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69500000004

第4章 教师学习的理论基础(2)

学习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学习的需要常常直接来自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学习所追求的已不再是系统的一般的知识技能,他们学习的内容指向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教师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当前工作问题具有关联性,教师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很多问题是很难预见的,并且问题的产生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决定了教师的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用传统的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完成,决定了教师的学习离不开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的师本学习。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也称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学习。自主学习是人类一般行为调节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其理论基础来自关于一般行为自我调节的假设。

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认知自主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而不是仅由外界环境所塑造的,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人类功能是主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动态相互作用的产物。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在班杜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认知的自主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主学习过程涉及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并受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或作用,克服了对自我调节学习理解的偏颇,对自主学习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一 自主学习的本质

班杜拉认为,个体具备自我调节机制,这使个体有可能作出自我导向的改变,并且有能力影响自己的行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基于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和行为现实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齐莫曼认为,当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理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和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达到熟练程度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和控制是适时而有效率的,对学习行为和结果是有意识的,并且对学习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敏感而有应变能力的。

二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1.班杜拉的三元学习论

班杜拉强调自我调节不仅仅是由个人的过程所决定的,这些过程还受到环境和行为事件的影响,而“行为是自我过程以及外部影响源的产物”。所以自我调节受个人(person,P)、行为(behavior,B)和环境(environment,E)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个人(自我)、行为和环境三者是交互影响并互为因果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

认为,人的学习不仅仅是外界环境刺激的产物,同时也决定于主体对它的把握。这里的主体因素包括人的生物、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属性和能力。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2.自主学习的三维模型

齐莫曼在班杜拉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自我调节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维的自我调节模型,近年又不断完善了这一模型。

齐莫曼认为自我调节主要涉及自我、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社会认知的自主学习模式中,个人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学习目标、情感等,其中又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

与自主学习有关的行为反应有三种类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自我观察是对自身行为注意,了解活动在质量、速度、数量、创造性、社会性和道德性方面的表现,从而为设置现实的学习标准提供信息,为评价行为提供信息。自我判断是将观察到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标准相比较而作出的判断和评价。自我反应是在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心体验或行为表现。

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环境结构、他人榜样、社会性援助、文字和图表、图片、公式等其他形式的符号信息都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论认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对内在学习过程作出主动控制和调节,而且能够在外部反馈的基础上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作出主动监测和调节。

3.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

齐莫曼认为,学习自我调节的内部心理过程可按发生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forethought)、行为和意志控制阶段(performance and volitionalcontrol)、自我反思阶段(self‐reflection)(见表2‐1)。计划阶段主要涉及由目标设置和策略计划构成的任务分析过程和自我动机信念两个方面。在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主要包含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过程,表现为学习策略的使用。在自我反思阶段主要涉及两种过程: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包括对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的评判、对学习结果的原因分析和基于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作出的积极或防御性的反应。

4.自主学习策略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非常重视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策略的执行为学习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自我效能的知识,这种知识又反过来决定后继策略的选择与制定。齐莫曼等通过对高中生的访谈调查,总结出14种比较具体的自主学习策略(见表2‐2)。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在三维模式的基础上来解释,它们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个人机能、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环境的自我调节。如目标设置与步骤安排、组织与转换、练习与记忆是为了提高个人的调节水平,自我评价和自我奖励则在于提高其行为水平,而安排环境、寻求信息与求助是为了优化当前的学习环境。

1.自我评价

对自我工作质量以及进展的评价,如:“为保证质量,我要检查自己的作业。”

2.组织与转换

为提高学习效果对学习材料进行内部或外部的重新调整。

3.目标制定与安排

制定学习目标或子目标,并对与这些目标有关的步骤、时间及操作行为作出安排。

4.寻求信息

主动寻求与完成作业有关的信息。

5.保持记录与监控

努力记录事件或结果,如:“记录班级讨论”,“把错的单词列成一张表。”

6.环境安排

努力选择或安排物质环境以使学习更易进行。

7.自我奖励

对成功或失败进行自我奖励或惩罚。

8.复述与记忆

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实践去记忆材料,如:“我抄写公式直到记住它为止。”

9-10.寻求社会帮助

努力从同学(9)、教师(10)及成人(11)那里寻求帮助。

12-14.复习记录

为准备下次考试重温笔记(12)、考题(13)或课本(14)。

三 社会认知的自主学习理论对教师学习的启示

(一)倡导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运用自主学习的思想讨论教师的学习过程和专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倡导自主学习观念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发展特征

教师劳动本身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性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从进入职业准备就开始的,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而逐步形成从事教师劳动所必需的专业素质和工作中的自组织自适应水平,在教师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感、知识和能力方面适应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化专业意识、提高专业素质,从而产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专业素质并逐步地实现自我完善。

2.自主学习观念强调了教师发展目标的改变,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的特点

人的自我调节系统被看成人格的核心,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仅仅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不能保证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去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没有哪一种教育的制度能够提供给教师从教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即便就是在他们毕业后的5年内。因此,促进自主学习成为终身教育,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必需的、固有的目标。

3.自主学习观念有助于转变消极等待的教师发展观

在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中,人们往往注意到“新手”和“专家”之间的差异,并认为经验是导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出现差异的原因。这种发展观的问题在于并没有把教师看成一个能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的主体,而只是认为他们消极接受环境的影响。只有教师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教师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任何职业都要求的两个要素——才能够得以实行,自主是自主学习过程内在的固有特征。如果学习过程是受他人计划和组织的,那么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就不可能是自主或有责任感的。

4.自主学习观念比教学反思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多方面、多样性的要求

教学反思和自主学习都强调教师在自身发展中的能动性,但教师自主学习的观念比教学反思的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自主学习涉及从目标设定到执行计划和控制,到自我评价反思的活动全过程;强调目标导向、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多种内部心理过程与活动和发展结果的交互作用。自主学习包括教学反思活动,或者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现着比教学反思更为复杂的反思活动,它是多样的元认知和情感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师自主学习的观念更好地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多层面、多要求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二)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途径

根据社会认知的自主学习理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动机的作用。因此,要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选择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协助他们分析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强化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意识和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能够自己设置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因此,只有具有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才能保证教师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3.关注教师学习策略,促进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自主学习最终要表现为外部行为,因而自主学习策略和方式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划分,可以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认知调控策略和环境建构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认知调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评价和反馈;环境建构是指保持适当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条件。教师的自主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合作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等都是适合教师的自主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掌握并自觉使用学习策略,并根据学习需要尝试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4.为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生它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的建构。教师的自主学习不仅不排除与他人的合作,而且更应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寻求他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导。因此,教师所在的学校和组织应为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最大的环境支持。为此,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形成教师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组织氛围,为教师提供互相对话、互相观摩、互相交流的活动和时间,通过教师间知识、经验、计划、资源的分享,促进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学习的改善和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