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23

第2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7)

(一)主观性要素的变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传统的传播中,传播主体居于传播的中心地位,是信息的源头,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传媒优势。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者的这种地位,网络中的传播者已不再居于传播的中心地位,任何拥有一定技术手段的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向别人传播信息。”当然,“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成为传播者,但他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另一方面,在传统传播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常常是合而为一的,因而有利于利用灌输法对受传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中传播者的大众化趋势则在一定程度上将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这种契合进行了剥离。因此,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

(二)内容性要素的变化

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信息和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有较大的差别。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经过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以正面信息为主体的。而在互联网上,由于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庞杂性且不易管理的特征,使得信息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红色的和黄色的、高雅的和粗俗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此造成严重的消极性后果。一方面为非主流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使一些人对传统媒介信息产生逆反心理,给人们的信息选择与思想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控制性要素变化

传统传播中的受传者基本上处于信息接受者的地位上。而在网络时代,受传者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接收时间和顺序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可以由受传者自己决定。由于网络传播的受传者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信息否决掉,并有可能选择不良的网络信息,于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便可能毫无意义。如何使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能为受传者感兴趣并主动接受,进而最大限度地使他们都能成为集受传者和受教育者于一身的角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一个新挑战。

在传统时代,对于传统大众传媒来说,对传播的控制是一件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因为信息的源头和内容都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手里。为了达到传播教育的目的,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传播目标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传播控制则有着相当大的难度。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到了信息的海洋,没有统一的管理者,没有国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它的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要剔除各种有害思想,选择符合科学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灌输到广大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减弱,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传播学途径

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着力加强下面四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可信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其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牢固树立传播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的优越地位。提高可信性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传播地位的关键。一般来说,信息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要善于寻找可信度高的信息源,最好是聘请一些相关专家或权威人士。因为专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传播效果明显高于普通人。传播者是否具有权威性,是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谈论的问题,由于享有盛誉的专家发表意见,往往比无声誉的“外行”更能引起受传者态度的改变——因为人们对专家有一种信任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说话、做事要客观公正,不要夸张渲染,这是受传者接受传播者观点的前提。如果传播者自身角色错位、言行不一、行为失误,即使其位高权重,知识渊博、口若悬河,其传播效果依然不佳。“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体要有亲和性,或者说主体亲密性。传播者在明确其主导地位的同时,要把与受传者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组成的双向传播交流的过程,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与受教育者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信任的亲密关系,并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要让受传者感到是“自己人”,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传播者的思想与观点。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的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能否引起受传者的注意和兴趣,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要提高传播的效果,一方面,信息的组织形式和表达形式对受传者来说,应易于获取、阅读、理解、记忆和把握,以使受传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内容。另一方面,信息符号要具有结构性因素,即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等,以提高信息传播的吸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传播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传播信息被误解、被拒绝,甚至有时是因逆反心理。此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必须对传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全面的反思,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了解师生的心理倾向性,尽量选择与师生心理倾向一致的信息,同时必须研究在信息与受众的心理倾向性不一致时如何传播的问题。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受传者的参与性

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和赞同某一道德规范,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去做,他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如果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或理论说教,那么,学生可能只记住了大量的教条,却没有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没能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和辨析,进而充实或重新改造原有的价值观体系,那么真实的德育过程仍然没有发生。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并指导今后的行动,与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采取一味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不愿听,教育主体自身的教学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实际上,受传者虽然是传播活动的对象和传播效果的具体体现者,但受传者接受信息并不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对同一信息,由于不同的受传者对其内容理解的深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另外,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从其立场、观点、兴趣、情感出发的,因而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忆的信息,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为此,要让学生自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了解受传者的需要、态度、知识、经验、能力、背景、信仰、价值观、兴趣等,尽力使传播有的放矢,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才具有积极意义。

(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法的最佳性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应基于爱心,以受传者为出发点,去包容他们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进行互动交往的情境,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使其主体性充分培养起来。同时,尊重受传者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把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当成“知识容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受体的适应性接受上,而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受体选择性接受能力上。对受传者的爱与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受传者放任不管,而是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对其主体性加以正确引导、合理激发和有效利用与保护,对受传者的主体性发展指明方向、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第二,更新传播载体,灵活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组织信息传播。

一方面,载体是传播信息的承载者,是联络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寓于一定的载体中,如录像、幻灯、VCD、电影、多媒体、网络等。更新传播载体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应灵活运用一般传播原理、规律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方法,如情理交融法、内容两分法、结论两分法、角色换位法等,使信息对于受传者能实现入耳、入脑、入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情理交融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者既要重视受传者的情感需求,也要关注受传者的真理追求,既要促进受传者的情感升华,也要促进受传者认识的提高。“内容两分法”,就是传播者向受传者介绍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正面论证来说服受传者;同时要受传者相应地介绍与自己的观点相关联的不同观点,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比较,指出其不足或有待提高的地方,让受传者在分析和比较中理解和接受,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论两分法”,就是传播者在向受传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只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目的信息”(即“结论”)寓于材料之中,采用结论暗示的方法,让受传者通过材料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角色换位法”,就是传播者要站在受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受传者对传播者产生亲近感或好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