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58

第58章 新传播媒体形态及未来发展(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网络经济状况将成为影响网络媒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年来网络经济U 字形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认清受众、正确定位;面向市场、理性经营;开拓创新、服务社会;扬长避短、挖掘潜力,网络媒体才能沿着良性道路健康快速地发展。网络媒体的发展正在使人类新闻传播发生深刻变革,新媒介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更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的结构。变革的进程体现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当中。“融合”既是技术的兼容与变革,更是新闻传统的继承和媒体运作各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今后的大型媒体将首先是强势网络媒体,它们拥有大量的资金、技术优势、专业的人才以及成熟的媒介企业文化。要通过网络继续吸引和保持最大量的受众。必须理顺网上网下复杂交错、不断变化的各种矛盾关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把握网络创造的众多新的契机,做大做强以网络传播媒体为主的大型媒体集团,主动把握网络传媒的制高点。

8.3 手机媒体

8.3.1 手机媒体的概念及形态

1.手机媒体的概念

作为新媒体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被人们誉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又称移动电话,它最初不过是一种应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语音通话需要而生的通讯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手机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Email、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等更多满足信息传播需要的功能。即是说,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机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向媒体的跨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化革命性媒体——“手机媒体”。

2.手机媒体的特点

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手机媒体最显着的特点是它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私隐性、贴身性,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更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的新闻传播、娱乐游戏、移动虚拟社区、信息服务等附加功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掌上电脑这一趋势已经初露端倪。

科技发展提供的新技术使手机媒体的实现成为可能,手机用户数的持续增加为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据新华社电讯,2003年10月底,中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的国家之一。至2007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5.314亿户。这个数字是任何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媒体可望而不可及的。开发手机媒体,市场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3.手机媒体的形态

手机通过与不同的传统媒体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在现阶段其主要表现形态是手机短信与彩信、手机报纸与出版、手机电视与广播等。由于后两种类型的业务量与手机短信与彩信相比还是较小,以下我们将主要讨论手机短信与彩信的主要情况。

8.3.2 手机短信与彩信

目前,短信、彩信是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所谓短信(SMS)是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的一种缩略说法,即是用移动终端来发送和接收文本信息的技术;彩信(MMS)则是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的简称,意为在手机上实现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短信(SMS)主要传输文字信息;彩信(MMS)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送丰富的彩色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内容。

1.短信发展概况

最早的短信出现在1992年,当时,英国沃尔丰的GSM 网络通过电脑成功地向移动电话发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但那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项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服务,竟在短短几年后给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扩展,手机短信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新的重要途径。1994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开始具备短信功能,不过在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开通了短信服务,中国联通也迅速跟进。在中国特殊的电信收费制度下,简单便捷、收费低廉的短信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从此,短信便在中国以十分迅猛的态势发展起来。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7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日均发送短信超过16亿条。在短短7年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增长了近600倍。

短信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短信业务诞生开始,到出现短信与Internet 互联为止,称为“短信初始期”。此阶段短信业务仅限于移动运营商经营,主要提供点对点业务,专业应用类的短信业务模式简单。在初始期的短信网络基本可以分为两层,上层为业务层,下层为短信中心层,没有短信网关(SMG)。其中短信中心处于核心位置,向用户提供点对点短信服务;业务层以业务为中心,可以初步提供一些如天气预报之类的简单信息服务。在这一阶段,短信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能够满足当时用户的基本需求,但对于其他业务的接入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业务的提供、众多SP(Sevrice Provider,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的接入、网络的管理等问题的处理都需要大量的复杂工作。随着短信业务量的飞速增加,以及短信网络和其他网络逐步建立连接,原有的网络结构已无法满足短信业务的需求,引发了管理、认证、安全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改变这样的结构以适应新的业务需要迫在眉睫。

第二阶段从短信网关的诞生,到出现短信SP户业务管理平台(SPMS)为止,称为“短信发展期”。这一阶段是短信业务急剧扩展的时期,其特点是有拥有丰富信息的SP提供者。短信SP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短信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信息的短信的类型从单一的点对点应用类业务发展为运营商与短信SP合作经营的增值业务类型,同时短信网络也发展成应用服务通过短信网关与短信中心连接的三层网络结构。在第一阶段的短信网络中,短信中心层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包括用户的接入、用户请求的存储转发、业务平台的接入和移动网的互联等,带来很大的运行压力,影响点对点短信业务的进行,更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了短信网关(SMG)的概念。

