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35

第3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体系建构 (4)

在对大一新生的养成教育中,应根据高校自身特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现实,以“好习惯养成,主兴趣培养”为主线,将其融入教学人员、思政人员、后勤人员的个性化管理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课堂内外学习、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第一,要抓住新生“可塑性强”和“服从感强”的特点,帮助新生一入学就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成才的标准,做一个“君子不器”的有抱负之人,使新生朝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方向发展,并习惯将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行为自觉化为“养成教育”的系列行动,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将《学生手册》的管理规定细节化、故事化、生活化、具体化,内化为新生朋友喜爱的自觉行为。第二,从最基础的课堂纪律、思考问题和诚信问题上养成好习惯。如良好的听课习惯(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带早餐进教学楼、课堂不睡觉、不玩手机游戏、不接打电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杂事等习惯等),良好的发言习惯(带问题进课堂,善于向老师问问题,积极发言的习惯等),良好的求知习惯(专业学习的习惯,创新创业的习惯等),良好的诚信习惯(考试诚信,人际诚信,经济诚信等),良好的能力培养习惯(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引导新生培养广泛兴趣的同时,培养中心兴趣。兴趣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动力之一,是接受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求学、交往还是能力锻炼,不仅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而且还要乐在其中挖掘和培养兴趣。新生自身认为如果没有特长、爱好可能成为其感到自卑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障碍,也可能使新生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深刻论述了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和激情,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毫无疑问,这种心境下的学习效率就会高。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

而学习了。相反,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可见,引导新生培养他们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其所选专业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是尤为重要的。高校可为新生们的兴趣培养和发挥搭建平台:如课程允许学生选教师,新生通过了解专业、课程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其感兴趣的结合点;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项内容开拓新生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引导新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然后为阶段性目标而奋斗;最简单的做法还可以引导新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既可以挖掘新生的文体潜能,又可以培养新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新生真的没什么兴趣爱好,就建议新生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促使新生增强自信心,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学校还可以努力创造艺术氛围,搭建应用型人才表演的舞台,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情操,促使其全面发展。

(三)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主要是指学生对待自己所学专业的观点和态度。大学有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分,学生有考上理想专业,也有被动就读的非理想专业,新生对所学专业是否热爱,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献身专业的精神,高校能否解决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不但影响新生的学习、发展和将来对专业的贡献,还会影响整个专业学风的好坏乃至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每所高校录取的新生分别有刚过投档线的或远远高出投档线录取的、有填报志愿不当而调剂录取的、有非第一志愿或补报志愿或降分等种种情况被录取的,他们中有的带着不能对专业的全面了解,也有带着满腹委屈的心情或无奈的情绪来校学习。入学后,这些现象对新生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学习动力不足。

另外,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欠缺,不知道所学专业是关于什么的,有什么前景,应该怎么学,等等。所以,专业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新生一入学就要求退学或要求转专业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大一新生,我们可以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专业前沿和发展动态谈专业的未来,联系专业发展特点谈学习方式方法,针对新生思想实际谈现实与理想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新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使新生明确大学专业和中学学业在课程设置、学习特点、学习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初步培养专业兴趣,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专业的情况介绍、前景分析,可使新生获得对所学专业比较全面的认识,提高新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解决新生在专业上的矛盾和困惑,使其了解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确立远大的专业理想,达成强烈的专业意识培养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培养。

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合理选择专业思想教育的途径。

第一,可利用入学教育来开展,如通过大会介绍方式谈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的历史、前景、学科教学计划及安排、学科的学习方式、学术研究、科研指导等。也可在报到时召集新生家长共同参加,使家长和学校一起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第二,开展专业展览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本专业,引导新生思考为什么选择本专业,介绍本专业发展的历程,激励新生刻苦学习,强化专业思想,树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求实创新、严谨精确的观念。

第三,邀请本专业专家、学者、教授和骨干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的宣传、讲授和教育,从他们的视角来介绍本专业,以及对本专业的解读,及时把专业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人才素质的要求,毕业后的任务和就业方面的情况告诉他们,进行本专业人才的培育规格和目标教育,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的定向教育。使新生认识到专业地位和影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第四,请本专业的杰出校友代表就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况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本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专业在社会建设中的卓越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使新生尽快由依赖性学习转向主动创造性学习,让他们熟悉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新生对专业的光荣感、自豪感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紧迫感,树立“学在本专业,爱在本专业,贡献在本专业,扎根在本专业”的思想。

