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8666000000080

第80章 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1)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农业道路选择与思路创新

黄祖辉

一、引言

当前,从国际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快时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将现代农业发展提到重要战略议程,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而且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建立和谐社会,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探索多种类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政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人地关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既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选择和探索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与模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具有自然资源多样性、多宜性、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经济总体上相对发达等特点,这些地区的农业曾经也有过不错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经营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地区的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看,与这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相比,农业在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在下降,比较而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经营主体偏弱、农业贡献率偏低、农产品品质品牌不突出、农业技术进步不显着、农业产业组织不健全、农业政策体制不完善、农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等方面。

现代农业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模式和不同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土地与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另一种是以荷兰、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从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过程,到以农业的信息化、生物化、设施化和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过程。这两个过程可以称为两次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但是,由于各国或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生产要素的结构存在差异性,两次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对于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在一次农业现代化未完成的情况下,二次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征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有可能,而且具有必然性。

二、借鉴荷兰农业发展经验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与省份的情况,发展这些地区的现代农业,有必要借鉴荷兰经验,走荷兰式的现代农业道路。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欧洲小国,与我国沿海一些地区的情况比较相似。荷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但是荷兰农业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荷兰的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前列,尤其在畜牧业、花卉市场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优势更为明显。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的人地关系与荷兰比较接近,从总体条件看,这些地区的现代农业不能走北美式的土地与技术密集型的道路,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走荷兰式的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道路。

荷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运用集约高效的农业科技。荷兰在农业生产中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荷兰农业的集约化具体表现在高效益的产业结构、高科技的农业投入、高生产力水平及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生产上。为了节省耕地,荷兰大力推行温室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大部分农产品采用温室栽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监控,作物产量很高。荷兰还采用温室养鱼,不仅产量高,而且节省了大量水资源。荷兰农业部门特别注重遗传工程的投资,采取优选本国或适合于本国环境的世界各地的家畜家禽、农作物良种,依靠遗传工程进行改良,生物防病和遗传防病并举,替代对人体有害的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这不仅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了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农技创新体系。荷兰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相当发达,被誉为荷兰现代农业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非常重视,把促进其发展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以农民为核心,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网络,是荷兰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荷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网络中,研究由各种研究机构进行,这些机构包括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实验农场以及农业经济研究所在内的8家单位,它属于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这些研究机构对创新思想进行试验,对新技术进行尝试和展示。荷兰政府还在11个省设立推广咨询理事会,每个省设有2至7个地区咨询中心。在这些部门中,都有一批学科专家和专业推广人员从事相关科研、推广服务。另外,还有私人机构参与农业推广,他们通常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和投入品,如杀虫剂、复合肥料、兽医服务等。在这个创新体系中,荷兰的农业教育体系在农业生产和产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造就世界一流农民,始终是荷兰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它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备,包括各种级别的课程,从初等的职业教育到正规的大学教育。荷兰的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农民,这使农民能尽快了解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具有很高的科学素质和商业能力,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或许是荷兰农业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三是建立合作共赢的农业合作制度。荷兰的农业是以家庭农场(即家庭)为经营基础,但是,农户与农户已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不是竞争对手,使他们成为利益共同体的载体是农业合作社及其联盟。合作社覆盖农业生产、供销、农机、加工、保险、金融等领域,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周到的社会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户进入市场的问题,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合作社下连千家万户农民,上为议会、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建议,是连通政府和农户之间的桥梁。

四是提供因势利导的农业支持政策。荷兰的农业如此发达,还得益于政府特有的农业政策。荷兰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并以此为中心制定政策措施,主要体现为结构政策和环境政策两部分。

为使有限土地得到高效利用,荷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气候特点和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如鼓励农民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高附加值的园艺作物。

不仅如此,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政策引导,扶植了一批私人公司,这些公司包括一些专业化的咨询公司、生产资料公司、技术服务公司等。在市场体系下,这些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促进技术推广、信息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此外,政府还常常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就环境政策而言,根据欧盟环境立法要求,荷兰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农药用量的控制。通过立法、政府计划和税收等手段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农业方面的重点是:控制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等。国家还实行相应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以未来的企业为发展目标,鼓励发展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动物福利和从事“绿色”农业的经济活动。由于环境政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准绳,生产者及产销各环节都要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来显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其产品的身价。

借鉴荷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同时从我国沿海一些地区和省份的资源、区位、经济条件和农业发展进程看,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发展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内涵与核心可以概括为:符合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要求,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给经营者,尤其是农民带来等于或大于比较利益收益的农业。从荷兰的基本经验看,这种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有力;流通体系发达;组织体系健全;政策体系完善;主体素质较高;产品优势突出;经营收入丰厚;农产品高产、高质、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突破

要实现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思路,这种思路将体现在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和数量增长型农业向高效生态型和质量增长型农业转变。二是农业经济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三是农业技术应用转型:从一次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征为主向二次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征为主转型。四是农业组织形式转型:从分散化的农业组织形式向产业化的农业组织形式转型。五是农业竞争战略转型:从农业价格竞争战略为主向农业差别化竞争战略为主转型。六是农业发展空间转型:从仅仅立足于本地区、本省资源发展农业向充分利用地区外、省外甚至于国外资源发展农业转型。

围绕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特点和上述六个方面的农业转型,这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实现以下十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一)推进农作制度创新

以浙江省为例,近些年来,浙江农业在农作制度上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全省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作模式。这种新的农作制度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分为五大类,即:种养结合类;粮经结合类;粮、饲、牧结合类;水产混养、套养、轮养类;“五园”养殖类。这一新的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轮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生态安全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对土地的时空进行科学配置,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实现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让一亩农田当两亩、三亩用,既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又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和持续增收。这种农作制度的创新,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而且符合人多地少地区的实际,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值得不断总结与完善,并且予以推广和政策支持。

(二)拓展农业发展功能

沿海不少省份土地相对紧缺,但又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带,消费需求水平较高,因此,不仅需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优质、高产农产品,而且应该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如提供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使有限的农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为此,需要将旅游、环保、文化、景观等概念引入农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将农业和这些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富有创意的、具有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针对沿海大多数地区农业的特点和资源条件,应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节能技术在高效生态农业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注重农业科技与其他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鼓励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和教师考核办法,要为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广科教成果提供更多的激励。

(四)培育现代农业主体

针对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经营能力偏弱的现象,迫切需要创新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改革突破,建立农业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即:通过社保体制的改革,代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承包权)充分流转的交易市场;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与农业中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要鼓励农业创业,为农业创业活动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五)建立现代农业组织

分散的农业家庭经营组织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构建相应的产业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