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63

第63章 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4)

经过对教学活动自觉的反思,形成专业发展的小循环之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信念等发生变化,链接在一起的许多小循环会最后使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产生变化,趋于完善,最终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一些困难,所以还需要支持系统的支持。这样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型。

三、专业合作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孤寂”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最频繁的两类人就是“学生”与“同事”,但“教师须长期与一群年龄固定,而且注定越离越远的下一代一起工作”,而且由于教室封闭的特性,所以大多数教师和同事之间分享专业观念的途径又极为稀缺,教师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寂寞的职业。教师只要紧闭自己的教室,不同课堂之外的文化沟通就不可能变革自己的实践,实现自己的成长。

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个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一起共同生活及工作。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科学教师,需要采取专业合作的方法,使所有的科学教师认识他们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自己的职责,通过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最终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合作内涵

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合作研究是在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国外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合作研究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鲍文斯(J·Bauwens)和胡卡德(J·Hourcade)为代表的合作授课理论与实践。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当前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彼此各自为战的状况提出的,提倡两名或多名教师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协作,共同授课。

另外,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肯塔基大学嘎斯基(R·T·Cuskey)博士和斯莱文(R·E·Slavin)教授也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协同工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也从课堂互动分析的角度入手,提出师师互动是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的观念,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是校内合作中最普遍也最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而且这种合作往往也比较有效。一方面因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容易沟通,在很多问题上较易达成一致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案如何设计,什么样的内容、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之间一起去研讨。而教师要想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他/她就必须学会去尊重他人的经验和建议,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与经验,由此,他/她就会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师专业合作是指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之间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彼此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智能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科研等领域通过协调形成的联合行动。由教师专业合作的概念我们可以分析教师专业合作的内涵:

(1)教师合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合作强调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3)教师专业合作强调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同一性。在教师专业合作中,在实现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个人目标基础上实现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教师共同利益获得的同时就意味着教师个人利益的满足。

(二)教师专业合作的模式及内容

教师专业合作模式即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目前初见成效的一些模式为:

1.教师成长共同体

教师成长共同体是教师为了促进自己和群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彼此之间经常在合作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体,其实质就是一种交流和互动的团体。它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其出发点是利用恰当的智慧活动将教师纳入和谐的合作情境中,构成人与人在课堂中交流和互动的团体。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两个支点:一是作为信息提供者,能随时随地提供资源链接;二是作为通信交流平台,为那些有着同样兴趣、带着相似问题的教师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做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师徒结对

各级各类学校应对处于职业适应期、职业熟练期、职业成熟期、职业发展期的各类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和组合,按照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规律,以自愿为原则,结成师徒关系。

达到“师徒结对、齐头并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辅’‘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2)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团体合作、经验分享等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个人主义的倾向,而且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各不相同,教师间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也相去甚远。加强教师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经验分享,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般的,同伴互助的操作程序分成如下几个部分。

明确目标

作为学校的领导人,有义务向教师们说明同伴互助的目的与意义、同伴互助的具体项目、参与者的职责与权利,必要时还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以有利于同伴互助活动的正常运行。简言之,要让所有的参与者明白同伴互助对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这是保证教师主动参与的前提。

选择伙伴

教师同伴小组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基于完全自愿的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爱好来挑选合作伙伴,组成互助小组,任何人不得强迫或者干预。一般而言,同伴互助小组的成员以三四人为宜。具体组合时要考虑性别、年龄、学术修养、工作时间、社会资源、性格态度等方面的配合。

制定条约

在同伴互助小组中有必要制定一个书面的合作条约,这样可以使参与者对整个互助的过程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一份合约至少要包括下述内容:明确职责,每星期用于同伴互助的工作时间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

确定主题

每个同伴互助小组都有自己特定的问题与需要,关注的主题与领域也各不相同,学校行政一般不予干涉,而完全由同伴互助小组自身确定。主题或领域确定后,还要指定一个详细的操作方案,并保证这个方案的有效实施。

总结评估

当一个项目完成后,同伴教师一起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不足,归纳并抽象出成功的经验,完善操作方案为下一循环的互助活动提供参考。

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