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12

第12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谐作为社会的一种关系或者状态,并非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提起,古今中外的历代统治者都

虽然他们追求和谐是基于自身统治的巩固和阶级利益的实现,但这并不否定他们主观上求“和”的愿望,只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从历史的角度和国外的实践看,虽然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有名词,但是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延续着思想掌控、政治规范和道德教育,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作用方式、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换言之,在促进社会和谐问题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与当前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功能应该说是一致的。

(一)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历代统治者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统治者始终把“德”、“礼”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有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中国历史上,由“贵和”传统引申的同心同德、求同存异、同舟共济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而《论语·里仁》说“德不孤,必有邻”,比较直接地表明了“德”所具有的人际和谐的中介功能。封建统治阶级用儒家的一套传统伦理道德,即所谓“纲常礼教”来满足和服务于自身统治的需要,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以求和谐稳定之目标。孔子极力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用意就在于此。汉唐两代之所以出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物产丰富、吏治文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兴盛局面,乃至有历代少有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从表面上看是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而本质上则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上的民本和谐思想和道德教化功能。文景时期,统治思想渗透儒家和谐中庸和黄老无为原则。

贞观时期,唐太宗十分重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统治阶级内部强调君臣和谐一致,认为君如元首,臣如股肱,只有元首与股肱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完整的整体;在与百姓关系上,凸显君民相依、风雨同舟,从而建立起了比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尽管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不断酝酿社会冲突,导致周期性危机的发生,致使社会在“治”、“乱”中循环往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的德治思想,“重视人的道德教化;坚持以民为本;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道义基础上的相互同情、体谅、理解,提倡仁爱、宽容、利他精神;强调志存高远、仁为己任的道德志向;追求人的人格完善;等等;所有这些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追求和谐状态方面,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在以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甚至是惊人的相似。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充分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还十分注意铸造“和谐”的心理认同。新加坡还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现代意义,譬如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作贡献。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相关部门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一战后教育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美国的宗教教育之所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共鸣,主要原因也在于它提倡的伦理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信念和对现实世界的责任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在伦理道德准则上,诚实守信、勤俭奋斗、友好互助、嫉恶行善以及尊重人权是美国人普遍崇尚的美德。”它通过以“信、望、爱”超性之德为根本的基督道德,对民众进行“罪恶”、“爱心”和“忠诚”的世界观、道德观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与价值规范。这种道德与价值规范既包括自身的修养方面,如教人养成较强的人格平等意识,培养忍耐、谦卑的品格;也包括社会关系方面,如爱人爱己,促使人们真诚相待、互敬互重,将民众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而协调民众的行动。其他国家也无一例外地推行以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举措。可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各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基石。

(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参照系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它内在地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德育功能外,两者之间还存在其他紧密的结合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特定历史阶段任务的重要手段”。这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维护、服从和服务于一定利益关系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群体完成特定政治任务的工具,这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着眼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主动提出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项活动,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奋斗过程,它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又会有不同的标准。从长远看,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这一长期任务的重要手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以人为本”为终极价值目标。这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与目标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塑造,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自觉提升自己的能力,改造世界的面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方面满足人性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它们的一致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即都为满足人性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过程的一致性,即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这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显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是必须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政治保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观念的转变、思维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需要引导人们制定并自觉遵守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机制,需要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这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可以说是间接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因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可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洞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在急剧变迁,由此引起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动,而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成员出现思想困惑,各式各样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很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巩固凸显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并且负有特殊使命的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其特殊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和谐功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特殊重要的基础群体。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这些基本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并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这个基础群体和谐的构建,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引导和谐功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主体和谐,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三是创造和谐功能。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才华、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也是最具有创造活力的优秀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客观上不仅为构建创新型的和谐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主观上又为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生命线作用。具体而言,它所承担的使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个体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

主体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说,个体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