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8666000000048

第48章 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与培育(5)

西兰花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日本广受欢迎。由于政府和媒体倡导人们食用西兰花,日本成为世界上西兰花的消费大国之一。但日本土地资源短缺,西兰花在日本国内产量较少,主要依靠进口,中国是日本西兰花的主要进口国。临海生产的西兰花主本文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6JJD810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要销往日本。

2001年4月至11月,日本对中国的香菇、大葱、蔺草实施紧急配额限制,这些农产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2002年1月,日本开展中国农产品强化月活动,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实施“批批检疫”的农残检疫制度,主要检验项目是敌敌畏、甲胺磷、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受此影响,临海西兰花从1月8日起暂停出口,西兰花的产地收购价从1月13日开始猛跌,农户和加工企业损失惨重。后经检验检疫部门检测,临海西兰花未检出日方提出的四项农残。1月18日,日本恢复对中国西兰花的进口,但该事件使临海的西兰花出口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2002年2月14日,日本媒体公布从浙江某地区进口的一批西兰花甲胺磷超标。受此影响,2月15日后日本停止对中国西兰花的进口。临海市的加工企业随即停止收购当地生产的西兰花,产地收购价从2月17日起惨跌,价格从每棵2元跌到每棵1角,西兰花变成“苦菜花”,农民平均每亩减收约1000元。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的西兰花收获期,由于受年初农残事件余波的影响,保鲜西兰花进入日本市场的数量大幅度下跌,出口价格下降10%,产品滞销,产地收购价徘徊在很低水平,种植户基本无利润或处于亏损状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

为应对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西兰花的质量,稳定出口数量,2002年临海市上盘镇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西兰花专业合作社——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在此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下,临海又相继成立了十几家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西兰花产业协会。合作社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对农药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种植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农残控制技术水平,推动了临海西兰花产业的健康发展。2004年至今,出口日本市场的西兰花所有检测项目都为零残留,不但巩固了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而且拓展了韩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市场,出口量和贸易额稳中有升。

二、临海西兰花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临海西兰花出口遭受挫折后,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推进了临海西兰花种植、加工和出口的一体化,形成了规模化的区域种植,进而提升了临海西兰花的国际竞争力,拓展了国际市场。

(一)采取“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合作社成立前,临海西兰花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户与加工企业没有任何购销契约,西兰花交易随行就市,生产缺少计划性,种植面积和产量起伏不定。农户和加工企业都处于无标准生产状态,农户任意使用化肥和农药,企业加工时不注意卫生条件。当日本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企业束手无策、回天乏力。传统的临海西兰花产前、产中、产后联结方式。

2002年临海市成立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时,把当地857个西兰花种植大户吸收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全程监控、统一购销,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强化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从而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

(二)对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

为推进西兰花生产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有效避免农残事件的发生,合作社先后制定了《上盘西兰花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模式图》、《上盘西兰花质量管理守则》和《规范出境西兰花购销秩序的实施细则》等标准,实施从田间到销售的规范化操作。西兰花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化作业区

合作社按地理位置把社员的菜地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区,作业区规定最小种植面积并根据面积大小配备基地管理人员和植保员。如临海市翼龙农产品合作社规定,每个作业区西兰花的种植面积不得少于400亩,每个社员不少于15亩,基地管理小组成员3~5人,植保员3人。作业区统一采购种子,同一时间种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社员服从作业区管理人员监管,统一接受生产培训。

2.标准化农药管理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主要针对的是蔬菜农药残留。为应对日本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以下简称“肯定列表”),2006年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实施了严格的“323”农药管理制度,即“三统一服务”、“二档案管理”和“三监管制度”。

“三统一服务”即合作社对农药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统一回收包装物。对应日本“肯定列表”中的检测项目和农药残留标准,由临海市农资公司集中选择代购农药,然后由合作社统一购入,交与合作社植保员管理。根据当地农技部门提供的病虫害疫情通报,由植保员确定农药的使用品种、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和剂量配置,然后发放给作业区农户施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作业区的植保员对农户进行指导。对使用完的农药包装物和未使用完的农药由合作社植保员进行统一回收,避免农民自行用药。

