系并不完善,通常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现金流量表的财务比率分析。

10.3.2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果和流入流出比分析。

1.流入结构分析

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经营、投资和筹资)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

该公司的总流入中经营流入占64%,是其主要来源;投资流入占17%,筹资流入占19%,也占有重要地位。

经营活动流入中销售收入(含税)占了100%,比较正常;投资活动的流入中,股利占9%,投资收回和处置固定资产占91%,大部分是回收资金而非获利;筹资活动的4000万元全部是借款。

2.流出结构分析

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

该公司的总流出中经营活动流出占36%,投资流出占17%,筹资流出占47%,说明公司现金流出中偿还债务占很大比重并使负债大量减少。

经营活动流出中,购买商品和劳务占了51%,支付给职工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占31%,比重较大。投资活动流出全部是购置固定资产。筹资流出中偿还债务本金占99%,是绝大部分。

3.流入流出比分析

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为1.4,表明企业1元的流出可换回1.4元现金。此比值越大越好。

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77,表明公司处在扩张时期。发展时期此比值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大。

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32,表明还款明显大于借款。

A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3811万元,现金存量减少5856万元;它们用于投资1042万元,用于还款8625万元。

通过流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

10.3.3现金流量财务比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虽然也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主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变为可偿还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变为现金。

许多企业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还而破产清算。

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1)现金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现金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10.3.1)

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

该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如果这一比率小于1,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长期债务及利息,企业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10.3.2)

公式中,“流动负债”取自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合计”项目的期末数。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现金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只有这一比率大于或等于1时,债权人的全部流动负债才有现金保障。但在使用该指标时,也要结合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季节性生产或销售的企业有时会出现该指标小于1的情况。

(3)现金债务总额比率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负债总额(10.3.3)

公式中,“负债总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合计”和“长期负债合计”项目的期末数。该指标反映企业用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