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18671700000012

第12章 现代化理论:批判性反思(6)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彻底摒弃这种以西方为发展楷模,以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以外因为重要条件的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现代的、能够真正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指明正确道路的现代的发展方式,正成为发展中国家许多政治家和第三世界学者们所努力探讨的问题。我们这项研究也正是这种探索的一种尝试。

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比如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社会体中实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既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而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更是主张抛弃现代性,以避免人类的毁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我们只有重新清理西方发达国家实现高度现代化的方式在我们头脑中印下的图像,抛弃那些表层的诱惑,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建立起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向人们揭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否能够成功,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找到适应本国历史、文化特点的发展道路,是否能够将传统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现代化的动力。而70年代以来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已经在经验上提供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儒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意味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与本土化有着某种微妙的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这一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具体说来也就是: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以自力更生为手段,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这也正是内源性现代化理论的理念。

内源性现代化的理论是在汲取总结古典社会学大师及现代学派现代化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二元观的现代化理论缺陷使人们认识到那种将传统与现代极端对立的方式大有问题。因此,内源性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则已越来越被人们广为接受。根据对现代化理论的梳理,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应符合这样一些理念:

1.内生性理念

内生性发展是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国情、区情不同,外部环境差异等,各国、各地区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呈现出多样性。“内源性发展”的精神实质在于,充分挖掘、动员“本土资源”。它不否认“外力”在某种条件下的重大作用,但更坚信所有的发展最终都必须是从各自社会内部中创发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外部移植过来的。

是从各国、各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本国、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现有的人力、物力、技术、财政、资源及其国情、区情所特有的限制,由此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现代化必须是内生性的,从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发展类型和方式。内生性理念又体现出这一现代化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它主要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从事发展,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外部条件,采取过多行不通或至少是难以实现的计划。

同时,坚持内生性发展理念,就是体现在对人民意愿和创造的尊重,体现在草根阶层是发展的主体,体现在充分利用发掘本土的资源,体现在对传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在利用本土文化经验对外来的经验文化模式的吸纳和重构。

2.均衡性理念

现代化必须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人诸因素和谐地实现现代化。任何追求单方面现代化的努力,都可能迟滞现代化的进程。战后几十年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的现代化方式,给绝大多数国家带来了“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同样,如果我们由此步入另一极端,只注重政治或人的发展,而忽视经济全面而均衡的发展,那也会阻碍政治或人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动乱。发展的均衡性不是小农社会所追求的均平性,也不是乌托邦理念中的大同性,而是指社会的协调和人民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学意义上所说的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和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均衡地推进城市与乡村、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消除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发展的均衡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一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贫富结构失衡,导致两极分化和贫困化,穷人无法合理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这种发展模式既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社会目标,同时也必将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以致发展也难以持续。

坚持均衡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均衡,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均衡,后发地区发展与先发地区发展相均衡,低收入群体发展与中高收入群体发展相均衡,本地居民发展与外来居民发展相均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相均衡。

3.人民性理念

发展的人民性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发展的最高尺度就是发展的人民性。始终把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力量。

现代化必须以作为生产力重要因素的人的全面平均发展为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因为,作为实现社会发展的主体人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不仅是实现超越或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由于现代化发展本身就是力求在精神、道德和物质等方面促进全人类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个人成长,因而它们又是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向必须从考虑单纯的经济增长过渡到考虑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从考虑满足少数特权者的需要过渡到考虑满足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为个人全面与平衡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需要,并努力使政府的现代化追求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

我国是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意味着我国不能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先通过掠夺式发展模式,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然后才去关注社会公正,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西方对发展成果兑现的滞后关注已经造成了许多发展性危机。另外,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只在小范围内体现社会公正,而必须一开始就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正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得到兑现。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本质内容,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