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文旅游(第3辑)
18663300000027

第27章 浙江人文旅游(2)

魏源(1794-1857),游过雁荡山,有《雁荡吟》传世。诗曰:“何山不奇泉与石,石不离土兮水不离石。何故雁山天破格,肤去发髡唯骨岌。水尽空际飞,石尽天外立。飞水莫若龙湫传,我来不见水兮唯见烟。长虹下饮有无间,颇嫌玉女何婵娟。谁道山灵知我意,忽忽奔腾雷雨至。由数倍兮数十倍,呼声愈壮瀑愈厉。不知上源盛极如何继?风忽卷兮入云际,雾蒙蒙兮湿天地。始知空谷之中万气,人声所至兮气飞动,气所动兮泉奔。海市岳云何足异,回首洞天已森闭。泉事穷,石事始,灵岩灵峰插天起。一峰一峰千百峰,城郭堂皇百十里。或洞裂兮鬼府藏,或乱射兮天弧矢。或疑龙宫怪族来酣战,女娲抟造无情理。月出兮万峰一魂,云来兮众壑千髓。爆雷迸兮诸天震,劫火烬兮混沌死。十步九回头,逾岭渐俪迤。甫大开,即大束,石门双锁一潭绿。山既住,水亦住,化明镜,环苍玉,云影峰影树影汇一曲。山到此,三变局,险怪穷,空明遇。若使观源不观委,几疑剖泄无蓄。纯是神仙非骨立,箫复瑟兮茫复芴。探谷需探海滨谷,只移岛峤于平陆。森然万丈槎岈空洞之气撑人腹。笔为怒,骨为崛,倒昌黎,哭昌谷。”魏源此诗当是写雁荡山诗歌中的神品。一篇七言古风,把雁荡山的景观个性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有石无土的特点,众峰壁立的特点,瀑布悬空飞舞的特点,人声越大瀑布水量越大的特点,刚大开,便大合,石门前面必有深潭的特点等等,在诗人笔下,都写得灵动变幻,摇曳生姿。

戴名世(1635-1696),关于雁荡山,戴氏有《雁荡记》、《龙鼻泉记》、《游大龙湫记》三篇文字传世。而言雁荡文献者实罕言之。其《雁荡记》以谢灵运《山居赋》和韩愈《南山诗》的章法,简洁明快地为雁荡山画了一幅鸟瞰图。乍读似名山志,细读始悟其文心。实为所有雁荡游记中十分特别的一篇。他的《龙鼻泉记》写龙鼻泉之奇,云:“从寺后上石蹬,盘旋数十折,至大石龛。龛高数十丈,深数十丈,石壁皆奇削。龛脊嵌一石,若龙陷于石中,从下视之,见其脊隆然外露,绕下数十丈,势尽乃垂入龛底,作悬鼻,色绀碧而腻滑。鼻端有小孔出泉,水时时下滴,饮之清寒,虽盛暑如冰。鼻上下皆有石若爪,为攫拿之势,半露半入石中。”平心而论,论写龙鼻泉笔墨的传神程度,徐霞客也要逊色一些。戴氏写大龙湫,笔墨也十分传神。文长不具引,见《戴名世集》卷十。

一千多年来,雁荡山的开发固然与科学家的发现有着重大关系,与文人墨客的歌咏也同样密不可分。粗略估计,自唐代仕贯休、张又新,北宋沈括、戴复古,南宋温州籍诗人赵师秀、徐找、徐玑、翁卷以来,元明清以至近现代的文人,游山而留下文学作品的,估计当在千人以上。作品当在千万之间。因为许多文人的文集中都是以组诗或系列游记方式出现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遍阅众多文人墨客的全集,故此只能是个很粗略的估计。这里列举一部分经常被人提及的文人如宋人沈括的《雁荡山记》、袁彩的《雁荡山记》;元人李孝光的《雁名山记》、《秋游雁荡记》;明代陆深的《雁山图记》、王献芝的《游雁山记》、薛应旗的《雁荡山志》、慎蒙的《游雁荡山记》、孙毂的《雁荡游记》、陶望龄的《雁荡记游》、郑汝璧的《游雁荡山记》、徐霞客的《游雁荡山日记》及《游雁荡山后记》;清代的周清源《游雁荡山记》、陈善的《游雁荡记》、方尚惠的《雁山记》、陈梦说的《游雁荡记》、梁章钜的《雁荡山诗话》、释实行的《雁山图志》、廖寿彭的《雁山图记》、《雁荡纪游草》、释道融的《雁山便览》、方鼎锐的《雁山游草》;民国时期周起渭的《雁山鸿爪》等。至于写雁荡山景点的诗歌,则多的不胜枚举。可以这么说,雁荡山所有的景点,都有文人墨客为之歌咏。而写二灵一龙等核心景区景点,一个景点数百首诗歌的例子有的是,有兴趣的读者只须把曾唯主撰的《广雁荡山志》仔细阅读一过即可获得大致的了解。其中,唐代有诗僧贯休、张又新,释惟一堪称代表。

