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56

第56章 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化历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在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传承方面,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了道路。

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吴玉章、林伯渠、朱德、董必武等都是同盟会会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教训启迪着他们去探索新的救国真理。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影响了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补了辛亥革命之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在政治思想上有着传承关系。

鉴于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对这场革命作出了深刻和全新的评价,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下,中国逐步演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健康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和阻碍,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摆脱这种处境,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求中国之独立解放和富强,争中华民族之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始终不衰。而众多仁人志士,也在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变革中国社会的运动推向深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其革命成果却被北洋军阀所窃取,这场革命除留下一个“民国”的招牌和躯壳以外,并没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真正的独立,也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更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辛亥革命从胜利走向衰败,引起了众多爱国革命志士的深刻思考和文化反思,在深入探讨和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们开始意识到近代中国文化思想启蒙上存在的巨大不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受和借鉴的西方近代文化成果走过了两个重要阶段。最初是引进“船坚炮利”的西洋器物,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彻底破产。此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推崇引进西方的制度,试图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简单嫁接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壤中。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显示出要在中国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文化启蒙和变革,中国的革命者和爱国知识分子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近代文化启蒙运动还远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正急迫地需要进行一场全面广泛深刻的近代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要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变革,必须要有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为之先行。以往中国革命和变革运动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恰恰是缺乏一个彻底的文化思想运动为先导。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借鉴西方现代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新文化启蒙运动。

在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前期,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和领导者激烈批判旧的封建思想、道德和礼教等,热心引进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方法,它沉重打击了旧的封建守旧文化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人对西方进步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许多近代学科的诞生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改造中国的国民素质,希望能够实现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在中国真正建立起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发起的文化启蒙运动同样难以长期和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体系相抗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的演变,新文化启蒙运动也面临着跟随时代脚步进行转变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