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41

第41章 当代国外科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5)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各有其适合的科目和使用的情况或情境,因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科学,甚至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情境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要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当作是万能的。在此着重对几种作者认为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DO 五步教学模式

德瑞弗(R·Driver)与奥德姆(V·Oldham)提出教学需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原有的想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论;学习是概念上发生改变。他们认为教师必须使学生产生概念冲突,然后协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另有概念和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差异,进而使学生再建构自己的概念,因此,当学生被引导到看见自己的问题时,他们才会想办法去改变这种不平衡的情况。由此,德瑞弗与奥德姆在1986年提出建构主义的五阶段教学模式(constructivist teaching sequence),这是以波斯纳等人所提出概念改变模式(conceptualchange model,CCM)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教学顺序描述如下:

(1)定向:教师运用实际的活动、实际问题、教师的示范、影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学生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活动或小组讨论后提出的报告让教师与学生注意到一些学生原先就存有的想法。

(3)学生想法的重组:经过引发原有概念后,使学生觉察到自己原先概念不同于科学上的观点,因此此阶段教师必须协助学生经由澄清、建构、验证、评鉴来架构新概念,使其符合科学的观点。

(4)应用新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熟悉及新奇的情境,使学生不断重建验证其想法,增强学生新建构的想法。

(5)回顾想法的改变:学生通过个人的写作、专题研究计划等方式,比较现有概念与原有想法二者间的差距,并熟悉学习历程,审查想法改变的程度。

(二)NN 三步教学模式

密歇根大学的纳斯鲍姆(J·Nussbaum)、诺维克(N·Novick)在1982年提出了概念转变的三步教学模式:

(1)揭示和弄清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主要通过谈话法、实验法来发现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或了解他们已有的观念。

(2)引进与前科学概念相冲突的新概念。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对话,利用特殊文本等来产生认知冲突。

(3)鼓励学生对新观念进行评论,并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新的观念图式。

(三)OF 四阶段教学模式

奥斯本(R·J·Osborne)和费雷伯格(P·Freyberg)以电学为单元,运用生成学习模式发展出的准备、聚集、挑战及应用等四个阶段的建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经过教学过程不断的尝试与发展后,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此建构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持正向回应。此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1)准备阶段:教师要确定学生的观点,并加以分类,找出科学上及科学史上的观点,考虑可导致放弃旧观点的证据。

(2)聚集阶段:教师建立适当的情境,诱发学生动机的经验,然后介入,提出针对学生个人的开放式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解释并阐述学生的观点。学生则探索有关器材,思考所观察的现象,提出和要学习概念有关的问题,并加以描述和澄清自己在这概念上的观点。

(3)挑战阶段:教师协助观点的交换,确定所有的观点都被考虑到,让讨论开放地进行,必要时提供示范的步骤及科学观点的证据,接受学生对新观点暂时性的接受。学生则考虑其他同学的观点,找出其优缺点,寻找合适的证据来考虑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并比较科学观点和班上同学的观点。

(4)应用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澄清新的观点,要求利用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确定学生可用口头描述问题的解答,介入、激发并参与学生对解题的讨论,协助解答较难的问题,告诉学生何处可找到帮助。学生则利用所学概念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并告诉班上同学自己的解答,讨论、辩论个人提出的解释的优点,仔细予以评估,然后由所提解答联想到其他进一步的问题。

(四)5E 教学模式

1980年代,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BSCS)之小学科学课程亦发展出含有建构主义特性的5E 学习环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如图6‐2‐6所示。

(1)投入(engagement,E1):这时期的教学完全以模仿学习为主。以活动或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联结所知的和能做的事。

(2)探讨(exploration,E2):这时期的教学要求学生鉴定及发展目前的概念、过程和技巧的共同经验基础。学生通过合作活动来探讨概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澄清主要的概念和技能。

(3)解释(Explanation,E3):这时期要求学生能以言语表达他们对概念的了解或是向学生示范探索的技巧与行为。学生解释他们所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的过程,教师澄清学生的了解,判断新概念与知识。

(4)精致化(Elaboration,E4):这时期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概念的了解予以挑战及延伸,并向学生提供验证预期的技巧及行为的机会。激发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建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扩展知识和技能。

(5)评鉴(Evaluation,E5):这时期是鼓励学生评估自己的了解程度及能力,教师评量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进展状况。学生自评他们的知识、概念和能力,教师评鉴学生的进展。

(五)学习环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源自于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它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运用此模式时,不能改变三阶段的顺序或删除任一阶段,否则即不再是学习环教学策略。

(1)探索阶段:教师设计问题、任务或活动让学生参与,作为学习某一特定概念或相关主题的基础,也给予学生机会去呈现对该学科主题的先前知识,且使教师有机会去解释并改变学生对自然界不正确的观点,发展正确的知识。

(2)名词引介阶段:学生由探索阶段获得的资料,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并比较预期结果与探索的实际发现,藉此机会思考预期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因而达到新的理解,进而发明该课所预期的主要概念。当概念自学生的讨论中浮现时,教师才可叙述之,并进而介绍与概念相关的专有名词,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思考模式并澄清目标概念。

(3)概念应用阶段:教师提供一个新的、学生不熟悉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在第二阶段所学习的概念,使能运用于新的情境,并增加对理论与模型的理解。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概念转变教学是先从引起学生动机开始,从活动中找出学生的既有概念,再施以矛盾的情境,制造概念冲突,以实现概念转变。

思考题

1.依据诺瓦克和高文提出的概念图计分方法,设计一张概念图,并进行计分。

2.试分析概念图是如何探测出学生的原有概念的?

3.试用概念转变策略编制一个教学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与推荐读物

1.Joel J·Mintzes,James H·Wandersee & Joseph D·Novak 主编,黄台珠等译.促进理解之科学教学——人本建构取向观点[M].中国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2002.

2.Shawn M·Glynn,Russell H·Yeany & Bruce K·Britton 着,熊召弟,王美芬,段晓林,熊同鑫译.科学学习心理学[M].中国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1996.

苏雅芳.国小五年级学童“开花植物生长发育与繁殖”概念改变教学策略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台湾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2.25-28.

1 87  3.余民宁.有意义学习——概念构图之研究[M].中国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4.郑美红.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实践[M].香港:香港教育学院,2002.

5.Joel J· Mintzes, James H· Wandersee & Joseph D· Novak· Assessing ScienceUnderstanding[M].California:A Harcou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ny,1999.

6.Joseph D· Novak & D·Bob Gowin· Learning How to Lear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7.Margarita Limon & Lucia Mason· Reconsidering Conceptual Change:Issues inTheory and Practice[M].Norwell: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8.Michael R·Matthews·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M].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