“二档案管理”即合作社建立完善的农药入库、分发档案,各个作业区建立农药使用档案。作业区植保人员按时记录病虫害发生的田块编号、发生时间、病虫害种类,所需农药上报给合作社,合作社植保人员分发农药并记录在案。

“三监管制度”即合作社植保员在病虫防治期检查、监管基地农药使用情况;作业区植保员负责日常检查监管;社员之间相互监督(作业区内的社员实行捆绑式监管,出现问题连带式追究责任)。

“323”农药管理制度实现了农药使用的全程监控,避免了农民偷用、滥用农药的行为,为有效控制西兰花的农药残留提供了制度保证。

3.标准化采收

按进口国的要求由农户进行采摘,采摘后进行分拣、筐装交给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对产品进行编号后统一存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采收、加工、出口过程中若发现农残超标,根据记录追溯到农户,由农户承担经济责任。若不能找到违规农户,由作业区内全部社员共同承担经济损失。

(三)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动情况,选择性地使用农药

为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避免出口蔬菜农残事件的发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工作小组,对“肯定列表”进行跟踪研究,针对浙江省重点出口产品、特色产品和敏感产品开展工作,制定了“临海市西兰花基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临海市西兰花生产农药合理使用指南”。合作社在组织生产西兰花过程中,严格对照“用药指南”选择性地使用农药,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了西兰花的卫生质量安全。

(四)提高种植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

保证西兰花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西兰花的种植过程。为使西兰花种植户安全用药,临海市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每年统一组织3次安全生产培训,参加培训的合作社社员达到百分之百。在西兰花生产过程中,作业区植保员还就农药的使用方法和配置剂量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

三、我国蔬菜生产和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下,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问题是农残超标,主要原因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以及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化情况。

(一)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有关蔬菜农药残留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随之增多。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蔬菜出口遇到了国外农残标准的严峻挑战,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常有发生。据烟台口岸办统计,自2006年12月22日日本对我国输日生姜及其制品中BHC(俗称六六六)实施命令检查之后,至2007年1月5日的半个月时间里就有8批输日生姜被日方通报BHC 超标。

(二)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种植户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单纯追求低成本,而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致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客观方面,蔬菜种植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不但生产规模小,而且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的管理成本很高。分散经营的农户田间管理上无法协调和统一,病虫害防治不同步,造成防治不彻底,从而增加了农药喷洒的次数和剂量。同时,农户也缺乏科学用药的知识,造成盲目使用农药的情况。

(三)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化动态

一方面,现有蔬菜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信息收集投入少,信息获得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动趋势,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农户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追踪形式灵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变动情况。此外,整个蔬菜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从事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经常是某家企业在遭遇某项技术性贸易壁垒较长一段时间后,其他出口企业才获得相关信息,而蔬菜种植农户得到这种信息需要更长的时间,往往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临海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的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克服蔬菜出口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生产的组织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

从临海市上盘西兰花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蔬菜出口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是改变无组织、无标准的生产模式为有组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合作社统一的田间管理、农药管理、采收与溯源管理有效地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临海西兰花通过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兼顾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确保了西兰花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

(二)对农药进行集中管理是控制蔬菜农残的有效手段

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控制农残的有效手段是对签约的种植户实行农药集中管理。农药在从市场到农户的过程中经过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严格把关,而且所用农药也能根据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由于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全程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蔬菜出口中农残事件的发生。

(三)及时掌握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是跨越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性标准和检验检疫制度的实施情况,由产后管理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管理是临海西兰花成功的又一宝贵经验。临海市有关政府部门和西兰花合作社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收集和研究,使有关人员和企业及时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并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这样,从产前开始就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分析——基于对山东、河北菜农的调查

赵建欣 崔宝玉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户生产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进一步利用山东和河北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和考察了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生产模式、政府服务和农户态度对农户的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影响显着;同时,农户年龄对安全农产品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农户行为;安全农产品;Logistic 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学术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成因、安全控制模式、管理体系构建、消费者意愿以及生产者安全控制行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源头”抓起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在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屈冬玉,2003;王玉环等,2004;张耀刚等,2004;胡定寰等,2006)。农户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深入分析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对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