宋代有吕夷简、苏轼、王十朋、徐玑、徐照等可为代表。元代以李孝光、朱希晦为代表。明代可以当地诗人章纶、朱谏、侯一元、戚继光、王士性等为代表。清代可以袁枚、阮元、魏源、康有为等为代表。

四、雁荡山的美学特色

雁荡山的美,如前所述,说得最概括的是唐代僧人惟一。他的诗“四海名山”已见前述。从诗句可以看出:第一,雁荡山有着鲜明的个性,与“四海名山”的风格迥异;第二,雁荡山山景有着“难图录”的特点,“难图录”也就是不好画;第三,雁荡山山景有着百看不厌的特点。

下面,我们援引一些历史上其他旅行家、地理学家和画家的话,来印证惟一的诗句。

袁彩:“山石象物赋形,步移即换,岩曝喷溅,飞沫俄顷百态。且限以重冈复岭,不可摹写。山纯石而土不与焉。”他提到当地有个叫倪端世的,“以画雁山名。

某尝迎送及祠祷,三走山间,默记所历,归按其图,差紊为多。”为什么那个画家所画与雁荡山的实际差紊为多呢,袁彩分析说:“凡画止一面。此山前后向背左右偏侧皆有奇妙,虽善画者尤难施工。”于是,他与画师商定:“令背者面,侧者正。

每寺为一小图,附乐清志一峰而二三名者,各随其寺所见,又合为大图二。”

方孝孺:“雁荡山穹隆萪峻,为天下奇观。迹拟乎蓬阆,名播乎区极。”

王季重:“雁荡山乃造化小儿糖担中物。”

朱皀:“峰峰皆如鬼工雕镌,形态万变,而无不酷肖,似为帝释真灵之幻戏,不可思议者也。”

潘天寿十分欣赏雁荡山的瀑布。他说:“雁山之飞瀑,如白虹之泻天河,一落千丈,使观者目眩耳聋,不可向迩,诚所谓泄天地造化之秘者与?”

前贤对雁荡山的美做了很多发掘,归纳起来,还是不出唐代高僧惟一的总结。山石自然成景,不仅自然成景,而且步移景换。如何可能在一幅画中全息摄入?善绘者也只能是截取精华,以组画的形式来表现。瀑水悬空飞撒,万千变态,如何图画?只有像魏源和袁枚那样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现。就全山而言,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核心景区和外围景区之间隔以山脊,人游雁荡山中,总有一种身在山的某一点,永远无法看清全局的感觉。

雁荡山的美学特色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提及,这就是历史上雁荡山是一座突出的天然景观名胜,人工建筑不多。少量的建筑如寺庙也能依山就势,并将其体量限制在自然环境为主人工建筑为宾的框架中,如历史上的观音洞、灵岩寺和东石梁。现在除观音洞的建筑尚未威胁到自然环境外,东石梁和灵岩寺的新建寺庙建筑,已经严重损害了雁荡山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在建筑体量过大,存在喧宾夺主的问题。

杭州西溪应保护独特的湿地生态与人文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吕洪年

内容提要:杭州西溪作为第一个国家级的湿地受到保护和利用,其一期、二期工程备受各方面的关注。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探讨与研究。本文提出杭州西溪应当保护独特的湿地生态和人文,其所举的河汊文化、崇水文化、龙舟文化和水生文化等,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如今河道改造、河坎堆砌、河埠拆除、水质变坏、河鱼难活、水草不长的现状,令人心忧。作者呼吁西溪旅游不仅要打“保护牌”,更要打“抢救牌”,不要让这块“风水宝地”失去它的“原生态”和“原真性”。

关键词:杭州西溪、湿地保护、生态与人文。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到底该打什么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窃以为,西溪湿地,作为尚存较多原始生态气息的杭城西郊地块,还是要打“保护牌”,把它看作是长江三角洲地带少有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遗产地”。

虽然这个地块至今尚未列入市、省、国家以至于世界的“遗产保护名录”,但只要稍加发掘,便可知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只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必然能成为名实相符的“遗产地”。

