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18669200000066

第66章 宋代官窑与中国古代陶瓷(4)

很多陶器上,特别是白陶上,安排了各种几何图案,有的布满全器,有的虽只在一定部位划出一个装饰带,但能使装饰与器形统一起来。与史前的陶器相比,商周时代工匠们更善于选择装饰部位,也更善于在不同的装饰部位进行主次分明的修饰。

一件器物可以划分出主要装饰面和次要装饰带。主要装饰面往往选择在器物外凸的腹部,加上大面积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等,显得十分醒目。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包括几何形线条、动植物形象,都随不同器物、不同部位的需要以及装饰内容的变化,组织得有条不紊。复杂纷纭的自然现象被加以提炼、简化,一些神秘化的内容也被组织成条理分明的画面,表现出与造型和谐而又整齐的装饰美。

陶塑在商周时期也取得很大成就。此时出现的主要陶塑品有龟、鱼、羊头、虎、猪、蛤蟆、鸟类、陶人坐像等。它们既稚拙又生动,例如陶羊头,双角向前弯曲,头上扬,两眼微闭,眼、鼻、口等器官都塑得相当准确。陶蛤蟆不仅姿态生动,而且背上还印刻有密集的小圆圈,表现蛤蟆的突出特征。陶虎作伏卧状,张嘴露齿,双眼圆瞪,刻画出虎的健壮与凶暴。这些陶塑艺术品取材于现实事物,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

商代的陶制品中已有建筑构件,制陶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建筑业。作为建筑用陶,在西周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出现了排水陶管和建筑用瓦。有些排水陶管可长达1米。陶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板瓦较大,表面有绳纹。筒瓦较板瓦稍短,表面有绳纹或云雷纹。

2.原始青瓷的出现

瓷器是在制陶技术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商周时期众多的遗址及墓葬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陶器的青釉器物。在浙江的绍兴、湖州等地还发现了商末至周初生产印纹硬陶和青釉器物的窑址。根据分析测试的结果,这些青釉器物已基本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第一,已经采用瓷土作胎。胎体中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氧化铁的含量较低。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焙烧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00℃左右。陶器的烧成温度通常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超过1200℃。第四,烧结良好,吸水性很弱。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胎体基本烧结,且较为致密,吸水性很低,仅为1%左右,甚至更低。第五,物理性能方面与瓷器基本一致。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等都和以后瓷器大致相同,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这表明,中国瓷器在商周时期已经步入了发明、完善的进程。不过商周时期的这种青釉器物选料并不精,工艺也比较简陋,如釉层薄厚不匀,且易剥落,与后世瓷器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对于这种尚不成熟的瓷器,因它的釉色多呈青绿、青黄或黄褐色,所以人们称它为原始青瓷,简称原始瓷。

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关系,与陶器相比,原始瓷器既能表现出较高雅的气质,又具备更好的实用的价值。因此商周时期,各地出现了较多的原始青瓷。现今发掘出的原始青瓷的器形有尊、罍、钵、罐、瓮、豆、簋等。其中豆的数量较多,器形为浅盘矮圈足,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最为流行的器物。在江西清江吴城等地还发现过原始青瓷制作的工具,如双孔刀、纺轮等。这类器物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数量更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制作与使用已十分普遍,成为后来成熟瓷器出现的先声。

关于原始青瓷的创烧地区目前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黄河流域出土的原始青瓷是本地所产还是由南方传入的。

持本地生产说的学者认为:第一,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在中原广大地区都有发现,而且时间早,数量大。如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青瓷;在洛阳发掘的90多座西周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多达400多件。第二,从器形看,中原地区发现的原始青瓷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如大口尊等器物与本地的陶器相同,而与南方的原始青瓷的器形有较多的差别。第三,出土的原始瓷中有些器物造型不太规整,有些还存在开裂现象,这应为残次品。如果这些器物不是本地所产,而是从千里迢迢的南方运来,不合常理。第四,河南、陕西一带有良好的制瓷条件,可以和江南一样生产原始瓷器。

持由江南传入的学者认为:第一,尽管黄河流域有较多的原始青瓷出土,但数量远不如南方多,而且绝大部分发现于河南郑州、洛阳、安阳殷墟等都城或附近的大墓中。洛阳一座西周时期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件豆柄已折断原始瓷豆,但折断部位被打磨得十分光洁,并装入嵌有蚌泡的制作精美的漆器托内。这一情形表明,原始瓷对当时的中原而言,是极珍贵的器物。第二,商周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生产的原始青瓷供奉给中原地区的贵族享用,是完全有可能的。

进入东周,由于王室衰微,此时中原一带就很少发现原始瓷了。第三,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对西安张家坡、山西侯马、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测试分析,其化学成分与北方地区青瓷原料有很大的差别,而与吴越地区青瓷非常接近。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

秦汉的陶瓷工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时期,民用粗陶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后世的粗陶制作在规模和质量上很少有超过汉代的;建筑用陶的制作工艺十分突出,所谓秦砖汉瓦,千百年来为人称颂;低温釉陶的发明为陶器的美化开拓了新的路径;画像砖大量烧制,其图像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成为后世研究汉代历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东汉成熟青瓷的出现,揭开了中国陶瓷史新的篇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烧制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瓷器开始成为必备的生活日用器。

1.秦汉的制陶成就

秦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黑陶。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长江以南地区仍流行印纹硬陶。

