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可采用手术治疗,如滑膜切除术、病灶清除加松质骨填充、晚期关节结核可采用关节融合或关节置换术。
2.膝关节结核。
病理:起病时以滑膜结核多见,病变发展慢,以炎性侵润和渗出为主。随病变发展侵袭至骨骼,产生边缘性骨腐蚀。骨质破坏沿软骨下潜行生长,使大块软骨板脱落形成全关节结核,后期出现脓液积聚,成为寒性脓肿,穿破后成为慢性窦道。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度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往往发病较长时间后方就诊,常在初诊时就发现全关节结核,病情发展后,肿胀明显,肌肉萎缩,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活动受限,伴有疼痛和压痛。晚期由于疼痛而有肌肉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挛缩和内、外翻畸形。常有窦道形成,合并感染。由于疼痛和畸形,患者有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诊断:根据病史和体征,X 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和边缘性骨腐蚀,严重者关节间隙消失可诊断。MRI 和关节镜可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膝关节炎症鉴别。
治疗:①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改善全身健康状况;②早期卧床及牵引可迅速减轻症状,用皮肤牵引使关节伸直;③滑膜型结核早期关节内注射链霉素,每次1g,每周1~2次,约12周,如无效,应早期手术;④手术疗法。
十、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1.骨关节炎。
病因: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以及骨质增生称骨关节炎。
病理:关节软骨局部软化,糜烂,导致软骨下骨外露。随后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的改变,变为骨小梁破坏吸收,周围成骨反应,出现滑膜炎症,关节囊纤维变性和增厚,周围肌肉保护性痉挛。
临床表现:受累关节疼痛,常于晨间发生,稍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因关节摩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状是受累关节活动不灵便,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感觉关节僵硬,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才感到自如。检查受累关节可有轻度肿胀,活动关节时有摩擦声或喀喇声,病情发展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诊断:辅助检查X 线平片一般有典型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变及骨赘形成、关节周围骨内囊状改变等。在脊柱除上述改变外,如髓核突出至上下椎体内形成软骨下结节,即所谓许莫结节。CT 和MRI 检查能清晰显关节病变,如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增厚钙化等,对骨关节炎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目的是缓解或解除症状,延缓关节退变,最大限度保持或恢复日常生活。包括适度锻炼、局部理疗等非药物治疗,活血化瘀中草药、非甾体消炎药、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等药物治疗。早中期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关节清理手术。晚期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2.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病变进展缓慢,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脊椎的关节及临近的韧带,最后造成骨性强直或(和)畸形。也可侵犯躯干的大关节。好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家族史,父系较多。
病理:表现为附着点炎症,病变部位主要见于滑膜和关节囊、肌腱、韧带的骨附着点,虹膜和主动脉根也可出现炎症。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常为腰骶痛或不适、晨僵等。也可表现为臀部、腹股沟酸痛或不适,症状可向下肢放射,类似坐骨神经痛。少数患者可以颈、胸痛为首发表现。症状在静止、休息时反而加重,活动后可以缓解。夜间腰痛可影响睡眠。
体征有骶髂关节、髂嵴、耻骨联合等骨盆突起部位压痛,典型的体态是胸椎后突,完全骨性强直,头部前伸。
辅助检查:HLA‐B27阳性率很高,X线特征性表现是骶髂关节病变和椎间隙边缘处的骨桥样韧带骨赘。脊柱早期X 线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椎小关节及椎体骨小梁脱钙。相邻椎体连合,形成椎体间骨桥,在X 线上可见形似竹节,故称为“竹节样脊柱”。
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治疗原则:早期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畸形为主,如使用NSAIDs,鼓励功能锻炼,同时注意睡眠姿势,必要时卧石膏床以预防腰背及髋部形成屈曲畸形。严重畸形影响生活者可行截骨矫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3.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病理:类风湿关节炎最先累及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充血、水肿、增生,淋巴细胞及多核粒细胞浸润。晚期关节软骨广泛破坏,软骨下骨质暴露,形成反应性新骨,最终导致关节骨性强直。
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肉同时受累。
临床表现:①晨僵现象与关节僵硬;②关节肿胀或疼痛:常为对称性,近侧指间关节常见;③全身表现为:低热、乏力、消瘦、贫血、脾大等,症状明显时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五大炎症表现;④关节周围病变:类风湿皮下结节,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及肌无力,骨受累。
诊断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 ≥ 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 ≥ 6周);③腕、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肿胀( ≥ 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胀( ≥ 6周)⑤ 类风湿结节;⑥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 32),有20%的类风湿因子化验是阴性的;⑦ X 线片显示手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具备4 条或4 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鉴别诊断: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鉴别。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综合治疗为宜。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期可适当活动。注意饮食营养,积极治疗慢性感染,及时清除感染病灶。
(2)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非甾体类及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免疫抑制剂。
(3)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延缓病情发展,矫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常用手术方法有:
