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50

第50章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5)

(1)制订形成性评价计划

形成性评价的计划包括:确定收集数据的类型;确定资料的评价标准;选择数据收集的对象;确定日程安排。

(2)收集数据

根据步骤收集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目标、评价试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等相关的数据。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各类量表(如课堂环境量表等)、各类评价试题等,具体选用哪种方法主要由所需收集数据的类型决定。

(3)整理、分析和归纳数据

教师应根据评价标准整理数据,既可以分类别整理上述数据,也可以运用图表等整理数据,但必须注意到数据整体的科学性。完成数据整理后,教师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中收集到的数据与前期分析中收集到的基本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存在的问题。

(4)形成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结果,教师有必要形成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报告,并应在报告后附上相关的数据。该报告既可以作为教学设计方案修改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自己研究教学的原始数据。

报告内容可以包括:设计成果的名称、使用的范围和对象、试用的要求和过程、评价的结果、修改的意见和措施、参评者的名单和职务、评价的时间等。

2.教学设计的修改

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反思和总结。根据评价结果,如果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的方案是有效的,那么不需要修改;如果方案存在相关的问题或是无效的,那么需要修改或重新设计。

教师有时会对“教学设计方案是否需要修改”难以判断。罗伯茨·布兰登(Roberts A·Braden)认为应该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考察:教学内容是否过于陈旧?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不是无法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呈现方式较差无法被接受?是不是教学的质和量都无法促进学习?如果对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则该设计方案是合格的,不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设计;如果对这四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该产品的某些部分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或重新设计。这四个问题只是一种参考意见,不是教学设计好坏判断的标准,但这可以是教学设计者修改或重新设计的起点。

除了上述观点外,对于科学教师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分析和利用从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中获取的信息,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评价试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考察,以此作为优化教学设计方案的依据。

第三节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溶液的酸碱度和pH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和科学课程标准,制定了“溶液的酸碱度和pH”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pH概念和pH试纸”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出pH概念,提出问题“怎样测定pH”,运用探究型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pH试纸的使用,归纳pH试纸使用的正确方法;对于“测定溶液的pH”内容,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具体的设计思路是:各异质小组先测定四种溶液的pH,讨论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对于“pH的应用和意义”内容,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存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教师在阐明鱼类和水的pH关系的基础上,请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完成的、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pH研究的案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pH的应用和意义”内容。

二、前期分析

“溶液的酸碱度和pH”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五节《中和反应与pH》的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酸碱度的概念,pH试纸的正确使用以及pH的应用与意义。

该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和反应和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在工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其主要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探讨pH对鱼、农作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影响等。为后续的酸、碱和盐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已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溶液的酸碱度的测定等内容。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规范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平时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调动,学习动机易被激发。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完备的学校设施、实验条件,也有便利的社会环境。

1.教学重点

pH概念的形成

pH试纸的正确使用

2.教学难点

溶液pH的测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pH的概念

完成pH试纸的正确使用

能测量溶液的pH,分析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通过“pH的应用与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阐明pH的应用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观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必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环境保护,初步建立生态意识

初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STS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pH应用的PowerPoint ;烧杯、水、金鱼(两条)、盐酸;4人一小组,每组一套下列器材:pH试纸、试管、试管架、玻璃棒、标准比色卡、滤纸、清水、果汁、食醋、肥皂水、苏打水(Na2CO3溶液);学校操场旁小河里的水,学校中央花圃里的土壤。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

【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导入新课——“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如果改变金鱼生存的水环境,比如往水里滴加盐酸,那么金鱼将会出现怎样的反应呢?”以此激疑,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演示实验:为了使实验具有可比性,取两只装有等量水的烧杯,水来自同一水体,即这两杯水的各项指标都相同,然后取两条同样的金鱼。[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以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

师生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引起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新课教学】

阐释pH的概念

由上述讨论可知,溶液除了存在酸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酸碱性强弱程度问题。我们把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叫做酸碱度,它常用pH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pH=7的溶液呈中性,pH<7的溶液呈酸性,pH>7的溶液呈碱性。

课件演示:沿着这个方向,随着pH的减小,酸性是逐渐增强,沿着这个方向,随着pH的增大,碱性是逐渐增强的。那么,pH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pH试纸的使用

师:测定pH最简便、最常用的是利用pH试纸。出示pH试纸。pH试纸遇到酸碱度(pH)不同的溶液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那么,如何正确使用pH试纸呢?

