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18671700000042

第42章 大事记(1)

1978年

4月19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了浙江湖州机床厂严咏轩同志的来信,揭露吴兴县便南公社驻潘店大队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把这个大队社员自留地上的桃树砍光的错误。《浙江日报》为此加了编者按,并刊登了《调查附记》,批评了这一错误做法。

1979年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农村经济开始“活”起来了——浙江杭嘉湖地区农村市场见闻》,反映了在贯彻党的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以后,杭嘉湖地区农村市场的繁荣兴旺。

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古老的通商港口——宁波港重新对外开放,经营进出口商品事务。宁波港重新开放以后,对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对浙江省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8月5日,新华社杭州电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决定对城镇、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业开放贷款。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执照、有一定的自筹资金、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可以在银行开立户头,直接在银行办理现金存取和贷款结算;浙江省分行还改变了过去不给生产合作小组、劳动服务组织、街道服务事业贷款的做法。

10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多种经营,吴兴县出现五业兴旺景象》,反映了吴兴县委从本地“二山二水六分田”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群众的传统习惯,把改造低产粮田同搞多种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出现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景象。

10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浙江省青田县委严肃处理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强行收购社员家禽的事件。7月11日,青田县祯埠公社祯埠大队的社员朱可章等4人在把自养的93只鹅运往邻近城镇出售途中被县检查站负责人以长途贩销的罪名强行收购;中共青田县委知道这件事后对此作了严肃处理。

1980年

1月,宁波市镇明区工商行政管理所开辟咸塘街市场,该所看到许多个体手工业户领取营业执照以后没有场地营业,就在这里开辟场地,为个体户创造营业条件。外地经过登记的个体户也允许在这里营业。

6月22日,温州市革委会批准建立市摊贩管理委员会和手工业管理委员会。

8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活跃的温州市场》,反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市有关部门清理了“左”的影响,采取了“扩、放、扶、开”四项措施,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12月1日,义乌小商贩冯爱倩从义乌县稠城镇工商所领取了营业许可证(现在的营业执照),号码是第一号。此后,冯爱倩就被同行尊称为“义乌市场第一人”。

12月11日,温州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证书编号为10101,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对个体工商业政策的转变。

1981年

6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拾遗补缺方便群众——记浙江宁波市咸塘街市场》,咸塘街是一个以个体手工业户经营为主的市场。

1982年

1月1日,温州市首家股份合作企业苍南毛纺厂成立。苍南县钱库区李家车村农民在筹资创办李家车针织厂的基础上,扩大119股,每股出资600元,改名为苍南毛纺厂。

3月,永嘉县江北和二大队农民朱炳新从半工半副的承包户手中转包到25亩粮田,率全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先,成为温州“第一种粮大户”。

3月8日,温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市区个体商业管理的通知》,要求认清个体商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个体商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3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实行“山权不变,户种户管,收益分成”

的办法调动积极性,衢州市社员开发黄土丘陵大种柑橘》,反映了作为浙江省柑橘重点产区之一衢州市,利用灵活的政策来调动种橘农民的积极性,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5月24日,温州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结合的就业方针,决不能把发展中的集体经济和合法的个体经济也一起打掉”。

6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金华地区把黄土丘陵包给社员开发》,文章报道了从去年开始,浙江省金华地区把沉睡多年的黄土丘陵包给社员开发,鼓励和扶持他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全区多种经营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9月5日,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随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义乌县委、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问世了:“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10月13日,温州市政府批准设立“温州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这是温州市第一个独立经营的技术交易公司。

12月1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为期三天的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当时的市委书记袁芳烈明确提出:专业户、重点户是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应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并提出了“五个允许”、“五个支持”的10条政策,为温州私营企业发展鸣锣开道,大开绿灯,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私营经济试验区。

1983年

1月15日,在温岭牧屿,一家由两个农民采用“打硬股”形式合伙创办的企业——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领到了由当时的温岭县工商局核发的“社员联营集体”的营业执照,就此宣告中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

2月,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正式营业。至年底,全市形成10个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其余9个是乐清县的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虹桥综合农贸市场,苍南县的宜山再生纺织品产销基地、金乡徽章标牌产销基地、钱库综合商品市场,平阳县的水头兔毛市场、萧江塑编市场,瑞安县的降塑革产销基地、塘下莘塍塑料编织袋松紧带市场。

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海门港正式对外开放;海门港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目前是台州地区及温州市部分县的物资集散地。

1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浙江省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给我们的启示。实践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于农业、副业生产,而且还能够大规模地发展专业性商品生产”。