第五,召开同专业高年级新生交流会,在高年级和新生同学中建立交流的平台,由高年级学生来专业的发展情况,新生能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寻找介绍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针对新生缺乏对社会实际的了解这一事实,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的参观学习,使新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专业思想,形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专业思想。让学生了解应如何冲破中学阶段的学习局限和思维定势,明确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使新生初步树立爱专业的思想。使新生从不了解专业到了解,从不喜欢专业到喜欢,从被动学习专业到主动学习,从而浓厚学习风气。

第六,制作包括专业介绍、选修和辅修的指导、学习建议等在内的小册子,发放给每一个新生,使新生能详细了解这些情况。

第七,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新生认识所学专业基本概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理论上就专业学习问题给同学们很好的指导,使他们在未接触专业前就对本专业有系统的认识,在接触专业课时不至于感到突兀和困惑,同学们通过这门课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性质和该专业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他们很关心的怎样把专业学好、学精等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思想教育的途径还可以通过专业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指导课、第二课堂、就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等载体来宣传,使新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四)励志教育

“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它是一种精神心理层面的建设和突围。大一新生从高中来到高校的新环境而产生的诸多困扰:来自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经济的压力、竞争加剧等生存环境压力增大,对未来前途的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又缺乏如高考那样明确的前进方向,感到空虚、郁闷、无聊和无奈,可谓是一种“无目标状态”,有相当部分学生处于长时间的消极悲观和随波逐流的状态中,即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引导新生走向“成功、自信、快乐”是当务之急,励志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今中外皆注重励志教育。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励志教育。近20年来,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对青年学生的励志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我国也不例外,向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励志语录来勉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人生志向而奋斗不已。

高校对新生的励志教育方法和途径众多。第一,首先以校训和校歌为励志教育的首选。让新生人人知晓校训和校歌是励志教育的目标。校训是一所高校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文化的积淀,如云南大学的校歌歌名就取为“励志歌”,浙江某些高校的校训为“励志力行”、“求学问是,敢为人先”,让新生理解校训或校歌的含义就是教会学生立志克服困难,意志坚强,理解励志且立志成才,将会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和激情。第二,搭建平台,学会赏识新生。新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为佼佼者,处于一统天下的格局,而到大学后出现普遍的“群雄争霸”现象,优越感没了,尤其是同学们面对各种团学组织、社团的招新而落选时的挫折体验,使他们否定以前曾经成功过的自我,而开始全面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因此,高校要通过搭建众多舞台,挖掘每一位新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予以肯定,促使其在被赏识中不断地发挥其优势。第三,通过激励法,增强新生内动力。

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特别是学生的兴趣激励和动机激励,以纯正的动机实现理想与目标。第四,引导学生树立面对挫折,迎难而上的精神。卡夫卡说:“受难”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唯一的关系,当我们用不屈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中的磨难时,我们才不会在生命的快乐中缺席。新生面对新环境,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困惑、迷茫在情理之中。我们要激励新生勇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学习徐本禹、洪战辉等当代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先进事迹,使新生练就“处顺境坦然淡泊,处逆境从容通达”的心胸,培养学生“视磨难为财富”的良好心态。第五,开展励志读书教育,精心感悟人生。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和素养。学校可以给新生列出相应的必读书目,由校图书馆购书,供学生借阅,也可为经“绿色通道”注册的学生赠送励志教育书籍,如《哈佛大学生成功访谈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完美大学必修课》、《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大长今》、《谁动了我的奶酪》等,这些书大都是大学入门类书籍,定位于帮助学子找到前进方向的“路标”和“望远镜”的作用,可以改变新生无理想无目标或有理想无目标的心态,引导他们调整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改变环境。第六,励志成功教育。可以通过青年事迹报告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励志故事、成功励志语录等来进行,特别是引导学生以励志名言作为座右铭,享受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快乐,促使精神更加充实和美好。也可以通过名家名师、社会知名人士、历届成功校友围绕理想信念开展“真信、真讲”,以典型的成功案例激发新生在高校的土壤中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引导部分新生如何尽快从迷茫到积极,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教会新生在适应、转变中学会超越,给予实实在在的启迪和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素材可以是学生身边最受尊敬、最受仰慕的人,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竞争的对手。有了这些激励,大一新生的心中自始至终有一个信念和目标,自然不会轻易地满足而会去奋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