秦代陶器以关中秦故地的陶器为代表,典型器物有茧形壶、盆、鬲、釜、盂、豆、罐、瓮、仓等。许多器皿特点鲜明,如茧形壶,又习称鸭蛋壶,腹部向两侧横延,酷似蚕茧,又似鸭蛋,因以得名;窖底盆,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口和底均似椭圆形,口缘外卷,腹部略向外突,厚实坚硬,口径可达1米,高60厘米,底径50厘米,可能为贮粮之用;陶仓,为明器,战国时秦墓中就有发现,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陶仓器身较矮,上有模拟平顶斜坡式的圆形屋顶,仓身正面中间开有一个扁方形门洞。

秦代陶器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浅灰色,原料经过良好加工。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型,也有的用陶轮成型,弦纹装饰在陶轮成型过程中施加。战国以来陶制随葬器皿的兴盛也带来了陶塑品的兴盛。秦汉时期的陶塑艺术成就最高、最为壮观的,莫过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这些陶制兵马俑多达数千尊,组成了威武雄壮的军阵。秦朝的工匠们以超凡的技艺和智慧,赋予这些陶塑品以神奇的生命,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增添了异常光彩。

汉代陶器的工艺水平很高,造型优美,质地精良。品种、装饰则因地区不同而不同。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日用陶器有豆、盆、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扁壶、茧形壶、钵、罐、钟、碗等。明器包括礼器鼎和模型明器仓、陶囤以及各种动物形象。

纹饰多为变形回纹、三角纹和窝纹。陕西潼关以东地区人们的日常用陶,以灰陶为主,有罐、壶、碗、勺、筒杯、瓮、盒、洗、甑、釜、杯、盘、尊等。流行生活用具模型,如仓、炉、灶、井等,大都作为明器供随葬之用。猪、羊、狗、鸡等家畜家禽及圈舍、住宅等明器模型也大量流行。盒、盘、案、杯等,开始在墓葬中成组出现。装饰则有弦纹、刻画的三角纹、连环纹、栉齿纹和动物纹,还有绳纹、拍印纹、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绘等。南方的长沙地区常见的日用陶器有盒、壶、罐、碗、钫、盆、鼎、釜、甑、长方炉、博山炉等。许多器物造型独特,且坚硬厚重。明器有灶、仓、井、屋、猪圈模型等。广东地区常用陶器有瓮、双耳罐、四联罐和五联罐、瓿、小瓿、壶、匏壶、温壶、钫、盒、敦、小盒、三足盒、三足罐、三足瓿、四联盒、碗、盆、甑、釜、鼎、豆、三足格盒等。生活用具中灰白色的印纹硬陶占多数,有的还戳上印记,多为容器,炊器只有釜、鼎、甑3种。造型特别的三足器、温壶、匏壶有着明显的地方特点。印纹硬陶很讲究装饰,单是几何图案就达70多种,此外还有弦纹、陶纹、镂孔、篦纹及文字记号等。明器上多施彩绘。四川、云南等也有自己的制陶业,不少作品和中原地区相似,如圆底釜、侈口束颈、鼓腹的壶等。出土的舞蹈俑、说书俑、抚琴俑、听琴俑、侍立俑和各类家禽形象,生动优美,自然写实。

汉代还出现一种表面挂铅釉的陶器,被称为铅釉陶。铅的熔点低,在釉里起助熔剂的作用,它可以在普通的低温陶上烧成,其烧成温度只需要700~900℃。在釉里加入一定数量的呈色金属物质,烧成后釉面会呈现出美丽的颜色。汉代铅釉陶器大多属于明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关于铅釉陶器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受了东地中海沿岸属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埃及绿釉、褐色釉陶器的影响。但据考古资料和化学分析证明,中国铅釉和地中海地区的铅釉陶器没有任何联系。

秦汉建筑用陶已十分发达,有砖、瓦、瓦当、瓦钉、下水管道及井圈等各种陶制品。砖类有方形、长方形青砖、空心砖、画像砖、曲尺形砖、楔形砖、子母砖等。方砖主要作铺地用;空心砖形体较大,用于宫殿、官署、陵园建筑;画像砖主要用来砌墓室;楔形砖、子母砖一端带榫,一端有卯,用于墓室的拱券部位。方砖的装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及文字等;长方形砖有细绳纹,有的在一端或侧面印有铭文,如“宫水”、“宫屯”等,汉茂陵及其陪葬附近出土的条砖侧面刻有虎纹、玄武纹;空心砖正面饰对称浮雕的朱雀纹,有的正面中心由方格形云纹、莲瓣组成图案,周边线刻虎纹、龙纹。陕西临潼和凤翔出土的秦空心砖,拍印有骑马狩猎和宴请宾客的场面。西汉空心砖印有阙门建筑、舞蹈、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神话故事、各类人物、禽兽等。画像砖在东汉流行,上有模印和彩绘,所反映内容比空心砖更丰富。秦汉建筑所用的瓦大多为筒瓦。瓦当纹饰,秦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3种,还有少量的文字瓦当。汉瓦当沿用秦瓦当纹样,制作稍粗。汉初用带纹和云纹作装饰。王莽时期多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饰。文字瓦当汉代已大量生产。

2.东汉成熟青瓷的烧制成功

秦汉之际的原始青瓷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断前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战国末年空前的征战,引发社会动乱,导致原始青瓷技术发展的停顿,甚至中断。秦汉的原始瓷好像是另起炉灶的,看不到直接的传承关系,虽然质料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但烧成温度却没有相应的提高,故大多只能称之为釉陶。此外,秦汉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钟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为主,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常用的S纹等装饰。

但是,原始瓷在越国故地复兴,又似乎说明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完全断绝。在经历战国秦汉数百年的动荡与停滞以后,东汉晚期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在原先发达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率先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上虞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系用1260~1310℃高温烧制而成。瓷胎烧结良好,质地细密,吸水率低,胎釉结合紧密,釉层透明,已完全具备了瓷器的各种条件。由原始瓷发展到成熟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此走进了建章立制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