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43

第43章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3)

会场外,山城市民站在蒙蒙细雨中,“几千双眼睛望着中苏友协的大门”,有的还挤进了会场。据当时出席这次酒会并亲睹了这一切情景的侯外庐回忆说,毛泽东与会总共一小时左右,在会场内外众多的政治家和老百姓中间,真正是万众瞩目的领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会场上,陈诚和陈立夫没有人理,尴尬极了。蒋介石不能容忍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他的权力中心所在地,第二天他把邵力子找去大骂了一顿。

三进“特园”拜“神交”

“特园”是鲜特生的公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因为民主人士常常聚会此处,被董老(必武)誉为“民主之家”。

当时,张澜正住在这里。毛泽东与张澜素未谋面,但知他过去领导四川保路运动,今日领导民主同盟,非常敬佩。张澜在“五四”时期就听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介绍过毛泽东的情况,今日见毛泽东为了制止内战,来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之“大智、大勇、大仁”,也是十分敬佩的。当他们在九龙坡机场第一次见面时,就不约而同的互称:“神交已久”。

八月三十日下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首次前往“特园”拜会张澜。毛泽东首先转达了朱德(早年是张澜的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转达了吴玉章对好友的问候。在张澜卧室里,他们促膝长谈,坦率地交换了对当前时局的看法,张澜对毛泽东说:蒋介石在摆鸿门宴,他不讲信义。这次邀请你来谈判,也讲“民主”,是演的假戏啊!毛泽东风趣地回答说: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演,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这场戏也就有价值了。接着毛泽东还向张澜详细解释了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实施的六项紧急措施。张澜说:“很公道!蒋介石要是良知未泯,就应当采纳施行。看起来,这场戏倒是有看头。”

九月二日中午,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的名义,在“特园”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沈钧儒、黄炎培、罗隆基等出席作陪。毛泽东二进“特园”,高兴地对主人说:

“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来了。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家’。”宴毕,“特园”主人鲜特生请毛泽东题词留念。毛泽东当即挥毫写下了四个刚劲的大字:“光明在望”。

九月十五日下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特园”同张澜会晤,详细介绍了国共谈判的近况,说明国民党以所谓“政令军令统一”,不承认解放区,限制人民军队,致使谈判陷于僵局。国民党还借此谈判时机,在美国的帮助下大量运兵各地,准备内战,张澜听后对毛泽东说:“国民党丧尽民心,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给你们,你们当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好为中国保存一些净土!”张澜向毛泽东建议,由他给国共双方领袖写一封公开信,把一些问题摊开在全国人民面前。毛泽东采纳了这个建议,连连称赞张澜“老成谋国”。三日后,张澜给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公开信见报。

山城和词《沁园春》

早在一九二六年在广州时,柳亚子与毛泽东即为至交。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毛泽东致信柳亚子说:“广州别后,十八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倒,不审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抵达重庆的第三天,毛泽东在“桂园”宴请故旧,老友重逢,柳亚子兴奋地流出了热泪,并即席赋诗《赠毛润之老友》: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笔昆仑顶上头。”

毛泽东的诗才尽人皆知,旧作颇丰。但八年抗日战争,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写了。九月三日,周谷城在“桂园”问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毛泽东:“过去你写过诗,现在还写吗?”毛泽东回答说:“近来没有那样的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了‘土匪’了。”为了回答柳亚子的赠诗,十月七日,毛泽东将他一九三六年二月写的词《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这首气魄雄浑的词,先是在山城转抄,后又在报上公开发表,山城轰动了。一时间,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大和而特和。

柳亚子的和词写道:“叹青梅酒滞,余杯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拔剑难平块垒高。”

郭沫若的和词写道:“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尽凋。堪笑甚,学狙公茅赋,四暮三朝。”

黄齐生的和词写道:“休想独裁,不宛民主,朽木之材不可雕。去你的,看人民胜利,定在今朝。”

“桃园”之中访右派

在重庆谈判期间,除了同国民党的左派人物接触外,毛泽东还数度出其不意的造访国民党上层人物中的顽固反共的右派人物。当时,有些同志不理解,毛泽东向大家解释说:国民党现在是右派当权,要解决问题,光找左派不行,他们是赞同与我们合作的,但他们不掌权。解决问题还要找右派,不能放弃和右派接触。

