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21

第21章 当代科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与发展趋势(6)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和课程论研究的成果被介绍进来。尤其是在国际上发展很快的STS和综合理科等综合科学课程,再加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科中心课程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抨击,给习惯于分科课程的国内科学教育界以极大的震撼。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首先发展起来的是STS课程。1985年10月,中央教科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苏州召开中国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在中国的实施问题。此后一段时间,STS课程在我国不少中学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得到了开设。与此同时,香港成功地推行了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然而STS课程一时难以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体系,而且STS课程的编制、实施等存在许多困难,所以STS课程的试验在我国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6年,在义务教育法的推动下,全国首先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体改革。改革的针对性非常强,即改变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时期,科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于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发展和综合科学课程的实践。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综合科学课程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许多课程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均主张开展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试验。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先行组织专家、教师编写了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基础》教材,共12册,并着手教学试验。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于1986年成立综合理科研究小组,“专题研究上海地区设置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组织力量编写了试验教材《理科》(1~6册),拟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理科课程纲要。1988年原国家教委确立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上海市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7~9年级的科学教育分科制与合科制并存。分科制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合科制开设理科。上海义务教育初中理科课程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少数学校进行试验。浙江省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性质的自然科学课程。浙江省的《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和《自然科学》教材于1991年秋开始试验,1993年秋季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大规模地推进初中综合科学课程试验。1997-1999年,浙江省又修订出版了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和新版教材,供全省初中学生使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课程改革成为各国政府的行为。在我国,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由于我国政府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提出了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所以,科学课程改革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铺开。其中,科学课程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初中(7~9年级)设综合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体系力图跨越学科界限,对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整合与相互渗透,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排序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从以下方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教育目标为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台湾地区的综合课程发展较晚(1998年),然而发展迅速,成为后起之秀。香港地区的实践起步最早(1971年),但直至1994年,才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浙江省科学课程改革

浙江省实施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改革在全国是领先的,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一)浙江省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

1988年5月,在原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批准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随后,浙江省成立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并成立初中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组。1989年11月,确定综合科学教科书《自然科学》的编写组成员,余自强任主编,开始教科书的编写工作。1991年3月,原国家教委肯定了浙江省《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同意进行改革实验。同年9月,浙江省初中综合《自然科学》课程在慈溪市观城、绍兴市柯桥、诸暨市三都三个试验区500多名初一学生中试用。1992年秋扩大到四个县及一些区、乡,约4万多名初一学生试用。1993年秋,浙江省全省所有初中全面推行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大规模地推进初中综合理科试验。

1.课程的特点

浙江省的综合理科试验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但从今天看来,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实施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课程目标的扩展

《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前言中提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开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分为四个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认知领域,要使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的系统的知识结构。除了具有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保护自然以及认识自身、保护自身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生态观、环境观、人口观。具体来说,指导纲要规定在认知领域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初步理解自然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了解它们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是技能和科学方法教育。技能方面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心智技能和一般动作技能。科学方法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说、数学方法等。在这一方面,指导纲要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以及一些基本测量的技能等;初步具有分析、比较、分类、概括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技意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指导纲要在这一方面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

四是思想情感方面,既要注意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要突出科学特点,着重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积极参与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

(2)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浙江省初中综合理科课程以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学科内容体系包括物质、运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条经线,并按“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的线索展开;纬线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综合地认识自然形态和自然规律——用分析的方法学习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基础知识——现代综合科学(材料、能源、环境、健康)的基础知识这样三个层面。同时,配合知识结构这条主线,构建了另外一条副线——技能与方法系列。

具体地说,第一册是综合地认识自然形态和自然现象,以常识性知识为主,安排好小学的自然常识与初中的自然科学的衔接,扩大视野,增强系统性。第二册至第四册,用分析的方法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第二册的重点是生命运动,学习生物的结构、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变异、进化等生命的基本特征以及个体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第三、第四册重点是理化运动,第三册重在常规运动、涉及的自然关系多为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第四册重在微观运动,包括分子热运动和化学运动(原子的化分与化合),涉及的自然关系多为统计关系。第五册学习综合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原料和材料、能源、生态、环境和健康等方面。与第一册相比,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第六册分A、B 两种,A 本是为准备升入普通高中和中专的学生准备的,内容是对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理、化、生知识分别予以系统整理,形成体系,以利与高中分科课程的衔接;B 本主要讲述自然科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供准备升入职高和技校或不升学的学生使用。

技能方法体系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结合知识体系来编排。第一册为基本测量,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解剖,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第二册为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和观察,观察方法的深化和归纳方法;第三、第四册为理化的实验技能训练,科学实验、分析和数学方法;第五册为科学调查,综合方法;第六册A对各种实验技能系统整理,学习演绎和科学假说;第六册B重在实际应用能力。

从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来看,浙江省编制和实施的“自然科学”课程属于第一代综合科学课程。第一代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是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虽然课程也安排了技能方法体系作为副线,并把教学目标从双基落实扩展到四个方面(增加学科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其他方面仍处于从属的地位。

(3)STS教育的渗透

STS教育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科学知识仍很重要,但不是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唯一出发点,也可以按照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相关的技术发展内容和社会相关内容。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课程渗透STS思想,涉及以下领域。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例如,讲动植物时结合讲述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和保护;讲地球和太阳系时结合航天技术的讲述;在遗传和变异部分介绍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在光学内容中介绍光导纤维……总之,在讲述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时,渗入有关的技术及成果。

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对当代人类面临的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均有专门的章节开展讨论。例如,第五册第五章就专题讲述了环境污染的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各种污染的主要来源,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的方针,突出了人类保护环境、保护自身的重要性,将培养环保意识落到实处。

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教材中共介绍了李时珍、钱学森、宋应星、袁隆平、沈括、李四光、钱三强、邓稼先、侯德榜、竺可桢等10位中国科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牛顿、法拉第、爱迪生、居里夫人等6位外国科学家,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优秀品质、研究工作的特点,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

科学的社会性质。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尽可能地联系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并安排相应的实习或调查。教材还尝试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知识,如生命的历史、能源、人类的自身保护等。

(4)实践活动的加强

由于自然科学课程打破了分科课程的封闭体系,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分科课程形式多样,特别是接触了社会和生活问题,不再停留在实验室中。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科学课程,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做实验。按教学形式分类,有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四类。自然科学课程的学生实践活动分为五类:学生实验(66个)、实习(23个)、探索与研究(31个)、实验习题(50个)、电脑模拟实验(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