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愿望强烈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743名学生中,有546名想参与课堂教学,有176名学生有时想参与课堂教学,只有21名学生不想参与课堂教学,三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73.49%、23.69%和2.82%,这说明有97.18%的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这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只要我们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的设计中,多多考虑学生的需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被满足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熊熊烈火定会燃烧,快乐、成功的微笑也一定会在他们的脸上绽放。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有作为
影响学生参与热情的因素:
提高参与热情
因素人数(总人数为743)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44760.16对教学内容感兴趣29339.43课堂活动多一些30240.65能在参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38952.36降低参与热情
因素人数(总人数为743)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讲课内容枯燥、乏味38752.09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毫无生机39653.30学科内容太难,跟不上,听不懂557.40不喜欢这位任课老师10013.46作业太多,身心很疲惫12116.29怕同学笑话699.29周围吵闹声音的干扰20928.13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固然强烈,但为什么在现实的课堂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法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呢?因为愿望只是存在于学生脑海中虚幻的想法,它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热情作为催化剂,而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热情。是什么因素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还有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这种热情?以上的统计数据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要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先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欲望,那么我们的科学课堂该做哪些改变呢?
1.营造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
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而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这次调查中有60.16%的学生提出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呢?其实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要角色转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改变“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给学生活动、发表意见与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观点,发现学生的点点滴滴。
2.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在对课堂教学的建议中提出了这一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受长时期不变的声音刺激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会导致人疲劳。因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教师能对同一句话用25种不同的语调表达出来,可见教师语言功底对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教师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的学习。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形式单一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再有趣的游戏,让人多次反复地做,也会让人产生厌恶。在调查中,有53.3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和毫无生机会降低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有40.65%的学生认为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会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这两个数据说明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新课程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实验的组织形式,如何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活动都将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也是我们新课程强调的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的。
4.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
在课堂上,学生特别需要鼓励和成功。在这次调查中有52.36%的学生明确表示: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有7.40%的同学认为学科内容太难,跟不上、听不懂是降低参与热情的因素。马斯洛的心理层次学说指出:每个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鼓励、快乐和成功的热切盼望,这是人之天性。所以,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设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增强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错误中发现他的正确部分,切忌讽刺与挖苦或讥笑。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打击;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怒气;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谩骂。这样的课堂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使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真正出现在平时的课堂上,广大科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行动上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从上述例文我们可感受到,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第三节 教学经验总结的写作
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的一种方法。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在长期的、多次的、反复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进行经验总结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因此进行经验总结是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可行方式。同时,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经验的总结一般在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进行。有经验的教师熟悉教学的进程,掌握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难点,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他们的特点,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成功机会就大。优秀的教学经验既是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而丰富的来源,同时又是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中介,因此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一切新的教学理论只有经过实践,为广大教师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指导。
教学经验的总结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一)具体经验的总结
具体经验的总结是以具体教学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学活动的经验,内容生动具体,易于学习和仿效。撰写一篇具体的教学经验的一般格式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活动的效果+作者的体会。具体的讲,撰写时,首先要记述此项活动的目的、内容、活动的经过以及师生参与的情况等;接着记叙通过此项活动师生的收获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这里可以用数据或图表说明问题。最后,这一经验的总结者介绍自己的感受,对此项活动优越性的认识。具体的教学经验常被安排在“教学一得”、“教学后记”等栏目,像“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引入策略的探讨”等都属于具体经验的总结。
撰写具体的教学经验,必须详细占有资料。除了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外,还要收集活动的各种书面资料,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座谈或调查,收集师生活动后的反映。
(二)一般经验的总结
总结一般的教学经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从中概括出经验的一般形式。这种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是进行科学性总结的基础。撰写一篇一般的教学经验的基本格式是:举例说明一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阐述这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特点和优越性,指出这种教学活动所适用的范围和实施的具体建议等等。如“浅谈科学探究教学中假设的建立”、“浅议科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就属于一般经验的总结。
总结一般的教育经验,一是要做好资料的收集,二是要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
(三)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是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科学性经验的总结方法是: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理论知识揭示经验的实质,使经验上升为理论。
教学经验总结在表述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有:①描述说明法,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成功之处加以分析概括,点出环节与步骤,悟出某些道理或得到有益启示等,属于一事一得式的总结。②归纳概括法,主要是对自己或他人在教学实践时采用的方法等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一些共同的原则、方法等。③分析论述法,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某种教学现象,经过深刻系统的认识,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性结论。
下面我们结合例文1《探究式教学下科学课的课堂小结》来谈一下具体经验的总结类文章的选题、立论、论证的一些主要方式与方法。
例文1
探究式教学下科学课的课堂小结
【摘要】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究竟该小结什么、怎样小结、在什么时候小结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大多数课的小结一般在课的结尾,围绕“今天学了什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侧重于知识本身的梳理。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是否还需要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该怎样进行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探究式教学下科学课的课堂小结方式,提出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创设有艺术性的课堂小结;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紧抓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做好课堂小结;使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离开教室的问题式小结等观点。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一样,应当精心设计。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对课内教学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转化升华的教学环节,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
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在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科学课堂中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使课堂时间难以预料,小结这个环节有被老师忽视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进行了课堂小结,但仍然是“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小结方式,重视“要点”、“难点”,忽视“过程与方法”,小结针对的是问题的解决,没有体现问题的发现与产生。这种课堂小结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知识框架,明晰这堂课的难点、重点。不足的是过分强调了知识的掌握,使课堂小结提升能力、自主生成、拓展知识面等教学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一堂科学课的小结不应该是一堂课的结束,也不是学生全部疑问的解决,应该是新知识的再生成与方法的升华,利用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们产生更多的疑问,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因此,课堂小结不但必要,而且还要精心设计与改进。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我觉得课堂小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理与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可能是零碎的,一节课下来有必要引导学生整理与归纳这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吗?”“科学家是用怎样的方法研究这些知识的?”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与整理,使所学的内容形成一个体系,使学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方法明晰化。
2.反馈与提升。小结可以起到反馈与提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小结得到检验与反馈。通常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3.质疑与创新。在课堂小结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你还有哪些困惑?”“你对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等,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我们该如何做好科学课的课堂小结呢?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小结,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要添上探索的“问号”。“问号”就是一堂课学习后脑海中产生的新疑问,学习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贯穿学生终身的学习态度。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小结
我们在小结时,不妨用这三句话:“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