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25

第25章 景区饭店环境影响的管理框架构建(1)

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景区饭店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开发内容。

通过前面景区饭店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以及景区饭店的市场需求研究,景区饭店环境影响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管理机构框架。景区可不可以建设饭店,饭店建成后其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怎样监管,这些都是管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景区饭店的类型、数量、规模反映了景区旅游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但景区饭店的发展与景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Richad Sharpley,2000)。因此,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管理需要在景区管理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重点关注景区的旅游活动环境容量和饭店的规划问题和监管问题。

第一节 我国景区环境管理现状

景区环境包括景区的内部环境以及周边环境,本课题中的景区环境主要指景区的内部环境。景区内部的环境管理强调自然环境的管理以及历史文化环境管理,自然环境管理注重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明确不同分区内的旅游开发行为和保护力度,历史文化环境管理注重对景区内文物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冯海燕,2005)。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针对自然环境管理进行了调查,涉及景区环境管理机构、环境治理、景区保护区面积、规划容量、景区从业人员数量等内容。

一、景区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治理

(一)景区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景区类型多样,景区管理机构多元,其中环境管理部门的设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的机构设置类型有以下三种。

1.设立综合环保部门

设立综合环保部门是指在管理机构中单独设置一个部门,统一实施环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景区规划和建设,保护和管理景区内的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景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其统一规划和管理。如九华山风景区等,就采用该种形式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环境管理的职能清晰,工作目标和依据比较明确。但是,这一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管理部门重点关注了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末端治理工作,与其他部门协调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满足景区环境管理的要求。

2.各部门分散承担环境管理的职能

各部门分散承担环境管理的职能是指景区的管理机构中不设立独立的环境管理机构,而是各管理职能分别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管理。例如,四川省黄龙风景区设立了科研处、消防队、保护处、旅游处等部门,并与这些部门签订责任书。保护处主要负责对整个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科研处负责监测和科研项目管理。旅游处负责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江西龙虎山风景区则设立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局等部门,联合协作,负责景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环境管理的专业性更强,但仍然存在协调问题,容易造成环境管理的“空白点”。

3.专项整治小组

专项整治小组是一种普遍存在,临时性的管理机构。这一机构设置通常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解决某一重要问题,或是实现某一特殊环境管理目标。

专项整治小组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往往存在较多的短期行为,不利于长期目标或综合目标的实现。

(二)环境治理

由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景区环境问题的关注,许多景区都进行了一些环境治理工作,主要表现为增加资金的投入,配套相关的环保设施,加强环境监测。

九寨沟景区当地政府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全面开展“天保”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率,恢复生态系统。景区内开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关闭和拆除景区内所有宾馆和各类违章建筑,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拆除景区内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景区架设了60余公里的木质人行栈道,实现人车分流,减少尘埃和游人活动对海子的影响。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将景区内的生活污水、垃圾全部运至沟外处理,沟内污水达到零排放。加强污染治理,投资350余万元,分别在13个宾馆建立污水处理站,维护水环境系统平衡;投资100余万元,完成78家宾馆饭店的油烟治理工作,防止大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已投资2000余万元,使40余家宾馆饭店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太阳能;禁止使用有烟煤、粉煤,投入改造资金90余万元,已有80余家餐饮服务点使用液化气、电能和型煤(焦炭)。

这些环保措施的实施,大大地减少了大气和水污染,保护了九寨沟外围的良好生态环境。另外,九寨沟景区配备生物、生态、气象、水文和环境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沟内修建了4个气象观测站、2个水文观测站和7个生态保护站,坚持对大气、水体、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九华山景区管委会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加大对环卫设施的投入,投资700万元,增设9个垃圾中转站,其中,卧式压缩式中转站2个,地埋式中转站7个,购置垃圾收集车等清运机械。1996年以来相继投入300多万元改造景区公厕,并整治街区的污水池。

武夷山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动工新建星村污水处理厂,新建环保公厕4座,对原有20座公厕进行改建和整修,设立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集运池20个、分类垃圾桶1215个,景区垃圾日产日清,做到集中清运,区外处置。同时,武夷山还实施“世遗”环保工程,实行封山育林,封滩育草,退茶还林。先后投资400余万元,重点对九曲溪两岸、居民拆迁安置点、主次入口、九曲溪漂流码头等重要地段进行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种植桂花等阔叶风景树30余万株,新增绿地面积50余万平方米。另外,武夷山成立了景区世遗监测中心,专门负责对景区内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并投资200余万元,配备了大气监测仪、噪声仪等设备,设立了水文监测站、自动气象监测站、自动水位站。

应该说,景区采取的这些措施对景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有较大的帮助。

但是,总体上,景区对环境管理资金的投入非常少,平均水平不到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五。采取的措施以末端治理为主,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二、景区保护规划

