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18665300000034

第34章 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4)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案例往往为以下目的而撰写的。

(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

(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

(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

(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

由此可见,选择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中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真实事件,或者选择课堂教学中出乎教师教学设计意料的真实事件,描述其产生、发展和结果的故事,撰写成课堂教学案例都有其研究和实践意义。

三、案例的类型

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分类角度不同,案例的类型也不同。

(一)案例的撰写形式分类

案例的行文方式具有灵活性,不必拘泥于划一的形式。常见的有三种表述形式可供参考。

1.“实录式”

把一个典型的教学活动事件,或一个课型,或一个教学片段如实记录,不作任何反思,从中折射的问题、蕴涵的理念、给人的启迪留给读者自己去参悟,这种纯粹的实录还不多。这里说的实录式是指结合实评的课堂实录。

例文1

生活即学习 学习亦生活——《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和人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如何把知识建构和人生建构有机地统一在教学中,下面结合《生态系统》教学实录谈些许体会。

教学片段1:情景中发现

师:(播放课件《美丽的宋山》,展示当地森林生态)森林里有什么?

生1:森林、草、鸟。

生2:土壤、空气、太阳。

生3: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评析】以生动活泼的影像形式把当地风景名胜真实直观地再现给学生,营造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直观认识。

师:非常正确。像森林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按照类比的方法,大家想一想,除了森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学生讨论)

生:河流生态系统,公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刚才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吗?那就需要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

【评析】教材中一个湖泊、一片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说法其实是难以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这样处理反映了对课标精神的理解。

教学片段2:体验中探究

师:你想了解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生2:我想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怎么回事?

生3:我想知道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4:我想知道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会不会变化?

【评析】探究的源泉和动力来自于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能结合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表述清楚,更好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胆量、习惯和质量,体现了问题即学习的思想。

师:同学们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到练习本上,看学过本节知识后能否解决?本节课我们着重解决的就是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术语,同学们要勤于、善于想象,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析】在学生质疑的前提下,整合学生的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用语避免了生硬的学术性较强的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将知识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探究问题与关键名词的含义。

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生物昵?

(Flash展示细菌、真菌分解枯枝落叶)

生1:我看到了杆状样的东西。

生2:还有霉。

师:观察得很仔细。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真菌。

【评析】细菌和真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学生最容易忽略。Flash再现了分解者活动的过程,及时地解决了学生的盲点。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没有能一如既往地用好当地生态系统那个例子。

师:(出示挂图,图示鸟啄虫,腐树上的蘑菇)请同学们说一说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

生2: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

生3: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环境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

【评析】学生在游戏中尝试探究的乐趣,在交流中展示了小组的成果,达到了寓教于乐,以乐促学的目的,体现了体验即学习的思想,不足之处是教师如果因势利导,让扮演者以“牵手”的方式表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顺利地引出食物链,则效果更好。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那么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吃与被吃的关系。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

师: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好像一张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评析】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做到训练落实的内容不虚化,表明了教师即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

教学片段3:探究中深化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昨天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末端。

师:人类位于食物网中的最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生l: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生产物质财富,应当是生产者。(众生哗然,老师愕然。老师随即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依然不依不饶)

生2:对,我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劳动价值,是生产者。(掌声)

生3:不对,人和绿色植物不同,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师:同学们争辩得很好,我很欣赏同学们勇敢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人在人类社会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

【评析】这是一幕没有丝毫征兆的“对峙”,学生的“发难”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造成了师生间、生生间围绕问题的辩论与互动。令人惊喜的是既让人看到了学生对“权威”的怀疑,又让人看到了激烈争辩背后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作支撑。

师: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们大量的捕蛇、捉蛙有什么影响?

生: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

师:通过这些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生活即学习的思想。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想一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造成生态失调。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评析】采用剥茧抽丝的方法,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显露出庐山真面目。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感悟到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

教学片段4:深化中拓展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保护环境吧!

2.“反思式”

包括两个部分——教学活动事件和反思。先描述一个典型的教学活动事件,或一个课型,或一个教学片段,然后剖析现象、点击体验、诠释理念,在作者的反思评析中激活读者的教学情感世界。

例文2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关于科学探究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案例】液体的蒸发

问题情景:有一天,小强同学在家里烧水,正好小刚来找他去打篮球,小强就跟小王一块打篮球去了。过了一会儿,小强想起了烧水的事,赶紧回家一看,锅里的水已经烧干了。

教师:这水到哪里去了呢?(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难度,不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要了解学生,问题既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水蒸发了。

教师:请同学们动手做,用药棉蘸点酒精擦在手上,观察酒精的变化,这些酒精到哪儿去了呢?

学生:擦在手上的酒精变少不见了,都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教师:你还能举出一些汽化的生活中的实例吗?

学生:下过雨后,过一段时间马路上的水会变干;湿的衣服放在太阳下一晒变干了……

教师:如何晾衣服,使衣服容易干?

学生:挤干、摊开、晒太阳、挂在通风处……

教师:猜猜看,液体蒸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面积、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教师:动手做一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给学生水、酒精、滴管、两块玻璃片、火柴并动手实验。

学生实验:研究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在同样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滴1滴酒精先干。

由于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结论不一致,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学生间的对话:

学生1:怎么会是表面积小的倒先干呢?(其他三位同学也一起在思考)

学生2:应该是表面积大蒸发快嘛。

学生3:会不会是受风的影响。

学生4:那我们再做一遍吧。

思考一会儿后,第一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老师在讲怎么使湿衣服变干时,折叠起来和晾开时衣服上的水分是一样多的,我们实验中的酒精不一样多,所以结论不对了。

学生重新实验: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上同样多(一滴)的酒精。

这时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怎么使两块玻璃片上的酒精面积有大小之分呢?

一位同学提议用手指去涂抹一下以增大其中一块上的酒精表面积,但另一位同学反对,认为这样做手指会带走一部分酒精,这样不公平。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方案:手指先蘸点酒精,然后再用手指去涂抹,讨论到后来还是觉得不妥。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玻璃片上滴2滴酒精,其中一块上2滴滴在一起,另一块2滴分开一定间隔滴。实验完成后结果与书本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