1984年

2月,中共浙江省委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决定,各地市县以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清除“左”的影响,把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作为整党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开创农村商品生产的新局面。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怎样看待商品生产,怎样看待家庭经营,怎样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怎样认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怎样全面认识农村经济五个问题上,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来。

4月,改革开放后新昌最早出现的私营工业企业——大明市公社芦墅五金弹簧厂和蔡峰公社菊池窗帘制珠厂成立。

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小厂造的羽毛球进入国际市场》,记录了浙江小港羽毛球厂——由农民集资办起来的小厂,开张才两年多,产品已行销欧亚六七个国家的喜人业绩。

4月20日,《浙江日报》报道了浙江省余姚县涌现出5100多户购销专业户,去年这个县的主要农副产品80%以上是通过购销专业户和农民自产自销推销出去的。

5月,苍南县龙港镇建立,该镇从5个荒凉的小渔村起步,成功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8月10日,《浙江日报》报道杭州市决定撤除限制经销外地产品的关卡,把商业的大门向全省全国敞开,使国内外游客既能在杭州买到各种称心如意的商品,又能吃到有全国各地特色的名点名菜。

9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鲁冠球“高攀”院校要技术》。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是杭州万向节厂厂长。他将一个濒于倒闭的公社农机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配套定点厂,产品已打入美国市场。最近,鲁冠球又与吉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技术设备先进的杭州汽轮机厂签订了技术协作合同,他自己也成了浙大工业管理系的旁听生。

1985年

1月15日,《乡镇信息报》在杭州创刊,这是一份专门为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城镇个体户服务的全国专业性报纸,4月14日,温州市委向省委并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报送《关于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情况的报告》,肯定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方向,肯定“两户”的作用,肯定供销员和贸易市场在温州商品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温州的谜——浙江农村采访札记》,该报道反映了温州不同于苏南、浙北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异军突起的家庭工业挑大梁。

5月12日,“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温州30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称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

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办专业市,组织运销公司,环城乡热心为家庭工业服务》。玉环县环城乡开办专业市场,建立专业服务组织,从各方面为农民兴办家庭工业排忧解难,提供方便,促进了家庭工业的发展。

8月15日,《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刊登万里《温州的做法有竞争力》、林乎加《学苏南不易,学温州不难》、杜润生《温州的专业市场值得研究》等专稿,指出乡镇企业不发达的地区可走温州的路。

1986年

2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温州考察,并在《了望》杂志上着文,充分肯定温州农村经济新格局和由10万农民供销员组成的民间流通网形成“小商品、大市场”。

3月1日,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在《红旗》杂志发表《温州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一文,概括了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不同于苏南和浙江宁波、绍兴地区的另一种经济格局。

4月30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学习和推广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先进思想和他创业的基本经验。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是杭州万向节厂厂长。他将一个濒于倒闭的公社农机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配套定点厂,产品远销国内外并获得好评。

7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专稿肯定温州市发展家庭工商业的基本经验,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惟实”才有发展——温州发展家庭工商业的启示》。

7月18日至19日,温州市委召开全市经营大户座谈会,会议提出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保护他们的合法地位,保护他们的产权和经营权,鼓励他们当好商品生产的“排头兵”。

9月,浙江省委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有关问题的报告》,《报告》确定的重点“放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试验的内容第一项就是“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

10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开发民间市场带动农村各业,义乌“兴商建县”变富步伐快》,反映了浙江省义乌县大力开发民间市场,带动农村各业,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穷县发展成为浙江省发展较快并颇具特色的一个县。

11月1日,全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金融企业——鹿城信用社开业。

1987年

学者袁恩桢主编的《温州模式与富裕之路》出版,是国内最早研究“温州模式”的着作。

1月13日,据新华社杭州电,由私人集资的浙江瑞安县永久机电厂,采用“智力积聚”战术搞发明创造,近两年向国内申报了九项专利,其中四项已获专利权,三项正向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申请专利。这个百人小厂是六年前由瑞安县五名青年自筹资金创建的。他们坚持走科研、生产、教学“三位一体”之路,依靠智力积聚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2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浙江城乡个体工商户逾70万,全省个体经济行业结构日趋完善》报道了浙江省1986年城乡个体工商业继续发展。

目前全省个体工商户已达71万多户,比上年增长12%,从业人员达98万多人。其中个体经济发展得较快的主要是农村的个体工商户,特别是发展了一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劳务密集型的家庭工业、手工业等。

4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温州家庭工业沿着配套完善方向发展》。

报道说,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农村家庭工厂又比去年增加近万个,达到14万多个,今年头两个月,全市农村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3.8%。温州农村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正沿着配套完善的方向发展: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形式联合的趋势;一批有眼光的专业大户开始把资金投向荒山滩涂。