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8666000000039

第39章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科技支撑(5)

关键词:农药;农户意愿;安全施用农药

一、引言

因农民不安全施用农药导致的施药人员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据我国高毒农药“替代工程”调查分析,因农民不合理用药或违规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中毒、死亡事故平均每年约有5万人。据统计,2001年全国有59265人农药中毒,其中2404人死亡。2005年以来,农药使用问题尤为突出。归纳起来,农药的安全使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施药者的安全;二是对作物的安全;三是对环境的安全;四是对消费者的安全。其中,对施药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在喷施农药的过程中人不会造成中毒(不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

在关于使用农药的研究中,有学者研究了农户使用安全农药的情况,以减少农药残留,避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张云华、马九杰等(200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使用农药的农户中有近一半仍然使用高毒农药,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的农户并不占绝对优势。有学者对影响使用农药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祁力钧、傅泽田(1998)通过对影响农药效果的因素分析,认为施药的目标、农药剂量、害虫密度、施药时间等都会影响农药的效果。罗承燕(2006),耿继光、沈维冰(2005)等通过对农户因不安全施药而中毒的严重情况分析,提出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具体措施。他们的研究只是简单涉及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行为,但就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还少有研究,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对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植保(中国)协会联合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项目——全国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项目。广汉市是该项目实施的重要市县。

二、农户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护上不重视不规范,甚至放弃防护

施药(配药)人员在施药时,不重视自身防护,有些尽管有所防护,但非常不规范。据调查,在施药时,仅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戴手套,8%的会戴口罩,13%的会穿防护雨披,而高达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一定会穿长衣、长裤和胶鞋等,其中有29%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注意、随便穿衣服。访谈中发现,一些农民甚至逆风施药或逆向行走、身体接触农药或吸入农药,造成污染和自身中毒。究其原因,除了防护上不重视外,部分农民缺乏简单的防护知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施药机械和施药时间不当

调查发现,施药器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被调查农户中,有144户(占总数的67%)承认自己在施药过程中出现过喷雾器跑、冒、滴、漏现象;48%的被调查者反映,当喷雾器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维修,待施药完后才进行维修,这样导致施药人员皮肤被污染农药的几率增大。同时,农户在施药过程中存在选择时间不当的情况。高达22%的被调查者反映,不能按照品种、农药来选择不同的施药时间,只凭主观认知盲目选择。如有些农民认为,正午前后施药效果最好,实际上这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暑、中毒。

(三)保管上不妥善不严密,非生产性中毒事故偶有发生

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因此农药的分散保管必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大部分农户没有专仓保管和专箱存放,往往在家里随便存放。据调查,仅有12%的被调查者将农药专门存放于农药箱,75%的农户将农药置于家中隐蔽处,13%的农户将农药随便乱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错用、误用、服毒和作案者提供了便利。

(四)随便冲洗器械和扔弃包装物

调查发现,随便在河流、池塘、水井等饮用水口处配药和冲洗施药器械、乱扔乱丢农药包装物或残留物的现象非常普遍。23.36%的被调查者承认施药完后随地乱扔包装物,16.82%的将包装物放入塑料袋中带离田间后处理。乱抛乱弃的农药废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也容易危害农民自身的安全。

三、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描述

本文采用Logit 模型,其函数即逻辑斯蒂函数,又叫增长函数,此函数是在1838年由比利时学者维尔玉斯特(P.F.Verhulst)第一次提出,后于1920年由美国学者珀尔和利得(Robert B.Peart and Lowell J.Read)在研究果蝇的繁殖中,再一次使用这个函数,并开始在人口的估计和预测中推广应用,引起广泛注意。由于Logit 模型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服从logistic 函数分布,而logistic 能有效地将回归变量的值域限制在0至1之间,所以Logit 模型的因变量值域分布也限制在0至1之间。本文采用了Logit 模型,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0,1]范围内。

(二)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个变量:(1)个人特征变量,包括户主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其中年龄是连续变量;(2)家庭特征变量,包括种植年数、种植品种;(3)农户对安全施用农药的认知变量,包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知道“农药三证”、是否知道具体防护措施、是否知道农药的毒性;(4)农户已经存在的施用农药行为变量,以下简称农户的施药行为变量,包括农户的施药时间、是否按照标签配药、喷雾器是否有损坏、怎样处理空瓶以及怎样存放农药。

(四)模型结果分析

下面,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结果做分项解释。

1.性别对于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具有显着相关性模型估计结果wald 值为5.361,回归系数为- 0.819,由此可以看出,在施用农药的过程中,男性更不愿意保护自己。原因可能一是怕麻烦;二是觉得身强力壮,身高完全可能超过农作物;三是男性认为自己施用农药的速度也比较快,不容易中毒。所以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2.农户的文化程度对于其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具有相关性