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pH试纸使用的内容。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pH试纸的使用,(运用课前准备好的仪器:pH试纸、试管、玻璃棒、标准比色卡)把玻璃棒直接伸入试剂瓶中蘸取待测溶液,然后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看到颜色变化,再与标准比色卡作比较,与哪一种颜色相近,读出相应的pH。

师:这位同学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师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pH试纸。

归纳:(课件演示)pH试纸的正确使用。先用试管取少量的待测溶液,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沾湿pH试纸,观察pH试纸的颜色,然后把pH试纸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作对照,根据颜色接近程度,读出待测溶液的pH。

测定溶液的pH

师:同学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溶液,它们的酸碱度是不同的。

各小组用本组的实验器材(两支试管、试管架、一根玻璃棒、一杯清水、几张滤纸、pH试纸),测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种溶液——果汁、食醋、肥皂水、苏打水(Na2CO3溶液)的pH,测得的pH填入表格。

在学生测量溶液的pH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投影:随机抽取一组数据,比较四种溶液的pH,并提出问题:哪些溶液呈酸性?哪种溶液的酸性最强?哪些溶液呈碱性?哪种溶液的碱性最强?

投影:两组pH有所不同的数据。

提出问题:引起pH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师生讨论后,引起数据不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pH试纸的使用尽管比较方便,但精确度不高。如果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需要精确测量溶液的pH,那就需要用到pH计(或叫酸度计)。投影:介绍不同形状的pH计,并指出它们都可以精确地测量溶液的pH。

那么,在刚才的测量中除了使用pH试纸时的精确度不高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如:用玻璃棒蘸取另一种溶液之前,玻璃棒擦干了吗?如果没有擦干,将会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测出的pH是偏大还是偏小呢?

等等。

归纳引起测量结果不同的可能原因。

pH的应用及其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开始做的金鱼实验,并测量引起金鱼死亡的那杯水的pH,学生观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实物投影)。

提出问题:鱼类与水的pH到底是什么关系?

课件:“鱼类与水的pH”的片段。

鱼类与水的pH

水的pH鱼类与水的pH关系

6~9.5忍受力的范围 7.5~8.5适宜生长<7鱼类停止活动,摄食量降低,并出现浮头5.0以下或 10.8以上 对鱼类有害或致死浓度 归纳:水的酸性过强、碱性过强都会引起鱼的死亡,由此可见,水的pH的确严重影响着鱼类的生命活动。防止水的酸化或碱化,对人类生活而言,意义极其重大。

课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了以下八个主题:人体各组织的pH和pH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pH与皮肤、pH与头发、pH与食物;pH与环境——酸雨问题;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pH;花卉生长与土壤的pH;pH与土壤改良;水的pH和鱼类;pH与水污染的检测和治理。交流和展示上述八个主题。

【小结】

在学生阐述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形成性练习】

学校操场旁的小河里常有鱼死亡,请同学测定小河里的水(课前已准备好)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测定学校中央花圃土壤的pH(课前已准备好),这样的土壤适宜选种哪些花卉?

2.教学过程流程图

符号说明:

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

学生进行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思考题

1.中学科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学设计?如何正确认识教学设计?

2.中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参考文献与推荐读物

1.蔡铁权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P·L·Smith, T·J·Ragan·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ition)[M].Hoboken:JohnWiley & Sons,2005.

5.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James D, Russell, Sharon E, Smaldino·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8th edition)[M].New Jersey:PearsonEducation,2005.

6.Walter Dick, Lou Carey,James O·Carey·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6th edition)[M].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