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18671700000040

第40章 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地方性知识(6)

目前中国大地,无论是乡村还是县市,以家庭工业、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小生产的实践形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推动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样一种生产实践形式不仅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蓬勃发展,而且中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也加快扶持发展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化小生产。如陕西榆阳地区近年来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群众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区家庭工业累计达835家,从业人数7943人,全年生产总值达15405万元,年上缴税金达1086.8万元。该区家庭工业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和周边镇乡家庭工业的发展。该区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的粉条加工业,共有粉坊70多户,从业人员有800多人,产品有淀粉、粉条和粉皮,年加工马铃薯3万多吨,形成了一条由企业、种植户、运输队、批发商、经营户等组成的粉条产业链,家庭工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办事处章嘉庙村近年也悄然兴起一种投资少、占地小、见效快的家庭工业绒毛梳洗加工业。目前,该村近20户人家已购回绒毛梳洗机30台,并全部投入生产。据了解,一台机器正常生产,年可加工原料3.6吨,生产无毛绒1.08吨,产毛渣子2.52吨,年实现产值14万元,利润达7万元。一台机器2.8万元,占地仅几平方米,很适合家庭办厂。村主任联合3户农民投资15万元购机器4台(包括建厂房),小厂办得红红火火,收到了好的经济效益。眼下,村里还有不少农户正在积极筹资买机器、建厂房,准备搞家庭绒毛梳洗加工。

中国北方家庭、家族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重生。大多数家庭工业也仍以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由家庭成员分工协作,形式上也仍然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其中一些行业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如近代华北最着名的手织布产区河北高阳县,今天的农村家庭工业中,仍以织布、织毛巾、毛巾印染等最为普遍。纺织业是高阳的基础产业,棉纺织业又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因投资小、效益平稳、风险不大、经营灵活适宜家庭起步,一直呈增长势头,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县31万人口中,仅本县纺织从业人员就有10多万,加上外地务工约有20万。纺织业年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对县域经济贡献份额,税金占财政收入的48.6%,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为50.3%。到2006年底,高阳县已有织机3.5万台,棉、毛织锭48万枚,纺织企业5000多家,在180个行政村中有百台织机以上的纺织专业村98个。毛巾织机3.5万台,年产量折合棉纱30万吨。

年产值110个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强,居全国第一位。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分工明晰,自成体系,日趋完备,染整厂、印花厂、电脑绣花、描稿制版、花型设计等一应俱全。

位于华北平原山东半岛的康庄,是一个距县城不到20里的集镇,康庄于1978年就有了一家村办企业即康庄缝纫机针厂,1989年被个人购买,成为康庄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二年,康庄锻压机床厂破产被康庄村民购买,成为康庄第二家私营企业。1991年,康庄成立了第一家个人出资兴办的私营企业博大化肥厂。此后,又有多家私营企业在康庄陆续建立。目前该村已有私营企业8家,其中,毛绒玩具厂2家,纺织厂2家,翻纱厂1家,缝纫机针厂1家,化肥厂2家,锻压机床厂1家,注册资产已近1000万元,吸纳劳力779人,其中本村劳动力326人。

以家庭、家族为主要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不仅在发展中的浙江、在中国,而且在发达国家也占有重要位置。欧洲和日本都经过农村工业化时期。发展以家庭工业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的社会化小生产,一方面缓解了当时欧洲农村过剩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家庭工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瑞士、法国、荷兰等国现代家庭工业产值分别占到本国GDP的20%~30%,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动力的40%以上。瑞士的钟表、以色列的钻石首饰、德国的小五金等主要出自家庭作坊,家庭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优势。根据文献介绍,目前德国有家庭工业85.2万家,占企业总数的30%以上,有400万从业人员,占经济界雇员总数的17%。2006年德国家庭工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2538亿马克,占到生产总值的10.8%。德国家庭工业主要分布在金属、电气、服装、纺织、皮革、食品等产业。瑞士现有50人以内的家庭工业和小企业约3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7.8%,主要集中在钟表、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2006年瑞士家庭工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955亿瑞郎,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3。家庭工业雇佣员工总数为145万人,占经济界雇员总数的35%。

家庭工业等小企业成为瑞士就业和创造财富的主要渠道,家庭工业还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德国、瑞士有许多产业集群,例如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印刷机械集群、纺织机械产业集群、食品加工机械产业集群和包装机械产业集群等,瑞士的钟表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在每个产业集群内部都存在着大量的家庭工业,为本产业大中小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产业集群具有繁衍新企业的功能,源源不断地孕育和孵化出家庭工业和中小企业。在每个集群中,家庭工业往往处于产业的最低层,是构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家庭工业与大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价值链,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这是家庭工业在产业集群内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劳动产品呈几何级数增长,可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调控能力跟不上社会化生产发展要求,经济危机会随之发生。小生产不具备大生产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集中化、规模化、大型化的大生产代替以家庭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的小生产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实践已经充分地告诉我们,社会化小生产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具有无限拓展的可能。当前,信息革命继工业革命解放人的体力之后正在席卷全球,这一革命进一步解放了人的脑力,人类的观察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使得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化小生产有了更广阔的可能,生产集中化和分散化也就成了并行不悖的两股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化小生产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不一定被社会化大生产完全取代,同时它能向现代型业态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随着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家庭、网络和创业”将会产生互动作用,一个新型的生产经济形态将崛起并改变人们的生活。这就是现代家庭工业。

现代家庭工业,是以城乡居民家庭为生产场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生产者,依托现代大工业,运用先进生产工艺,劳动成果归家庭成员支配的工业生产活动。相对于传统家庭工业,现代家庭工业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经验告诉人们,现代家庭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今天的“小作坊”有可能就成为明天“大航母”,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都是从小做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即使成不了“大航母”,点多面广的现代家庭工业,同样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支撑一个产业发展,带动一片经济繁荣,增强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现代家庭工业是产业集聚的基础,是创业就业的平台,是区域发展的动力。

浙江的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也正在向现代转型,以现代家庭工业、现代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组织正不断演变、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块状经济、集群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连接点、一个生产场所。这样一种既分散又组合的生产方式既具备大生产的规模效应功能,又具备小生产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长处,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限量的生命力。因此,加快以家庭工业、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造提升,重点推进市场依托型家庭工业、块状集聚型家庭工业、产业配套型家庭工业、产品协作型家庭工业、来料加工型家庭工业、资源加工型家庭工业等,并进一步拓展现代家庭工业发展的领域,加快引导和培育发展科技型家庭工业、创意型家庭工业、生态环保型家庭工业和外向型家庭工业。使以家庭、家庭为主要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小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相结合,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于1973年出版了《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书中探讨了教育、土地、资源、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并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影响。他认为,西方的大规模生产帮不了世界上的穷人,大量生产的体系建立在资金高度密集、高度依赖能源投入及劳力节省的技术基础上,大量生产的技术是暴力的、破坏生态的。因此,他提大众生产,提小的是美好的。大众生产,就是一种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强调人的参与的生产方式。

舒马赫提的这种大众生产与浙江的社会化小生产正有异曲同工之韵。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家庭、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具有深厚的“家文化”传统。我国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社会化小生产以家庭、家族为主要生产组织,以亲缘、地缘为主要生产网络,以分散化、专业化为主要生产形式,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吻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可资深入探索的发展路径。中国农村还有约2亿个家庭,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而宝贵的社会资源,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假如能把其中的一半、即1亿个家庭组织起来,建立家庭、家族式企业或商业组织,发展自己的经济,那就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正是传统性元素对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