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经亨颐集
18663000000038

第38章 演说(4)

年符一易,闻国体变更,民国五年已宣布改为洪宪元年,教育上似有改更方针之论。校长之训话,其将转共和之舵而倡言君主乎?同是一人得毋先后矛盾,无以为语乎?抑置之不理,姑为观望以待解决乎?此或诸生所期望,而余亦不能已于言者也。一言以蔽,不论国体变更不变,教育决不变更,非不愿变更也,不必变更也,纯正教育原如是。首宜研究者,教育对于国体为积极的鼓吹乎?抑为消极的防止乎?由前之说,民国时代盛倡共和,必使人民养成放浪自由之习气,教育者岂所赞同?故共和国家,教育上本非积极的鼓吹,其焰炽当为消极的防止其流弊。曩言共和与道德,及共和即众心结合之意,皆为防止共和之流弊起见,是故共和流弊之方向,与教育之方针不一致。若国体改为君主,教育上亦非积极的鼓吹,仍为消极的防止。而教育之方针初无变更,共和流弊之方向与君主流弊之方向,固东西相反,教育则衡其太过不及、自左自右,仍不失为南北方向也。

共和与君主何以异?所异者其流弊耳。共和国家不可无统治,君主国家不可无结合,教育上决无何意见之歧异。读吾国历史,兴亡成败,改革无常,不外少数人之争夺与多数人附和而已。此争夺之少数人中固无教育者,即附和之多数人中亦无教育者,教育为纯正之事,教育者为纯正之人。共和之流弊譬之糖,君主之流弊譬之盐,纯正教育譬之清水,多量之清水能融化糖与盐。至于无味教育之力,能融化共和君主之流弊而归一致。所谓人性即清水,余故曰教育对于国体为消极的防其流弊,对于人性为积极的图其发展。

且国家与社会之二名词,教育上之解说亦有不同。概言之,教育对于国家为间接之主张,对于社会为直接之主张。移风移俗,对于社会而言。对于国家主张,为对于自国以外之国家而有主张,非对自己国家而主张,若对于自己国家而有主张,决非教育思想而为政治思想,所谓教育亦不纯正教育也。纯正教育,名词之外延大于国家道德的生活,无论共和君主无不适用之。余今日训话之主旨,并不在言共和君主,而在言纯正教育之真义。处此时势,教育者尤宜自命为纯正之人,而后可行纯正之事,诸生其共勉之。

(原载《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8期)

学校园开始临时训话

(1916年3月)

寒假之后,虽非学期开始,全体诸生亦一次散聚,加以新定及修改各规程之宣布,故有今日之训话。本校学校园,始于去年得校后余地妥为计划,自即日起令全体诸生分别从事实习,今日特行临时训话,使诸生先明了学校园之观念。查师范规程,应设学校园,又云设农业科者须有农事实习场,当然包含于学校园之内。学校园范围内学生之作业不外农事实习,可知农事实习亦不仅限于有农业教科年级之学生,即有农业教科如四、三年级学生之随事实习,亦决不如理化之实验而已,他如养成勤勉之习惯,及意志之陶冶、实习的趣味、审美的感情,皆有密切之关系。故以农事实习为全校诸生修养品性之要举,不仅为四、三年级寻常实习已也。学校园之名词外延甚大,本校学校园除森林另觅地筹备外,校后余地中间划一大圈,为农场通路,为徒步练习,亦一举两得,圈内为果树园,圈外依学校分为十区。今日临时训话,即校长与诸生在礼堂行承交之手续,固非寻常佃户可比,不特希望农作收获之发达已也,而所以使农作收获发达之品性成绩尤为可贵。以农事喻教育,以草木喻人性,古有恒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孟子牛山之譬、一暴十寒之叹,诚以农事之原理与教育之原理甚相吻合,而二者关系之密切,尤大可研究也。

余尝谓农事为有形之教育,教育为无形之农事。师范生有农事之实习,得使教育家有实业之兴味,此种影响及于教育,更有莫大之关系。教育与实业有必然之结合,余有一论载于《教育周报》,可以一读。今日更进一层,教育与实业之结合,此实业指农事而言。无农业,工无以制造,商无以运输,犹之无教育,不足以言政治军事也。以农事之原理,揣教育之效果,教育者故无成绩渺杳之叹;以农事之效果,引教育之兴味,教育者始有精神研究之心。校训第一字曰勤,农事与教育均为不可少之要诀。不勤农事,必无收获,教育安有效果?希诸生将来于教育实际得良好之效果,可观诸生今日于农事实习,有美满之收获,其共勉之。

