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61

第61章 后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竞争与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可持续的竞争和创新优势,就必须依靠人才来维持和培育竞争力与创新力。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它时刻都面对一个“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矛盾凸显,以及“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空前的压力,如果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知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新课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要求;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要求;也是培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史为鉴,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基本经验为研究基础,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强调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立足实际,深刻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强调着眼于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视野开阔,深入研究了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强调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意义,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面向未来,科学展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致力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大学生,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逐渐成长为高尚的公民,并通过不断地教育和自我教育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内涵丰富,立足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力求建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高校实际、贴近大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措施可行,以回归生活和回归学生为主题,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载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直面人生,把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注重实效,强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监控和管理,着力构建了科学合理可供量化考核的评估体系,以有效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于洪卿、郑彩莲、杨立淮、钱亚梅、谢志远、胡伟国等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工作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本书的最终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都是在相关领域颇有研究的学者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本书撰写工作中,分工如下:

(第一章):牟德刚;

(第二章):陈福生;

(第三章):于洪卿;

(第四章):方益权;

(第五章):郑彩莲;

(第六章):钱亚梅;

(第七章):胡伟国(第一节)、谢志远(第二、三节);

(第八章):杨立淮。

陈福生负责该课题的宏观建构,负责本书的策划、大纲确定和最后审阅定稿工作;方益权、牟德刚负责本书的统稿工作;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李上献、吕婧等研究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排版等工作。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感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课题立项和项目资助,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06MLZB09ZD)的研究成果;本书有机会付梓,尤其应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和傅强先生、李玲如女士的帮助,他们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还要感谢书中所引用文献的作者,对于那些因一时无法查核而未列入注释中的,敬请原谅,并表示感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任务。为此,诚祈各界闳达不吝指正,以匡未逮。

200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