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18670900000105

第105章 2007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真题解析(1)

西医综合真题解析

第Ⅰ 部分 必答题(1-150小题,每小题1.6分,共240分)

一、A 型题:1~10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受神经系统控制

B.通过特殊化学物质实现

C.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D.反应比神经调节缓慢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为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

2.与低常期相对应的动作电位时相是

A.锋电位升支

B.锋电位降支

C.正后电位

D.负后电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为动作电位与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各时相的相对应关系。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4 个时期。

3.下列关于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有开放状态

B.都有关闭状态

C.都有激活状态

D.都有失活状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为电压门控性Na+通道与电压门控性K+通道特点。电压门控性Na+通道有关闭、开放和失活三种状态。而电压门控性K+通道只有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电压门控性Na+通道与电压门控性K+通道的区别是有无失活状态。

4.血凝块回缩的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

B.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C.血小板发生收缩

D.纤维蛋白发生收缩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血液凝固的掌握。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小板含有收缩蛋白A 和M,其作用类似于肌原纤维中的肌纤蛋白和肌凝蛋白,具有ATP 酶的活性,在Ca2+的参与下可发生收缩。当血凝块形成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当伪足中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凝块回缩,挤出血清,并使血凝块缩小变硬。

5.心肌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其主要原因是

A.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B.肌节的初长度增加

C.横桥联结的数目增多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为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的三大因素。当人们在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排出量可成倍增加,而此时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一定增大,甚至可能减小。即此时心脏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变化并不主要依赖于前、后负荷的改变,机体可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适应不同代谢水平的需要。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脏泵血功能的这种调节是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因素改变而实现的,故称等长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包括兴奋时胞浆中的钙离子浓度、横桥与肌纤蛋白联结体的数量、横桥ATP 酶的活性等。

6.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它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具有自动节律性

D.呈“全或无”收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为心肌电兴奋性与心肌收缩的关系。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是可兴奋性组织的共同特性。但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因此,心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以前不可能再接受刺激产生第二次兴奋和收缩。这个特点使得心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做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活动,保证了泵血功能的完成。

7.下列选项中,肾上腺素不具有的作用是

A.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B.使心率加快

C.使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

D.使骨骼肌血管收缩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为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在该血管平滑肌上哪一种受体占优势。对以α 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如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的血管等,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以β2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如骨骼肌和肝脏等的血管,肾上腺素使之舒张。

8.下列关于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成分为水分

B.渗透压高于血浆

C.Na+浓度受醛固酮调节

D.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为汗液的理化性质及分泌调节机制。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不到1%。主要的固体成分有NaCl、KCl、尿素和乳酸等。汗腺分泌时,汗腺导管内的压力可高达250mmHg 以上,表明泌汗时汗液不是简单地从血浆滤出,而是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形成。

在渗透压方面,刚从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与血浆是等渗的。当汗液流经汗腺导管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中的NaCl 被重吸收,因此,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A、C 和D 三个备选项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9.下列因素中,能引起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是

A.CO2分压降低

B.pH 降低

C.2,3‐DPG 降低

D.温度降低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为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氧解离曲线是反映PO2与Hb 氧结合量或Hb 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影响Hb 与O2亲和力的因素有血液的pH、CO2、温度和2,3‐DPG浓度。pH 降低或PCO2升高时,Hb 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则左移。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左移。2,3‐DPG 浓度升高,Hb 对O2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10.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比O2快的主要原因是

A.原理为易化扩散

B.分压差比O2大

C.分子量比O2大

D.在血中溶解度比O2大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为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分子愈大,扩散愈慢。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如果扩散发生于气相和液相之间,则扩散速率还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称为扩散系数。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2的24 倍,而分子量仅比O2的略大,其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左右。

