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建筑节能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读本
18670400000029

第29章 工程建设管理岗位职业道德建设(1)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工程建设专业管理岗位人员,是服务于建设各行业施工生产第一线,从事现场施工生产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管理者。他们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管理实践经验,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我们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工程建设专业管理岗位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 职业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的:本节通过对职业含义、职业演变、职业特征的分别论述,使学员懂得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合法工作,了解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以及职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的含义

所谓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和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合法的工作。它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特定的社会活动,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社会生产复杂化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职业的出现,表明生产、服务行业的分工更为合理,劳动组织及生产、服务的过程更为规范,自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快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劳动者从事不同种类的社会劳动,并承担着相应的职责。所谓农民职业,是指农业劳动者在田间从事着的农产品的生产劳动,并肩负着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粮食之重任的职业;所谓工人职业,是指工业劳动者在工厂、工地、矿山等场所从事工业产品和社会服务等生产劳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财富的职业;所谓教师职业,是指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讲台为阵地,从事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提高全人类科学文化素质的光荣使命的职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寻找一种或几种生产劳动,通过从事这些生产劳动,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就个人而言,职业劳动不仅是人们获取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是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造福他人和社会,成就个人终身事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的演变

职业是从社会分工开始产生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过程只是简单的自然分工,没有形成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专门的职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出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业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业的产生。由此,人类社会便出现了最初的职业,即农民、牧民、工匠与商人等。

职业产生之后,总是在不断地分化与演变。导致职业分化与演变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观职业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改变社会分工体系,社会分工体系的变化又直接促使职业的分化与演变。在当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已十分明显地改变着职业的构成,特别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现代职业的内容不断更新,对从业者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新职业产生并迅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的内涵发生了改变或转化,另一些过时的职业开始衰落甚至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采用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传统职业数量在下降,从业人员总量和比例减少,而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文明职业相继产生。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使职业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的进步导致未来职业最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单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越来越少,脑力劳动在职业中含量越来越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已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劳动形态。

当代的职业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我国的现有职业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划分原则,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国家相关部、委、局颁布并实施的《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职业工种分类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它代表了国家标准。根据这部职业分类大典的分类标准,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四个层次:大类(8个)、中类(66个)、小类(413个)、细类(1838个)。细类为最小类别,亦即职业。其中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这部大典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职业分类情况。

三、职业的特征

根据职业产生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社会性

职业是劳动者进行的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生产劳动。职业的基本内涵就是劳动。农民种地、工人生产、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医生给病人治病、教师教书育人,都是劳动,均属于不同的职业。正是这各不相同的职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也正是人们在不同职业岗位上的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创造了财富和文明,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但那种纯粹自给自足、基本上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个别劳动在现代社会一般不看作是一种职业。

(二)专业性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职业都体现着高新技术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术与技能,以提高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社会职业的专业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重要趋势和时代特征,这种趋势也必将导致社会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三)差异性

社会本身的多种分工,形成了种类繁多职业。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社会责任不同(如不同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职业层次不同(如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等)、工作环境的不同(如室内、野外、高空、水下等)、工作对象不同(如人、财、物的管理等)、工作方式不同(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乃至报酬高低的不同。但最本质的一点是:各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四)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社会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分工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维系生存并得以发展的基础,社会越进步,社会分工就越细。这种分工,要求劳动者相对稳定,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各个职业门类的知识,同时,各种职业本身才有可能不断发展。某种职业的专业程度越高,越是要求稳定。说一个人有无职业,主要看他是否从事某种相对稳定的工作;反过来说,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不能说这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

(五)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工作是有偿的,即要凭借自己的工作获得经济收入。劳动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一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或者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一定的收入。工人生产产品得到的报酬是工资,农民劳动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可以去市场换回货币,这也是报酬。显然,职业已成为一个人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家庭衣食住行的经济基础。父母培育子女和保姆抚育幼儿,虽然都是劳动,但前者不是职业,而是义务、是责任,当然同时也是权利。而后者则属于职业,其标志表现为保姆要领取一定的报酬。由此可见,有经济收入,是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这种经济收入,劳动者本身及其家庭,才能有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来源和条件。

第二节 建设职业的社会责任

学习目的:本节主要介绍建设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职业的种类和特点,并从建设职业的社会责任和建设行业特点,提出“立业”和“创业”的要求,使学员在择业、立业和创业过程中勇于面对,有所作为,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

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人们正确认识本行业和本职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而建立起来的。自觉尊重社会分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业”、“爱业”。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建设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担负的职业责任。

一、建设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说的建设职业,是指从事为全社会所有成员设计与建造生活、生产所必需的房屋和公用设施的各种活动。建设职业都分布在哪些行业之中呢?浙江省建设厅对建设事业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作“两规、三建、五业”。即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市政公用行业、风景名胜行业。人们一切生活、生产所必需的四大要素——衣、食、住、行,我们建设职业就为主完成了一半,即房屋与道路建设(包括城乡公用设施),特别是房屋建设。

人类自从脱离了穴居山洞和架木为巢的生活,就开始了住宅的建造,至今我们建设事业的每日每时地为人民建设房屋和公用设施。这些房屋的建成,使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城乡公用设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建设事业还必将履行这种神圣的职业责任。

(一)建设职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靠建筑业提供现代大生产物质基础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建设事业既为人民群众建造生存所必需的住房,又为人民的健康、教育和生活建造了医院、学校、体育馆、文化馆、影剧院、商店等公用房屋;既为各类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厂房、仓库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又为农业、交通运输业兴修水库、建造公路、铁路、桥梁,以及沿海港口。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建设职工长年累月,南征北战,栉风沐雨,斗烈日、战严寒,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事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必然更加繁重。

(二)建设职业为社会创造新价值,增加国民收入

以浙江省建筑业的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建筑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变革生产方式等,取得了连年快速发展的好成绩。至2009年,浙江省建筑业完成的产值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利税连续10年全国第一,其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有较高程度的增长。全省建筑业和房地产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1%以上;地税收入占全省的地税收入30%以上,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建设职业容纳大量人员就业

建筑业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以其固有的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特点,可以安排大量人员就业,成为进城农民务工的主要选择之一。目前,浙江省共有建筑施工业企业5700多家,其中,特级企业40家,一级企业487家,二级企业1576余家,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400万人。其中约80%是建筑农民工,他们为浙江省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筑业为广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发挥出重要作用。

(四)建设职业可以带动许多行业的发展

建筑产品一般都是体积大、用料多、所需的建筑材料有200多种。据统计,建筑业每年所消耗的“三大材”,各占其总消费量的比例是:钢材20%、木材10%、水泥70%。所以,建筑业的振兴就必能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轻工、仪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数学、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美学、社会学等与建筑业相关的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五)建设职业也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建筑物也是一种艺术,是环境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统一。历史留下来的优美建筑物,以其丰富多彩的姿态,向人们展现出各个时代的风貌,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江南园林、上海浦东楼宇等。优美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还可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如: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金字塔,人们就知道那是埃及;一出现凯旋门,就知道那是法国;一出现庄严雄伟的天安门或气势磅礴的长城,那就是伟大的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