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18668500000023

第23章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综合匹配机制模型构建(3)

从知识创新的角度,Cohen和Levinthal(1990)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拥有的吸收能力会促进企业有效吸收消化外部知识,调整企业的内部行为以实现创新的商业化,进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Zahra和George(2000)把吸收能力划分为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换能力和利用能力等四个子能力。获取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获得对企业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外部信息与资源的组织惯例;消化能力是指分析、处理、解释和理解从外部获得信息的组织惯例;转换能力是指开发和整合现有知识和新获得(或消化)知识的组织惯例;利用能力是企业通过整合已获得和转换知识进入企业的运营中来更新、扩张、提升现有能力(或创造新能力)的组织惯例(转引自张玺,2005)。Zahra和George(2002)进一步明确指出,吸收能力是保证企业能力动态演进的核心能力,吸收能力可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前者是指企业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后者是指企业转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两者互为补充,可以有效保持企业能力的动态更新。因此,从本质上看,吸收能力框架仍然考虑的是企业内部能力动态调整以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所以吸收能力理论也是动态能力框架之下的理论发展(Zahra和George,2002)。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和Cohen和Levinthal(1990)提出的吸收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强调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要动态地调整内部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成长。Winter(2003)进一步分析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能力动态性的匹配性。他把企业能力按照动态性分为一般能力和动态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企业的“零阶”能力,即企业当前赖以生存的静态惯例,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在目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的高阶能力,是企业改变一般能力的能力,保证企业适应动荡的外部环境。进一步,Winter(2003)指出,由于动态能力较高的维持成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努力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并不是经济理性的。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事前问题处理”(ad hocproblem solving)模式来解决不经常出现的例外情况。可以看出,Winter(2003)的研究体现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能力动态性之间的匹配性。

但是,Winter(2003)的匹配模型没有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中介,所以在理论逻辑上还有待完善。

Eisenhartt和Martin(2000)指出,在具体的研究中很难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和一般能力进行有效划分,而且动态能力在实证研究中较差的可操作性和难以检验性限制了动态理论的深入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动态能力理论开始将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能力结合起来研究,强调企业能力的动态性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匹配性研究拓宽了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为理论模型构建提供了重要思路。

2.基于能力动态性的集群企业内部能力划分

为什么要从能力动态性的角度对集群企业内部能力体系进行划分?本书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能力的动态性与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密切相关。正如前文所说,能力的动态性必须与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匹配才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成长(Winter,2003)。但是,这一理论模型没有考虑企业的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在理论逻辑上还有待完善。其二,能力的动态性也与企业网络模式密切相关。本书2.3.2节和3.1.2节的文献研究表明,能力的动态性与企业网络构建决策紧密相关。例如,Giuliani和Bell(2005)、Boschma和Wal(2005)认为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了企业网络模式的选择;Tasi(2001)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了企业网络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这两点原因,本书认为,能力的动态性是构建产业环境、网络模式和能力状态综合匹配模型的切入点。

基于能力的动态性标准,应该怎样对内部能力进行可操作划分?根据已有文献以及我们对浙江省集群企业的深入访谈,本书以吸收能力来刻度集群企业高阶的动态能力,以制造能力来刻度集群企业的一般能力。其中,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消化外部新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是企业以前知识库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Cohen和Levinthal,1990)。

制造能力是指企业在现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条件进行加工制造的能力,这取决于企业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先进性、生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具体见附录2调查问卷中的测量条款)。

选择吸收能力来刻度集群企业动态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环境不确定性比较高的时候,企业网络作为产业环境和内部能力的中介,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与资源。企业的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更快地利用这些信息与资源来调整企业内部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吸收能力也是目前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重点。Giuliani和Bell(2005)、Boschma和Wal(2005)认为集群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吸收能力,这种吸收能力影响了企业网络特征,进而影响了企业绩效和成长性。

吸收能力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测量条款。自从Cohen和Levinthal(1990)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之后,后来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吸收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对于企业吸收能力的测度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当多的实证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测量条款。

选择企业的制造能力来刻度集群企业一般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制造能力是企业在稳定环境中实现企业有效运营的关键能力。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产品制造是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在相对稳定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制造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地与上下游伙伴进行合作,从而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快速成长。第二,浙江省集群企业的实地调查经验。目前,浙江省集群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对浙江集群企业的深入访谈发现,在稳定的环境中,集群企业的制造能力决定企业可以进入的生产网络的档次,进而决定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根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经验,从能力动态性的角度,可以把集群企业的内部能力分为作为高阶能力的吸收能力与作为一般能力的制造能力。下面进一步分析集群企业能力状态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驱动机制,构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4.3.2低不确定性环境中,制造能力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 的驱动机制模型

基于内部能力较弱的典型特征,我们构建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权变机制模型。那么,如果配备了较高的内部能力,集群企业的网络模式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调整来促进企业成长?集群企业的内部能力又是如何驱动企业的网络化成长?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权变机制模型认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中,由于内部制造能力较弱,集群企业构建的以较低关系强度、较大网络范围与较高地理开放性为特征的网络模式会有利于企业通过量的扩张实现快速成长。

但是,当具备了较高的制造能力时,集群企业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开始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企业与网络伙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以促进企业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与稀缺资源的共享,即动员网络伙伴所拥有的稀缺资源。前文已经说明,以较高关系强度与较小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促进了企业之间信任与合作惯例的形成,从而可以有效动员网络伙伴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与稀缺资源。所以,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中,当具备了较高的制造能力时,集群企业所拥有的以较高关系强度与较小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促进了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