滑膜切除术、关节成形术或全关节置换术。
十一、运动系统常见畸形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1.先天性肌斜颈。
病因和病理: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畸形。可能由臀位产、产伤及牵拉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引起。
临床表现:婴儿一侧胸锁乳突肌部位指头大小肿块,渐变硬,半年左右消退。但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牵拉枕部偏向患侧,面部不对称。
诊断:患儿胸锁乳突肌呈条索状挛缩,头部偏斜。
处理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显着。新生儿确诊后可手法治疗,1岁以上患儿可行手术治疗。
2.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病因和病理:由于髋臼、股骨近端和关节囊等均存在发育上缺陷而导致关节不稳定,发展为髋关节脱位。遗传因素、宫内因素均可引起。随患儿年龄增长,可分为站立前期和脱位期。
临床表现和诊断:站立前期有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会阴部增宽,髋关节活动少且受限,肢体短缩,牵拉下肢有弹响时应怀疑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屈曲外展试验、Allis 征、弹入弹出试验可协助诊断,B 超可见股骨头在髋臼外,X 线可见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或脱位。脱位期可见患儿跛行或鸭步态,Trendelenburg 征阳性。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1岁以内患儿可使用带蹬吊带法,3岁以上患儿应采用手术治疗。
3.脊柱侧突。是指脊柱向侧方弯曲,应用Cobb 法测量站立正位X 线片的脊柱侧方弯曲大于10°者为脊柱侧凸。根据支持组织有无异常,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脊柱侧凸,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
病因: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病因,非结构性者可由姿势不良、癔症、脊椎疾病、关节挛缩等引起,结构性为特发性病因不明者、先天性、神经肌传导通路病变、神经纤维瘤病、间叶组织异常、骨软骨营养不良、代谢性障碍、胸部创伤瘢痕等引起。
病理:侧凸凹侧椎体楔形变,并出现旋转、椎间隙变窄、小肌肉挛缩、肋间隙变窄、胸廓严重畸形、肺受压变形。
临床表现:身高不及同龄人,双肩不等高,胸廓不对称。重者可见剃刀背畸形。
诊断:疑有脊柱侧凸者应摄X 线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仰卧位左右最大弯曲位片、去旋转片,并测量Cobb 角和椎体旋转角度,明确脊柱侧凸的程度。
治疗原则:治疗前还需通过观察第二性征和骨龄测定等方法评估患者成熟度。治疗目的是矫正畸形,获得稳定和维持平衡,方法有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
十二、骨肿瘤
(一)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1.骨肿瘤分类。①原发性骨肿瘤;②转移性骨肿瘤;③骨肿瘤样病变。
2.发病情况。发病率低(1/10万),良性较多,少儿较多,干骺端较多。
3.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①自觉症状:疼痛;②局部体征:肿块边界、皮肤温度、血管怒张;③全身情况:消瘦、贫血、恶病质;④病程长短:病程、肿块生长速度、是否转移。
X 线反映骨肿瘤的基本病变,CT 反映病损的断层结构,MRI 反映软组织累及范围,ECT(99m 锝)反映病损范围及骨转移。Codman 三角和日光射线均为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骨肿瘤刺激骨膜是阶段性,使骨膜阶段性形成板层状新骨,在X 片上表现为葱皮样改变。
4.外科分期。骨肿瘤采用的是GTM 外科分级系统。①分级- 组织学分级G0良性;G1低度恶性;G2高度恶性;②外科区域- 解剖学区域T0囊内;T1间室内;T2间室外;③远处转移:M0无转移;M1有转移。
5.骨肿瘤治疗概况。①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切除或刮除+植骨;②恶性肿瘤: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化疗、放疗;③潜在恶性肿瘤:刮除+灭活+植骨。
(二)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变的形态和轮廓肿瘤的结构清楚。瘤区形状规则。与正常骨界线清楚。
肿瘤内部结构不清楚。瘤区形状不规则且边缘模糊。与正常骨界线不清。
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犯邻近正常组织,仅压迫使之变形和移位。发展迅速,易侵犯邻近正常组织和器官。
骨皮质完整性肿瘤长大常使骨皮质变薄,但仍保持其完整性。大多数早期即有不规则破坏和骨质缺损。
无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可有轻度骨膜反应,但无三角型骨膜反应。
多有骨膜反应。有三角型骨膜反应及日光样照射。转移瘤无骨膜反应。
周围软组织不受侵犯
常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软组织内可有瘤骨。
无转移有转移
治疗原则: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或刮除为主,恶性或交界性肿瘤治疗应以外科分期为指导,手术治疗应尽量达到切除肿瘤又可保全肢体,采用综合治疗。
(三)常见的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骨肉瘤治疗的进展概况1.骨软骨瘤。
发病情况:多见于年轻人,干骺端多见,单发称外生骨疣,多发称骨软骨瘤病。
临床表现:可长期无症状,恶变时可出现疼痛、肿胀。
影像学特点:X 线见骨性突起,皮质相连,表面见软骨帽。恶变时可见骨质破坏,钙化不规则。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触及肿块结合X 线表现可诊断。
治疗原则:有症状或疑恶变者应切除,应切除骨性基底、软骨帽、纤维膜(滑囊)三部分以防复发。
预后:发育停止瘤生长停止,1%可恶变。
2.骨巨细胞瘤。
发病情况:好发于20~40岁,女性略多,好发于长骨骨端和椎体。
临床表现:疼痛和肿胀,与病情发展相关。
影像学特点:典型X 线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肥皂泡样的改变。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改变。
诊断:典型的X 线征象,穿刺活检可确诊。
鉴别诊断:应与非骨化性纤维瘤、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等鉴别。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为主,切除应彻底,否则易复发。细胞分级高者应广泛或根治切除。
化疗无效,可放疗。
预后:易复发,可恶变。
3.骨肉瘤。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少年干骺端。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局部持续疼痛,可伴局部肿块,皮温升高,全身恶病质,病理骨折。
影像学特点:X 线表现可见成骨性、溶骨性或混合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明显,可见典型的Codman 三角和日光射线形态。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升高,治疗后可降低,复发时升高。
诊断:出现临床症状和典型X 线表现,穿刺活检可确诊。
鉴别诊断:与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等其他骨肿瘤鉴别。治疗原则:骨肉瘤肺转移率高,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术前大剂量化疗,根治手术,术后大剂量化疗,及转移灶切除。
预后:骨肉瘤5年存活率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