就我所知,西溪湿地有地理学上“爱晖-腾冲线”东南地区颇具典型意义的河汊文化;有考古学上所谓“太乙生水”湿燥相辅的崇水文化;有民俗学上起源很早,属于独特传承的端午节龙舟文化;有生物学上较难寻觅、颇具特色的原生态水生文化;还有历史学上古往今来、纷至沓来而行吟不绝的名人文化等等。

下面简单分述之,可知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河汊文化

西溪湿地地处浙西北钱塘凹陷地质构造单元之中,是西湖复向斜之北西翼。

在山陆与平原的过渡带内有大量的山涧洪积扇和冲积裙出现,并逐渐过渡为淮平原的水网地带。西溪湿地所露的地层绝大部分是全新世地层,而第四纪积沉物的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特征,又反映了它第四纪后期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

西溪湿地属苕溪湖沼积、冲湖积平原水网地貌。村庄、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标高2~5.5米,地面多由亚粘土物质组成,局部地区还有泥炭分布。湿地现有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这样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在杭嘉湖地区乃至于长三角地区,都是颇为少见的、独特而又典型的“爱晖-腾冲线”东南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地理学家胡焕庸1985年3月22日答《文汇报》记者问,从人口学角度提出了“爱晖-腾冲线”新概念,他说:在这条线的西北与东南,土地与人口的分布呈明显巨大的差别,东南土地少而人口多,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东南颇多浅水湿地而宜人居与耕作。

西溪湿地的水环境是优越的。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西溪诸河。它由西溪河、严家港、蒋村港、紫金港、顾家桥港和五常港等纵横交错的河汊所组成。

西溪河起于五常化龙桥,止于蒋村周家门,全长11.47公里,宽11米,不通航;严家港起于蒋村南高桥,止于千金洋,全长2.2公里,宽15米,水深2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3.3平方公里,蓄水量5.28万立方米;蒋村港起于蒋村何家河头,止于余杭溏河,全长3.75公里,宽20米,水深2.3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7.5平方公里,蓄水量11.29万立方米;紫金港起于西溪,止于余杭溏河,全长3.40公里,宽20米,水深2.0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6.8平方公里,蓄水量11.56万立方米;顾家桥港起于五常白浪,止于五常天竺桥,全长1.8公里,宽15米,水深2.5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2.7平方公里,蓄水量5.06万立方米;五常港起于留下镇,止于余杭溏河,全长5.95公里,宽25米,水深2.5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14.9平方公里,蓄水量31.59万立方米。

在这样一个河汊纵横以船往返的特殊地块,充满田园山水、鱼荡桑田、竹篱农舍、芦荻夹岸的自然风光和恬淡自适、和谐温馨、怡情陶性、幽雅素朴的人文韵味。这种得天独厚、世无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永劫不复,损失惨重,难以挽回。

我把西溪湿地这种古老遗存,称为江南水乡的河汊文化,其典型的事物、事象可以举出很多。古代有诗人写下不少吟咏水国、水乡、水村、水巷、水边楼、水阁、水门,还有水市、桥市、鱼市等,以反映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不胜枚举。原来的蒋村乡各村门前屋后特多河埠头,便是一道特异的民俗风景线。我曾多次赴蒋村乡考察,知道河埠也叫水码头、水桥、河桥。河桥分为“菱角河桥”、“木鱼河桥”和“畚箕河桥”。原来的蒋村多河埠,一般都是石质构造。石材有青石、金山石等。从归属分,有公用、私家和半公用;从样式分,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悬挂式;从组合分,有来复式,内凹倒“八”字,再接补凸式正“八”字的。

时间最早有南宋、元代的,多数为明和明以后的。

如今河道改造,河砍堆砌、河埠拆除,水质变坏,河鱼难活,水草不长,令人痛惜!

二、崇水文化

西溪湿地原属余杭县蒋村乡,与今余杭区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镇相距不远,同属良渚文化遗址范围。据考古学家推断,良渚氏族已进入古国时代,距今大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化实体”。与之大致重合的马桥文化,是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流域一支青铜时代的文化,被认为是“先越文化”。

据《余杭县志》记载,在蒋村乡境内也曾发现黑陶、玉器、家蚕丝织物和竹制品等文物,主要是墓葬中的“陪葬物”。从研究良渚文化的地下文物与民俗文物的成果分析,这个地区的氏族先民,不仅懂表里、虚实、寒热,也懂湿燥,这主要是从阴阳观点上推导而出的。这足以证明这个地区的先民对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发达程度,真不愧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今天有考古新发现,证明古人的“湿燥”观念起源很早却为后人所忽略。而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列为保护名录的西溪,理应对此有所研究、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