模型估计结果中的wald值为3.316,说明农户的文化水平对于其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411,说明是正相关性,即农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愿意在施用农药的时候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素质高,就更能够理解农药对人体的毒害,并且对于自己所施农药的毒性有一定认识,就更愿意采取保护措施。

3.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是否知道农药三证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在对于农药的认知中,只有农户获取农药信息的渠道和农户对于农药三证的认识有显着性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61和0.665,而wald 值分别为5.692和4.428。说明这两者对农户是否愿意安全施用农药有影响,而且是正相关。原因可能是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正规,对于农药知识的了解也就会相对较准确,而是否知道农药三证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农户平常对于农药知识的关注程度及其认知度。如果认知度越高,则表明对于农药知识的了解比较多,越愿意在施药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

4.农户已经存在的施药行为对于其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有影响

模型结果显示,农户施药过程中是否按照标签施药和农户施药完毕后怎样处理农药的包装物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有显着性的影响,其wald 值分别为4.125和6.280,同时从回归系数0.708和0.344可以看出是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人的行为一旦产生,就难以轻易改变,也即是习惯的问题。如果农户过去在施药过程中就有良好的安全施药行为,则愿意安全施用农药;如果以前在施用农药的过程中就不规范和不科学,则其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就会弱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农户在施药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行为,突出表现在:防护上不重视、不规范,甚至放弃防护;施药机械和施药时间不当;保管上不妥善、不严密,非生产性中毒事故偶有发生;随便冲洗器械和扔弃包装物。进一步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t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对农药三证的认知、是否按照标签施药以及处理农药包装物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有显着性影响。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对农户进行安全施用农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施用农药,确保施药安全。第二,在对农户安全施用农药培训时应考虑农户的性别、文化素质等个人特征,从改变其对安全施用农药的认知和已经存在的不安全施药行为着手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培训的效果。

农户肥料投入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农户调查的Tobit 模型计量分析

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赖力 谭丹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329个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非承包权比例、农产品商品化率、非农就业结构等为解释变量,使用Tobit 模型计量分析农户化肥投入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水田比例以及肥料取得成本是影响农户肥料投入偏好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推广商品有机肥、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技术、资金等要素对化肥投入的替代性对肥料施用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户投入偏好;肥料;问卷调查;Tobit 模型

一、引言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证明,肥料的投入对提高作物产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林毅夫对中国农业增长的研究就认为,农业增长有32.2%来自肥料投入的贡献。黄季琨等研究也认为,化肥投入显着地影响了水稻的单产,亩有效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0%,水稻亩产量将提高1.8%,即在现有化肥施用水平上,每增施1公斤有效化肥将增产3.79公斤稻谷。还有研究对1951-1980年30年中的化肥施用总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化肥施用总量与粮食总产量呈显着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64。正是由于肥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我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4766.22万吨,平均年施用量增长8.87%。有关文献表明,在施用结构、区域差异化和农户微观层面上,化肥施用量有很大的差别,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化肥使用的边际效益差别显着,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结构不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并且常规化肥的投入在不同的施肥区土壤积累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磷盈余量在不断上升。FAO 统计认为,到1992年我国土壤积累磷(P2O5)达6× 107T,农田磷素进入水体的通量为19.5kg/hm;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化肥使用量差别也很大。例如:林忠辉研究认为东部地区化肥使用量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995年,东部地区化肥使用量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1.44倍和1.9倍;在农户微观层面上,不同类型农户的化肥投入结构和总量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说明不同类型农户间的投入偏好大相径庭。户主文化水平、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比例及非农率,化肥价格,技术条件等方面影响着农户化肥施用量。Kormawa P 等人对非洲贝宁的研究认为,土地规模(farmsize)、是否为信用社成员(Membership of credit union)、农产品市场取向程度(degree ofmarket orientation)等对农户化肥投入决策有显着的影响。Zingore S 等的研究认为非洲富人拥有的土地规模较大,其对于化肥投资也大。

有机肥料的投入能改善农业内部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养分,是化肥的一种替代品。使用有机肥能显着地降低肥料使用成本和环境包袱。D.R.Smith 等人的研究也认为,有机肥对环境的冲击比化肥要小得多。但是有机肥使用在我国逐渐让出主导地位,有机肥在肥料总投入量中的比例:1949年99.9%、1957年91.0%、1965年80.7%、1975年66.4%、1980年47.1%、1985年43.7%、1990年37.4%。至1995年、2000年和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32.1%、30.6%和25%。可见,1980年之前我国有机肥使用比例急剧下降,此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具体见图1),我国农户肥料投入偏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由1978年之后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引起的?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政策、农产品市场等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是否对肥料投入偏好有影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农户对肥料投入偏好出现了这么大的改变?本文就2006年对江苏省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调研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