(原载《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8期)

追悼会演词

(1916年3月)

本校开追悼会已不一次,或犹未解追悼会之本意,予今日欲就此问题稍加讨论。曷谓乎追不及之谓也,非今日死者,今日始追悼之故,应康死已逾年,亦宜追悼,即昨日死而近日开会,亦莫非追悼,断无必须死后经若干时间始可追悼也。是故临死片刻之后,便是追悼。然则临死片刻之先,悲苦相交,便非追悼,而为豫悼。吾辈无不死,虽寿达百岁,亦不过数十年之生存,自无量寿佛观之,当不辨为豫悼为追悼会。故今日之会,对于死者为追悼会,亦无不可,谓吾辈互相忏悔、相会警戒之豫悼会。死何必悼,未死不必豫悼,既死岂必须追悼。人事吉凶豫贺,吾闻之忌言。

豫悼果何意欤?此其间含有哲理的问题。以死为苦痛乎?以死为快乐乎?此言大可研究。不必豫悼,以死为可痛也,然则必须追悼。以死为苦痛乎?以死为快乐乎?余以为未可遽断。就表面而论,追悼为哀死者之事,曷为乎哀?哀其苦痛也,是以死为苦痛也。而予观有时开追悼会之用意,一若故事表扬,欲使生者不畏死,如军人之追悼会,即有此种性质。男儿沙场之概,且为追悼演语。劝生者不畏死,是以为快乐也。追悼会之本意,非稍有冲突乎?乐天主义与厌世主义,本为伦理学上反对之二说,其待解决此二说,始可言追悼会之本意乎?自二十世纪,伦理思想之进步,以道德随时代而变迁发展,非千古不易之理。凡古来反对说之悬案,皆可解决。例如善恶二字,何谓善?何谓恶?实为相对名词。

前儒性善性恶之争,其基本观念犹以道德为不易之理,不然善恶且无定义,性善性恶,焉有定说?快乐苦痛亦犹是,何谓快乐,何谓苦痛,且无定义。以死为快乐,以死为苦痛,焉有定说?快乐苦痛,既无定说,则生死实不成问题,可知追悼会与生死二字竟绝无关系者也。

生死不成问题,此言不可误解,非生不足重、死不足惜也,不为生死问题而追悼之意也。曷为而追悼?曰为同学感情而追悼,不但生者与死者之感情而追悼,且为生者与生者之感情而开会,不论生者死者感情之存在一也。夫社会的生活,有肉体方面与精神方面,肉体有代谢,而精神无所谓代谢,即肉体有生死,而精神无所谓生死也。人生以精神方面为重,则生死不过躯壳之存亡问题而已,是故哲理不言悲。今日开会追悼,异地香花,衷心敬虔,且有一种团结精神之壮气。种种悲词悲文,不过我国道德情的基础之特色。理性之作用,自然流露亦应有之事。而今日乘追悼会之机会,偕来灵隐,徒步演习,裨益卫生,野外风景,饱吸不少,同学感情,因以增进。此实为今日追悼会要重之价值,亦学校所以有追悼会之本意也。死者长已矣,自非金石,荣枯有常。第芳春桃李,不当有残枝之折,相期吾辈共学长生。顷闻述行状时,有睡不闭户,器械体操为致病之由,因噎废食之谈,余不以为然。平时运动,决不至此。三生不遵余言而死,且须追训,互相警戒,须从积极方面进行,绝不可作消极的主张,此予所屡言而切望者也。

(原载《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8期)

丙辰毕业式训辞

(1916年7月)

今日与毕业诸生在校中行最后之训话。校长与诸生相处五载,忆当年入学式,对诸生行第一次训话,恍惚如昨,今日毕业,较入学时进境不少,即校长惟学半,自间进境亦不少。余之进境,为余于毕业后之进境,推己以及诸生,则诸生今日以后之进境正未可限量。今日之毕业式,为对于过去五年之结束,亦为对于将来无穷期之起点。当年入学式之训话,效力不过五年,今日毕业式之训话,效力无穷期也,概言之欲引起诸生毕业后之进境。小学毕业而入中学,中学毕业而入大学,毕业后之进境无待言。孰知诸生师范毕业,未授未受之学问,较他种学校更多,若仅就所需用之知识,与在校所获之知识相较,自表面观之,已有余裕。今日吾国教育界之情形,与一般之观念,小学教员与教育家似非同一人。查师范教育之目的,曰养成小学教员,不曰养成教育家。师范教育是真意,与所列教科之主旨,决不仅养成小学教员,而所以不曰养成教育家者,诚以教育家不可以他律的养成,非自律的养成不可也。诸生在校五年,不过他律的养成为小学教员,尤望诸生今后以自律的养成为教育家。今日毕业式,校长只可证明诸生为小学教员,不敢证明诸生为教育家,留以待诸生之自己证明。当仁不让,青出于蓝,校长有厚望焉。