(一)景区保护面积的现状

在对浙江省内外60个景区的抽样调查中,有30个景区提供了相关的数据,其中23个景区的数据比较完全。数据表明,这30个样本均为3A 以上的风景区,景区质量等级非常高,其中提供景区保护面积数据的23个景区中,平均保护面积为130.53平方千米,平均保护面积比例为54%,从数值上而言,景区的保护面积规模相对较大,一般而言,景区保护面积的比例会对景区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面积越大,景区环境质量越高,这一点也常被视为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标。

但是在调查的30个景区中,有7个景区没有明确的保护面积区域和保护面积比例,而且通过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现有景区的保护面积比例相当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景区环境质量的较大差异。如图5‐4所示,抽样的23个景区中最高保护面积比例达94%,但也有部分景区甚至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这也就意味着景区中大部分面积处于旅游开发区状态。

经验认为,等级较高的景区,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保护面积的比例也会相对较高(以保护面积超过50%的计算),但是在抽样调查中,保护面积比例较大的景区有13个,占总数的56.5%,而且大部分并没有集中在等级最高的景区中,相反,出现在景区规模较小,等级质量并非较高的景区中的频率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抽样的10个自然保护区中,只有30%的自然保护区拥有较高的保护面积,其余均没有达到一半比例。

(二)景区保护面积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景区保护面积与规划容量的分析

一般而言,为了保护景区的环境质量,景区的保护面积比例越大,其规划容量应相对较小,在两个具有相同规模比例保护面积的景区之间,规划容量也应按照保护面积的大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对抽样景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三分之一的景区对规划容量没有限制,也就意味着为了提升景区知名度,提高景区旅游收入,景区对于游客量是没有限定的。也就是说,有多少游客买票将会有多少游客涌入景区,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景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对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景区保护面积与规划容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达到0.3。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景区规划过程中,保护面积规模较大的景区,即景区旅游区面积相对较小的景区,其日规划容量反而较大,这表明在兼顾景区环境保护以及景区游客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如图5‐5所示,抽样景区的保护面积与规划容量的直接正比关系显示了目前的景区在其承受能力和进入能力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与环境保护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进一步导致了规划容量的不合理安排甚至盲目制定。

2.景区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

景区从业人员是景区日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性,每个景区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包括景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和景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但是随着景区保护面积的扩大,考虑到景区的成本投入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景区从业人员的数量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人数以适宜为最佳,过多或过少都将带来环境隐患。

(1)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

在抽样调查的30个景区中,从业人数达到94796人,约19人/平方千米。统计表明,不同等级的景区的平均从业人数差距较大,其5A级景区的平均从业人数为7人/平方千米,但是4A级景区的平均从业人数达到47人/平方千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超出景区的规划容量,给景区带来不必要的环境负担。

(2)景区保护面积与从业人员的分析

在23个提供景区保护面积的景区中,课题组对其从业人员的数量进行了统计,表5‐4的数据表明,保护面积较高的景区,其平均从业人数达到52人/平方千米,比保护面积较低的景区的平均从业人数多6人,也就意味着景区开发面积越大的景区从业人员数量反而较小,这样的景区人员配置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的管理。

从整体分析而言,根据图5‐6的数据特征显示,保护面积与从业人数的相关性非常低,仅为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在保护面积与从业人数的匹配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图中的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景区保护面积规模的扩大,景区的从业人员数量并未相应地增加,总体而言,景区的从业人数还是相对不足,这给景区的环境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景区规划容量与从业人员的分析

景区环境的质量不仅需要游客的自觉行为,同时也需要景区管理机构的引导和管理,一般而言,景区规划容量大,景区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应相应扩大,以便更好地维持游客秩序,提供满意服务以及保护景区环境,但是通过数据分析,抽样景区中规划容量与从业人员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也相对较差,仅为0.06。从图5‐7分析可以得出,日规划容量较大的景区,其从业人员数量并无明显的增加,甚至呈下降趋势,这对于景区的环境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节 景区管理政策框架对景区环境的影响

调查表明,资源等级越高,资源保护的要求就越高。如自然保护区、文化与自然遗产等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传统上,遗产管理的使命在于‘保护’,主要包括收藏、保管、保存、养护、修复、恢复等;另外,还为研究者提供资料服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人们的文化与精神消费已上升为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这样,具有综合性人文、科学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赋予提供这一消费需求的新的使命”(徐嵩龄,2003)。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特征看,旅游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绝大多数景区的开发都是基于上述相同的原因。因此,旅游开发能否在有效的管理框架中进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景区管理的政策框架会对景区环境管理产生影响。

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目前,在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旅游开发直接由资源所有人委托的管委会机构进行,并由管委会机构直接开展旅游活动的经营管理;另一种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即资源的所有权管理人与旅游活动经营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