11.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的是

A.HCl 灌注刺激幽门部黏膜

B.肉汤灌注刺激幽门部黏膜

C.扩张刺激幽门部黏膜

D.刺激支配幽门部迷走神经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为调节促胃液素分泌的因素。促胃液素主要是由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的G 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主要经血液循环到达壁细胞,通过与膜上的促胃液素受体结合而刺激胃酸分泌。迷走神经兴奋、胃的扩张及胃内蛋白质分解产物均可刺激促胃液素的分泌。而胃内pH 下降则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因此,用HCl 灌注刺激幽门部黏膜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

12.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固醇

C.卵磷脂

D.胆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为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功能。胆盐占胆汁中固体成分的50%。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重要作用。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的胆盐可刺激胆汁的分泌,是一种重要的利胆剂。卵磷脂也具有乳化脂肪的作用,并参与混合微胶粒的形成,但不具有利胆作用。

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之一。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超过微胶粒的溶解能力时,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没有利胆作用。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当胆汁中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易于形成胆色素结石,它没有利胆作用。

13.下列关于糖类在小肠内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Na+的吸收相耦联

B.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单糖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D.果糖的吸收速率快于半乳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单糖的机制。食物中的糖类分解为单糖后才有利于被吸收。肠道中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是通过同向转运机制吸收的,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膜上有Na+泵,不断将细胞内的Na+泵至细胞间液,再进入血液,维持细胞内的低Na+浓度。在顶端膜上存在有Na+‐葡萄糖和Na+‐半乳糖同向转运体,它们分别能与Na+‐葡萄糖和Na+‐半乳糖结合,Na+依靠细胞内、外Na+浓度差进入细胞,通过释放的势能将葡萄糖和半乳糖转运入细胞,然后在基底侧膜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液,再进入血液。因此,它们的吸收是与Na+的吸收相耦联的、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耗能的主动过程。果糖则直接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肠绒毛上皮细胞,由于它不是伴随Na+同向转运,因此果糖的吸收速率比葡萄糖和半乳糖慢。因此备选项A、B 和C 叙述都是正确的。

14.如果某物质在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而在肾静脉中为零,其血浆清除率

A.等于零

B.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C.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

D.等于每分钟肾血流量

【答案】C

【分析】本题的考查要点为尿生成、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关系,以及肾小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如果血浆在流经肾脏后,肾静脉血中某一物质的浓度接近于零,则表示血浆中该物质经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后,被全部从血浆中清除,故该物质在尿中的排除量应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乘以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根据肾血浆流量和红细胞比容可以计算肾血流量。如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血流量为1200ml/min,因此D 项不正确。由于其在肾静脉中为零,A 选项也不正确。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两肾的超滤液的量,正常情况下为125ml/min。因此,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时不要求该物质在肾静脉中为零,因此B 选项也不正确。

15.剧烈运动使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为尿生成的机制以及调节尿量因素。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影响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而实现的。影响尿量的因素包括肾内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反射性增强,肾交感神经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引起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因而出现尿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引起肾小球滤过增多,原尿生成增多,尿量不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都可促进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但它们都不是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16.下列因素中,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最强的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饮大量清水

【答案】B

【分析】本题的考查要点为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抗利尿激素(ADH)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来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对尿量产生明显影响。体内ADH 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有效循环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大量分泌。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致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 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ADH 释放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 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循环血量减少也可促进ADH 分泌,但与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相比,后者刺激ADH 分泌作用最强。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很小,刺激ADH 分泌的作用不大。因此A 和C 不是正确选项,D 项是抑制ADH 分泌。

17.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

A.近视

B.远视

C.散光

D.老视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为屈光不正。正常人眼看远物时,不需要调节就可看清远物,而经过调节可以看清近物。近视眼折光能力过强,看近物无需调节或仅需较小调节即可看清,而看远物时,远物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前,因而出现视物模糊。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所致。看远物时,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引起视物不清,需要进行调节,远视眼在看近物时,需经更多调节才能看清物体。因此无论看远物还是近物,远视眼都需进行调节。散光眼是由于折光面曲率异常,视远物和视近物都不清晰,不属调节问题;老视眼看远物正常,看近物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