今日与诸生依依作别,一若家庭之子弟将远行,临别欲言不尽,有一决心,让他自己去做人。今日余之状态亦如是,嗣后惟听诸生之自己活动、自己发展。社会虽险恶,而教育界尚算风平浪静,好自为之,勿招顾忌。今日临别特叮嘱一言,师范生口中,切勿露出我们教育界一语。盖教育界之称,实为非教育者之口头禅,非故意不言教育界,余以为教育实无界。教育界一语,既违教育原理,且为教育前途召险恶之由,诸生其切记之。师范教育为教育教育,与其他工业教育、商业教育不相并列,取其主辞为形容辞,人尽可师,无所不是教育,决不若工商业之有特别范围。

师范教育之所以不称专门,即并无其他专门相对待,包含无遗,无不专即无所谓专也。教育以国家为唯一之范围,即无所谓界也。师范毕业生可视为一个与世无争之特别修养团,对于教育,指导改良,固当然之责任、应尽之天职,勿浅见自囿。切实做去,必有成功之一日。诸生勉旃。

(原载《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10期)

丙辰毕业生送别会开会辞

(1916年7月)

人事变迁,聚散无常,社交上所以有送往迎来之事。曰变迁,曰无常,孰送孰迎者,何时送何时迎,皆不可预期也。吾今日之送别会,虽亦为社交之雏形,而今日送别会之性质,与社交上送往迎来之意大不相同。

学校不消灭不解散,继续进行,无所谓变迁也,同学五年,聚散有常也。

每年必有一次送别会,三年级今年为送别者,明年即为被送别者,二年级再经二年,一年级再经三年,预科再经四年,必皆为被送别者,何时送何时迎,非不可预期也。人事无常者,人事立于社交之上,教育之人事立于社会根本之上,故社会上人事虽变迁,教育决不随之而变迁。今日可预期之送别会,送别经营不变迁之教育之有常之人事之师范毕业生,希各于不变迁而有常一语加之意焉。

经营不变迁之教育有常之人事者,贵有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毕业诸校友,必具有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今日之送别会,亦为不变迁之送别会,有常之送别会。毕业生离校后,必预期每年斯时百同学由学校送别而相遇于社会,即五年以后之毕业生,与今日之毕业生暨从前之毕业生相遇,不关于同时在校与否,必欢欣认为同学。试思从前之毕业生,与将来之毕业生,既未同时在校,不聚而聚,则今日之送别会,亦散而不散。此不聚而聚、散而不散之机关,即本校毕业生所组织之明远学社。

明远学社成立于去年,取旧贡院明远楼之二字,自贡院改办学校以来光复毕业生及职员皆为社员。乘今日送别会之机会,特整明其趣旨,以告毕业生之新社员,并以告在校诸校友未来之社员。教育既为有常之人事,尤贵有一致之精神。吾国今日教育事业殊多反复,而所以使然者,在无一定之主义,又安有一致之精神。甚至同学有以意见歧异而互相攻击,虽彼者各有正理,而反对之意见正负相消,教育事业遂等于零。长此以往,虽经数十年,可断言全无效果。社会上之真是非,事实上之真效果,教育上之真成绩,皆存在于洽善二字之中。此次毕业生仅三十一人,今日离去母校时,必抱同一之思想,而与从前之毕业生及将来之毕业生,亦须融洽一气,是是非非,悉以母校为标的,切不可独树一帜,以矜奇立异。在校时之一望和乐,为明远之风,出校复之协力同心,为明远之德。

愿吾全体校友共具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协力以经营不变迁而有常之人事,此人事锡以名曰浙江明远派之教育。

(原载《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10期)

丙辰终业式训辞

(1916年7月)

今日行本学年终业式,为一学年之终局。此学期中,时务扰攘,几至决裂,所见所闻,大可为心性锻炼之助,至今日亦勉强告一终局。诸生归去与父兄及乡民相见,恐多乱道,故今日特为诸生言处时要点,以作谈话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