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18665300000041

第41章 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11)

3.撰写案例。①目的要明确。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因此撰写的教育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弯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以代替真实的地名和人名。③情景要完整。教育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决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过程。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④取舍要恰当。教育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育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育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隐含的道理。

撰写案例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作者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敏锐地发现一堂课中的“闪光点”,及时把这“闪光点”记录下来(如果课堂上来不及全部写下来,可以简要地记下提纲或记下符号),然后再加以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认识。这个过程类似于写作一般教学论文的选材、剪裁的过程。如果必须要从一堂课的整体上才能体现出某一教学思想或者某一教学改革的专题,那就要完整地记录一堂课;如果某一片断就足以体现某一教学思想或某一教学改革的专题,与另几个片断体现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改革的专题可以分开,那就可以只记录一个片断,其余的则“忍痛割爱”,给以舍弃。这就是说,一篇文章应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来写,不能“多中心”。

其次,作者应善于综合,精于筛选,能把课堂重复的、累赘的,与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无关的语言、情节等合并或割舍。文章名为“实录”,但实际上并不能也不需要把一堂课40分钟内发生的一切都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一字不漏、一景不落地记录下来。如果那样,从篇幅上来看,恐怕要记万余字,甚至还要多;从内容上来看,沙金不分,鱼龙混杂,重点不突出。这样的文章,读者就不愿意去读,报刊也不会刊登。为此,要求作者要有一套“删繁就简”的功夫,写作时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4.撰写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育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或反思。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撰写案例分析其实是对教学事件的反思,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就成了追求“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

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

(3)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4)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但可能缺乏有益的直观经验。教学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5)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深化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并且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撰写案例分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需要就事论理。

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教育思想必须先进。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分析要有求实精神。案例分析需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于分析之中。

(4)分析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育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画龙点睛地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5)找出依据支持观点。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哪些事实,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为写好教育案例,除了平时多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的案例作品以提高写作技巧外,提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把案例写作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不足。同时,教师不断地进行案例研究与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因为教师学习理论的出发点是为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这种问题驱动型的学习方式,使教师能不断地内化理论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把案例写作与自我反思结合起来

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回顾与思考,是触发案例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案例写作内容和材料的主要资源。教师的自我反思包括:①内省式反思,如写教学笔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②交流式反思,如研讨课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反馈、专家会诊或微格教学研究等;③学习式反思,即对理论进行反思,从而矫正自身的理念与行为。

自我反思为教师的案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是写好案例的基础,而案例研究与写作必将有效地促进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形成,使之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3.把案例写作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

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首先由教师确定与其教学活动相关的研究主题,然后搜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最后解释、判断他们的研究结果。因此,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可以促进其进行自我审察,改变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案例写作作为行动研究的文本呈现,可以真实地记录研究的过程、效果,促进行动研究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育案例写作和积累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