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18669000000008

第8章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1)

3.1企业内部成长机制

企业内部成长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未被利用的剩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状况决定的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潘罗斯(1959)的资源基础观是企业内部成长机制理论的主要代表。她认为企业就是由一系列生产性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未利用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和企业成长的动机,因为利用这些未利用的资源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潘罗斯看来,企业内部成长机制可以在“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这一框架下展开研究:①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两者共同创造每个企业特有的“主观”生产机会。②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管理活动就是试图最有效地利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以管理能力是关键的企业能力,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即所谓的管理能力制约企业成长的“潘罗斯效应”。潘罗斯还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就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因此,企业家对企业成长动机和方向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得到复兴,他们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新的投资活动与企业现有资源之间的专用性程度,当新的投资活动与企业现有资源之间高度相关时,这种“相关”就会为企业提供获利和成长机会。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资源无法保证企业持续成长,企业还需要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运作的能力。

这样,诸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创业强度、从业经验等企业家个人特征因素,企业管理团队的规模、结构、经验等管理能力因素,以及企业的物质资源状况等企业层面因素,就成为企业内部成长机制的重要内容。

在潘罗斯等学者的研究中,潜在的假说企业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变化,因此企业所能够做的是在内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力量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利用新资源的能力,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增强自然会创造出新的成长机会,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被极小化甚至省略了。显然,企业内部成长机制在外部环境较为稳定的“福特制”生产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因为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往往是可预期的和线性的。

3.2企业并购成长机制

并购成长是一种基于不同动机的重要且普遍的成长机制和方式。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期间,在美国为主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等并购形式,从而涌现了许多大企业和大集团。并购成长往往发生在竞争力非均衡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在博弈论上属于一种非合作方式。虽然这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的成长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资源外取而实现企业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但也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①虽然并购可以降低由企业间交易带来的交易费用,但同时又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所以,成功的并购必须满足使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增加的生产费用与管理费用这一条件。②虽然并购可以实现获取其他企业的资源,并通过获取资源保留和发展企业自身资源的目的,但并购往往在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也获取了冗余的资源,同时,并购一家企业往往很难满足企业对多种资源的需求,但同时并购多家企业的可能性很小。③并购还会引起三个水平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个体水平上容易引致雇员的焦虑、孤独甚至离职,在团队水平上集中体现为管理者的高离职,在组织水平上主要表现为文化冲突(颜士梅、王重鸣,2002)。所以,虽然广泛的垂直一体化曾经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但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可能使垂直一体化缺乏效率、效能和灵活性,有相当多的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或效果而告失败。值得指出的是,并购成长要求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发达的市场体系作为重要前提,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并购成长也被认为是一种颇受争议的成长机制和模式。对于大多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购成长机制还缺乏足够的市场基础,也不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成长机制和方式。

3.3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对企业的灵活性、效率、学习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福特制”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的企业网络组织表现出很高的运行效率,充分表明竞争的时空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之间的群体竞争模式所替代,合作中的竞争大量涌现,“新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在“新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成长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沟通。此时,复杂动态的环境已经不容许企业不关注外部环境而完全依赖自身内部资源能力谋求成长,也不允许大量企业推行并购快速扩张,单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建立正式的和(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借助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寻求网络化成长,成为在复杂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下企业重要的成长方式和策略。因为,“新竞争”背景下竞争的时空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企业仅靠内部化获取和调动资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往往缺乏竞争力(李新春,2000)。

Page 和Jones(1990),McCann(1991),Riccaboni 和Pammolli(2002)等不少学者对上述三种企业成长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其适用条件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富有启示的观点,如购并成长和内部成长需要在一起操作才能取得最好的绩效,并购成长不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内部成长和网络化成长的组织原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从基本含义、商业理念、适用环境等方面对三种企业成长机制作出比较。

由于企业成长理论和网络理论都尚未完善和统一,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问题。我们尝试将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置于“网络-网络资源-企业成长”这一理论框架之下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处于一个特定的网络组织之中,企业成长不仅仅是依赖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由各种网络关系调动的网络资源;同时,由于企业的网络特征不同,企业据此可摄取的和可使用的网络资源的数量、质量会存在差别,进而导致即使内部资源同量同质的企业也会拥有不同的成长能力。

3.3.1网络特征分析模型

(1)网络的含义

对网络的认识是理解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的起点,但由于分析视角的不同,目前对网络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纳戴尔和巴尼斯等社会学家把网络定义为联系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Laumann 等(1977)定义了社会网络,即一些由给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个人或组织的节点,这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主要是血缘、地缘和业缘三大类。自20世纪70年代起,网络概念开始引起战略管理学者的重视,Johanson和Mattsson(1988)将网络视作企业之间关系的复杂组合。到了20世纪80年代,网络理论与主流经济理论才真正结合。Thorelli(1986)认为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制之间的配置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Todeva(2001)则更进一步,从动态性和协调性等战略视角出发,认为网络既是一种由相互连接的经济体(元素、成员、行动者)构成的具有动态边界的结构性组织,也是企业的一种长期战略导向行为,因为它可以通过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商品、资源流动以及个体倾向、承诺和信任关系来实现网络内成员之间较高的目标一致性,从而推动具有特定方向性的重复交易。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网络作抽象的表述,认为网络就是由具有行为能力的节点联结而成的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节点和联结的不同来辨别出不同的网络组织。在现实中,我们至少可以识别出两大类典型的网络模式:一是按照节点联结时有无发生股权关系分为股权投资型网络和非股权投资型网络(Yoshino &; Rangan,1995);二是按照节点的地理区域分为全球性网络和区域性网络。但这种分类是远未充分和完善的,至少在股权和地理这两个主要维度上还会存在高度交叉。

(2)网络特征分析模型

虽然学术界对网络概念还存在着争论,但网络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广泛认同,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Mitchell(1969)曾构建了描述网络特征的要素体系,认为网络研究应该考虑网络规模、结构、互动关系及其过程。但是,这种网络特征分析模型十分复杂,并且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分析解释能力,因此需要更为抽象的分析方法来替代。针对以上不足,Burt(1982)结合分析单元和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总结出了一种典型的网络分析模型,分析单元分为最低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三个层次,分析方法分为关系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两种。其中,关系分析法主要分析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密度,描述行动者牵涉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关系,分析时可不考虑其他关系的影响,位置分析法则是分析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界定了行为者在行为体系中的位置,必须考虑各种相关关系的影响。Burt网络分析模型结构简单,很容易被认识和运用,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学中很受欢迎。受战略管理思想的影响,Hakansson(1987)更多地考虑了网络的应用价值,将网络作为资源和作为分析方法两个方面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着名的网络模式,在该模型中包括了行为主体、资源和活动三种彼此依存的网络元素。受Burt等人网络分析模型的启发,Granovetter(1990)从嵌入性概念出发,将嵌入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丰富了网络分析方法。

因为嵌入性概念容易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研究的关注和认可,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在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Michael(1997)则更进一步,综合考虑了网络关系联结的形式、内容、程度、规则和演变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描述网络的综合程式,认为网络由结构要素、资源要素、规则要素和动态要素四种要素构成,把分析网络本身和分析在网络中流动的资源结合起来了。

从以上各种网络特征分析模型可以得出,网络分析的基本维度是关系和结构,关系包括节点和纽带的联结,结构则是关系之间的分布情况。关系维度又包括关系的内容或类型、强度、持续性和方向等指标;结构维度主要是指网络关系联结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规模和密度等。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都代表了不同丰裕程度和不同品质的资源情况,因此,基于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的网络特征分析方法对企业行为与绩效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目前在国外研究中已经被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