SMG 是业务提供商与短信用户之间的桥梁,业务提供商通过SMG接入短信网络,用户通过SMG 访问不同业务系统。这样短信网络逐步形成了三层的网络结构。加入了网关接入层之后,大大简化了短信中心层的管理和接入,除此之外网关接入层还具有实现短信网关功能,为数量众多的SP管理和接入带来方便,陈此之协议和互联网协议、充当互联网和短信网之间的防火墙、流量控制、产生业务的计费详单,以及管理、汇接等多项功能,使短信网络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和完备的管理控制体系。短信网络三层架构的形成奠定了短信业务大发展的基础。在这种三层架构下,SP通过短信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电信运营商通过网络构建SP为广大移动用户提供电信服务的平台;用户使用SP提供的信息服务,向运营商缴纳费用,逐步形成了包含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用户等部分的完整的价值链和信息产业链。

第三阶段从短信SP业务管理平台诞生开始,称为“短信成熟期”或“后短信时代”。完善了在第二阶段出现的SP不规范操作带来的业务定制陷阱、强行定制等问题,短信网络在逻辑上也发展为SP-SPMS -SMG -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短消息服务中心)逐级相连的四层结构。在短信网络第二个阶段的后期,由于SP数量的大幅增加,业务性质严重同质化使得SP之间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的情况,部分SP采用反向定制、短信陷阱和退订障碍等种种手段违规发展业务。所谓反向定制就是在没有获得用户认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后台强制给用户订制短信业务,收取用户费用。

而短信陷阱就更为多见,以一些具有语言歧义性的短信诱骗用户订制业务。一旦用户发现了这些莫名其妙订制了的短信业务,想要退订的时候SP又会设置重重障碍增加用户退订业务的难度。这些行为不仅引发了用户的大量投诉,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运营商和一些正规运作的SP的信誉,因此在短信网络日益成熟、规模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下,对SP的监督和管理成为短信网络的一项重要功能。这一阶段的短信网络加入了业务管理层来加强对业务、用户、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对SP提供的业务进行鉴权,对用户的定制关系,业务的名称、资费、业务形态进行鉴权,并向用户标明业务的资费等。这样就形成了第三阶段短信网络的四层结构。SP管理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对短信增值业务的管理,可以完成SP管理、用户管理、SP业务鉴权、SP业务审计、统计功能、Web 服务等功能。

目前,短信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在短信的消费层次上,短信消费已从时尚消费步入大众消费的行列;(2)在短信的发送途径上,手机间的互发仍占主流,其他形式有待开发;(3)在短信的用途上,最主要的两个用途:一是感情联络,二是节约话费,前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众的需求走向,后者折射出移动通话话费过高的问题;(4)在短信功能的使用上,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信息传播上,信息查询、游戏、铃声、图片下载等其他功能的使用开发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5)在短信的付费方式上,用户更多地选择简单方便的按条付费模式,随着使用的扩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对其他付费模式的需求将增加。

2.彩信发展概况

相比较一次只能发70多个汉字,而且不能发送图片、动画,没有声音的短信,彩信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

2002年10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彩信业务,使之成为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又一个亮点,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移动多媒体的新时代。紧随中国移动之后,中国联通也于2003年3月推出了具有品牌特色的“彩e”业务。彩信业务刚推出时,有14家SP与中国移动合作为彩信业务提供内容服务,包括空中网、TOM、新浪、网易等。彩信业务从推出到2003年年底用户数量突破150万,全年发送总量为1.5亿条,显示出彩信初期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就目前而言,彩信距离业界期望其能像短信一样迅猛发展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彩信推出的头两年,还是有很多因素成为了彩信迅速普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终端产品、使用资费、SP服务内容等几方面。

一是终端产品问题。起初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不支持彩信,为使用彩信功能需要更换手机,而当时市场上可供用户选择的支持彩信的手机在价格上还偏高,这必然影响了用户使用彩信的积极性。即使运营商和SP提供了免费的网络资源作为补充,但也很难激发人们更大的兴趣。另外,由于彩信业务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同一条彩信在不同的终端上显示效果不同,甚至是由于终端屏幕分辨率不同而导致彩信不能正常显示的情况。这种在不同终端之间互联互通的障碍也限制了用户之间发送彩信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