戴季陶是国民党中顽固反共分子,早在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后,就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进行反共活动。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毛泽东对戴季陶是很了解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写过许多文章批判戴。九月三日下午,原定去“桃园”拜访于右任的毛泽东,突然踅入同处“桃园”

中的戴府。戴季陶万没想到毛泽东会来看他,王炳南回忆说:“戴在毛主席面前局促不安,诺诺边声,好像无地自容似的。从戴府出来回头去见于右任时,正值蒋介石也去看戴季陶。二人狭路相逢。蒋问主席去哪里,主席说去见了戴季陶,蒋介石先是一怔,随后佯笑说:‘好,见见好,见见好’。”这次拜访后,据张治中回忆说:戴季陶反共坚决,思想保守,但他对毛泽东来到重庆,和对他的拜访,“表示敬重”,并对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寄予热切的期望”。戴季陶还请张治中代约时间宴请毛泽东,他在邀请信中说:“前日毛先生惠访,未得畅聆教言,深以为歉!一别二十年,一切国民所感受之苦难之解决,均系于毛先生此次之欣然惠临重庆,不可不一聚也。”九月三十日晚,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应邀出席了戴季陶的宴会。

陈立夫,国民党反共头面人物之一,C·C系的头子。对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他极力反对,认为:“与共产党谈判只会助长共产党的声势”,“对共产党问题,只有动大手术才行。”对这样一个人物,毛泽东仍不放弃接触。王炳南回忆说:“一见面,主席先以回忆往事的口气,谈起大革命前国共合作的情景;然后批评国民党背叛革命,实行反共剿共的错误政策。主席说:十年内战,共产党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而国民党剿共的结果,却同时引进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险些招致亡国的祸害,这一教训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毛主席还谈到,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的。……面对毛主席坦荡的胸怀,机敏的议论,陈立夫手忙脚乱,窘迫无以措词。他也不得不表示,要对这次国共和谈‘尽心效力’”。

红岩村里办外交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向国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对内对外政策,毛泽东利用在重庆谈判的时机,会见和拜访了许多国际知名人士和外国朋友: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苏联驻华大使贝志高、加拿大驻华大使顾德伦,以及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史奈特、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魏亚特等。

为了感谢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人民进行援助的国际友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于九月八日举行茶会,招待在重庆的各国援华救济团体人士。出席这次招待会的有美国联合援华会、英国援华会、公谊救护队、英国红十字会、美国红十字会、世界学生救济委员会、国际救济委员会等组织的负责人或代表。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毛泽东在会上致词,诚挚地感谢各国朋友八年来对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的许多援助,并希望今后在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继续给予帮助。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还会见了一些来访的外国朋友。九月十四日,是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和池田幸子;九月十九日,是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在返回延安的前夕,则是美国朋友韩丁和坦纳鲍姆。毛泽东向他们询问了许多关于美国工业、农业生产,工人、农民生活,以及劳工组织等情况。毛泽东同这两位美国朋友的友好交谈,成为他们“终生不忘的一次会见”。

在此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恐怕是在红岩村会见三位美国的青年士兵了。

他们是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总部的霍华德·海曼、爱德华·贝尔、杰克·埃德尔曼。他们一踏上中国就听说过“北方中国”的情况,现在得知毛泽东到了重庆,他们渴望见到这位“北方中国”的领袖。毛泽东非常理解这三位美国年轻士兵,九月十六日,在红岩村约见了他们。毛泽东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也向他们询问了许多关于美国的情况。在会见时,毛泽东看见他们带来了照相机,就主动提出:“你们是不是要照相?现在太阳未下山,赶快拍吧!”在红岩村办事处楼房西侧的一丛青蕉树前,毛泽东、三位美国士兵及办事处的线之光、乔冠华、龚澎、舒光彩等拍了一张合影。这是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至今还挂在红岩村纪念馆里。一九七六年海曼和贝尔率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退役军人及家属代表到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参观时,看到了这张三十二年前的照片,他们高兴地叫了起来,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