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01

第1章 绪论

近代科学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欧。但早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都在为科学大厦的形成进行探索,都为现代科学的诞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也具有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但是,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诞生。中国科学近代化源于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或者说肇始于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进入中国大地开始的我国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而中国近现代科学事业的真正发展则主要是在20世纪。

19世纪的欧洲,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传统的古典教育受到了现代教育的冲击,科学教育开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1860年,法国、瑞士将科学教育引入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在英国着名学者赫胥黎(T·Huxley)和斯宾塞(J·Spencer)的积极倡导下,科学课程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新式学堂的数量迅速增加,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初步形成,科学教育运动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20世纪,世界科学教育不断改革,获得了巨大的进展,科学教育已占据了教育的核心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经历着新的浪潮,综合科学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到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受到世界科学课程改革浪潮的影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改革也在推进。1987年东北师大附中和其他几所学校率先进行实验。同时期,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成立了综合理科研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并编写了实验教材《理科》,于1988年在上海市第一中学、时代中学、新场中学进行实验;1988年,浙江省开始进行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1993年9月,由浙江省自编的《自然科学》在浙江省所属的初中全面试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2002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课程的实施迅速遍布全国,成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为了满足综合科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科学教育专业,并已招收了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和教育硕士。当前,国内有关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教材虽然有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但都是本科生教材,专门为教育硕士编写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教材目前还是空白。再加上当前指导教育硕士的导师大部分是学科研究的教师,对科学缺乏综合的了解,经常以单一学科教学的方式对科学专业教育硕士进行指导与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由此,为教育硕士编写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教材显得十分迫切。

本书立足于教育硕士的培养,力求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特色、立足本土行动,根据全面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观、科学教学能力和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等目标,从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科学课程、科学教学及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编写,力求反映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实质,既有科学教育理念的阐发,又有课程实施的论述、建议和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等内容,课程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本书分四部分,共十一章,其中第一部分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科学课程与教学包括第3、4、5章;第三部分科学教学包括6、7、8、9、10章;第四部分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第11章。

(1)科学教育原理部分,主要论述了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解以及科学教育的新取向。本书从科学的划界、科学观的演变以及科学本质的研究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这一科学教育研究最根本的问题。

HPS教育、STS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的新取向。对这些新取向的了解与把握可帮助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教育,更有效地将科学教育研究的新观点落实于具体的科学教学之中,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课程与教学部分,首先从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发展趋势,科学课程标准以及科学教科书等方面对科学课程进行了阐释。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科学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科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从实践反思、比较和借鉴的角度,梳理了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并以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为例,剖析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地区科学课程改革试验的历史演变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其次,本部分简明而又全面地介绍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框架结构、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特点等,并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和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评价。从体系结构、基本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比较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以帮助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

再次,本部分从科学教科书编写的原则和编写体系的构建,介绍了我国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以教科书评价内容、标准及步骤分析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三套国家科学教材: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版;并对《德国综合理科》(初中版)和当前日本使用的初中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介绍。

(3)科学教学部分,对当前国外科学教学的重要议题、科学实验教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科学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介绍了当前国外科学教学的两个重要议题——概念图和概念转变教学。对国外科学教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可为我国科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指导。

科学实验教学研究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论述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并从DIS Lab、V形图、综合性实验等方面介绍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新视野。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而教学设计又以教学过程为依据,由此本部分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是科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部分从整合的原则到策略,都提出了较新的见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本部分从科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科学教学评价的方法、科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科学教学评价的工具与特征、科学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分析了科学教学评价。科学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又是科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科学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因此,本节第四部分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给予了较全面的阐释。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阐述了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科学教师可通过教历研究、教学反思和专业合作等途径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育硕士的专业化成长指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