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26

第26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体系建构(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与每一具体目标之间形成各自独立又衔接紧密、结构严谨、符合逻辑的网络系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化等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以具体的目标去监督评价学生,鼓励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上级领导部门也就有了清楚明了的目标体系去监督评价各级各类高校和高校各年级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都已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如果我们还是用陈旧的理念、标准和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将造成重大困扰。因此,构建科学、完整、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对于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并通过加强管理和评价工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各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许多国家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却同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并且,如同教育的发展变化一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当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差异性,由此引发的伦理冲突和矛盾冲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全球化也将对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带来深刻的影响。将世界上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特色和成效的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分析其特点,借鉴其有价值的部分,对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亚洲部分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日本于1958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

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三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认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日本在其规划的《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日本文部省在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中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德育指导纲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为目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可见,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贯穿着和主导着日本教育的全过程。

新加坡自1965年宣告独立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成效显着,堪称亚洲典范。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制定了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综合性大纲,用以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面对伴随着现代物质文明而来的西方新思潮的负效应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发表了着名的《道德教育报告书》。该书尖锐地指出,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忽视了对人的品德的养成,其结果导致了个人主义、趋炎附势和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使公民的道德水平下降。该书明确提出,要把个人的良好行为、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亦即国家通过努力,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人行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效忠祖国的好公民。其目的在于,教育广大青少年认识建设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履行忠实、爱国、认真负责和守法的义务;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和评价东西方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引导青少年从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以便将来能够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和睦、融洽地生活。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战略性,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第二,现实性,即从社会现实出发,有的放矢。第三,明确性,即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好公民。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印度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印度,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不仅体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中,还融汇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甚至“体育”中,贯穿于印度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印度的学校教育目标主要包括:身体发育,特别培养学生爱锻炼、游戏、瑜伽、爱清洁、守时、整洁、守纪律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心智发展,努力使学生具备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及掌握一些本国历史和地理知识;道德发展,主要通过故事、诗歌、戏剧以及其他类型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主要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包括民族英雄的英勇故事、上帝与女神的故事、科学家、圣徒与学者的故事等;心灵的成长,主要运用祈祷,唱赞美歌,讲宗教故事、圣徒的自传等方式在儿童心灵中播下道德观念的种子。

(二)美国及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培养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一直是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美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美国“国民精神”,要时时处处为美利坚的强大而自豪和尽责,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1987年,里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学校要培养以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精神”。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重视优等教育》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在报告中还要求,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方面“取得显着改进”。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定位,美国各高校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成为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英国,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并未制定要求各高校统一遵循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各高校也无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高校虽然表面上看各行其道,但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懂得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奉献活动;学习名人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学习本国及各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在比较中提高道德觉悟。

法国近百年来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格公民,主张应该使公民“不仅拥有得到法律承认的权利,而且也同时对社会负有责任”。

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在学校也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植学生的民族精神。原《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就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巴伐利亚州法规定得更为具体,对18岁以上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够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

(三)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几点启示

一些国家在研究、确立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和实际的成效。这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反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没有科学的观念作为行为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走对路子、取得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三个面向”的方针,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法治观念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把高校建成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形成科学、可行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围绕这一最高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是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认知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问题上的知识和认知能力,使学生掌握这些领域的普遍原理,以及处理具体的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处理这些领域的信息和问题的条理化的操作方式,包括领会、转化、解释、推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情感目标表现为通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引导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需要和动机的正确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感情生活环境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行为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问题的实际能力,将学生培育成为实际的、行动的、有自主思想的、身心健康的政治人、道德人、法律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追求实效,分层推进,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体现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

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当体现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这可以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但也是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要体现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这应该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着力点。如果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倾向,自我封闭,自我循环;呆板有余,活泼不足,这大概与这些国家大多有过受侵略、被占领的历史有关。而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却具有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如德国主张培养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法国致力于使人成为有自律的自由人,美国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努力使个体成为有自立能力、有自信心和参与意识的自主公民。这些国家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懂得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也要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既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知行合一,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追求成为优秀的大学生和高尚的公民,最终追求成长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